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起源和主要学派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起源和主要学派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战略是竞争战略的基础,竞争战略是战略的一种形式。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性,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主要是针对竞争对手而言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是为竞争战略。

战略是竞争战略的基础,竞争战略是战略的一种形式。所以,企业竞争战略起源问题应该从战略说起。

关于战略的起源,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战略起初是作为军事术语出现在军事领域,主要是为了明确军队作战攻击方向、战力的部署以及预期将要达到的目标。将战略一词运用到商业竞争领域的时间却很短,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时间更短,而且竞争战略理论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1938年,经济学家巴纳德将战略一词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后来的中外学者对企业战略给予了不同的定义。1947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其著作《博弈理论和经济行为》中,将企业战略定义为,一个企业根据其所处的特定情形而选择的一系列的行动[1]。1962年,钱德勒在其出版的《战略和结构》一书中,正式将战略一词引入公司管理领域,他将企业战略定义为:确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的目标、选择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以及资源分配[2]。安索夫在《战略管理》中指出,企业的战略贯穿于企业经营、产品与市场这条经营主线中,而这条主线包括四个要素:产品和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以及协同作用[3]。1980年代,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指出,战略是企业奋斗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方法的结合[4]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也对竞争战略的含义进行了探索。赵顺龙认为,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为获得和维持持久性的竞争优势而制定的关乎全局性的重大谋划[5]

袁泽沛等认为,企业的战略是企业在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时,为求得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制定的有关企业整体性的谋划。他还认为,概括起来,企业战略或竞争战略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以及协同作用[6]

关于企业战略和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而且对它们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是也有许多共性,仅仅从以上采撷的几朵浪花中,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竞争性、计划性等特点。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性,是指企业战略的制定主要是针对竞争对手而言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是为竞争战略。所以,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7]

综合来看企业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统一的战略系统中,至少包括以下战略分系统:组织战略、投资战略、竞争战略、发展战略,技术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信息化战略、人才战略、品牌战略等。

可见,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系统的一个战略分系统。竞争战略最初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研究、分析和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优势地位并维持和发展这一优势地位;企业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构建、发展和维护市场竞争优势。

19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和逐渐完善,竞争战略理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期间,其中的产业组织学派、企业核心能力学派、资源基础学派等三大竞争战略理论学派逐渐获得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界比较一致的认可,逐渐成为竞争战略理论的主流学派。

一、产业组织学派

产业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19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先后完成了《竞争战略》[8]、《竞争优势》[9]和《国家竞争优势》[10]三部划时代的竞争战略著作,它们不仅改变了奠定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基本构架,而且对全世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战略管理模式,甚至影响到企业整个运营管理过程,他的理论也促进了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空前繁荣。

波特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特别是产业环境,提出了系统的产业竞争分析模型(又称“波特五力模型”),他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产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进而影响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选择。

此外,在产业结构分析的基础之上,波特继续提出了企业三大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及聚焦战略。波特还认为,企业应该沿着这三个方向中的至少一个制定自己的竞争战略。

波特还首次提出了“交叉回避”的竞争战略思想:如果一个厂商在某个市场上展开经营活动(比如降价或者差异化),则其竞争对手应该在这个厂商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另一市场上展开活动。这样,既可以回避与竞争对手的正面冲突,节省资源,同时也可以起到分散或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目的。

二、企业核心能力学派

波特三部曲完成后的1990年代,C.K.Prahalad &Gary Hamel发表了著名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这篇论文开创了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学派——企业核心能力学派。

核心能力学派强调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拥有的核心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并应该依此来选择、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当然,不同学者在核心能力本身特点以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上也有不同的见解。

第一,内部环境决定论。Lippman通过产业内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和产业间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分析发现,产业内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企业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由此他认为,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竞争优势,并不一定来源于企业身处的产业等各种外部环境,而是更可能来源于企业自身资源等环境状况[11]。Grant也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形成包括企业竞争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来源,而能力又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12]

第二,核心能力基础论。企业核心能力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C.K.Prahalad &Gary Hamel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得、发展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新业务开拓的基本源泉,企业只有将核心能力与产品以及目标市场需求满足相结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13]

第三,核心能力和核心僵化互变论。Leonard Barton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结论,核心能力和核心僵化是对立存在的。他认为,企业的研发能力与自身的核心能力是互相作用的,在一定范围内,核心能力对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研发内容和企业的核心能力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和统一,则会起到相互僵化阻碍的作用,进而成为核心僵化[14]。所以,有学者认为,整体(核心)能力的重心在于企业或者组织成员的集体知识或者技能以及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方法[15]

第四,核心能力动态论。Teece在1980年代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他认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具有黏性的,这类似于资源依赖性[16],并不能随心所欲改变,而是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演化的,故而当环境发生剧烈变动时,那些拥有异质性资源的大企业可能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本来在移动电话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等品牌也无法适应,从而丧失了竞争优势。换句话说,这些大企业可能也缺乏一些动态的能力,比如快速适应的能力,组织重构的能力,以及资源与新的环境的匹配性能力等。这种动态的能力是需要企业经过不断创新慢慢积累的。当企业动态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竞争优势就会凸显出来[17]

不过,Helfat &Pereraf则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本身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需要动态能力作为中介[18]

第五,核心能力知识论。Zollo &Winter认为,企业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逐渐积累的经验性知识,这种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管理公司业务的过程[19],根据他们观点,企业知识的积累和不断更新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所有这些企业核心能力研究成果的焦点在于企业如何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问题,而且都基于核心能力这个出发点。

应该说,产业组织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和塑造、保持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各有其所长,而且极富启发性,它们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都不是竞争战略管理理论全部,例如,面对全球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情的巨大差异,波特的战略理论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导致有的企业进入误区,进而引起各种怀疑和争论。很显然,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20]

三、资源基础学派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资源基础学派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资源基础学派强调企业资源优势是获取、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该学派的学者还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与整个产业环境的适应性。

1984年,Wernerfelt在美国《战略管理杂志》发表的《企业资源论》一文中[21],首次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模型,该理论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品牌信誉等无形资源及积累的知识性资源等,相较于外部资源而言,企业所拥有的各种内部资源对于竞争优势的形成、发展和保持更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应该根据这些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定资源状况,选择、制定和实施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模式[22]。1991年,Barney指出企业形成、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合理配置内部人财物资源;提高所拥有人财物资源的质量;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人财物资源使用效率;提升资源不可替代性。同时,Barney还指出,资源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从静态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形成、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路径,没有对企业战略资源的形成过程做出有效的解释[23]

后来,福克纳和鲍曼进一步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并且综合结构学派和核心能力学派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创新,创造性提出了“顾客矩阵”模型。这个模型出发点是“竞争战略是为了使自己产品比竞争对手产品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这个模型有两个维度:产品可察觉的价格和产品可察觉的使用价值[24]

综上所述,产业组织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三大竞争战略理论各有特点和独特的研究视角,但是它们也具有非常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从总体上而言,三个竞争战略理论学派互相补充、互相联系,它们不仅共同构成了竞争战略理论体系,而且为后来的竞争战略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其二,从时间先后上而言,产业组织学派具有开创性,所以对竞争战略理论整体研究具有导向标的作用,其他各个学派或是受其启发进行的拓展研究,或是在对其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三,从实践价值而言,虽然产业组织学派已经具有比较完整的和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有了其他学派的补充,它才能如虎添翼。其四,从基本目标而言,无论是产业组织学派,还是核心能力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它们都是以建立、发展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为目的,所不同的是“建立、发展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路径和方式有所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