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评价和展望

国内外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评价和展望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不仅形成和发展了以波特产业组织学派理论为代表的三大竞争战略学派观点和理论体系,而且开辟了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新视界,特别是战略联盟为典型形式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和动态竞争战略模式研究更是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指引了重要的发展方向。

以上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不仅形成和发展了以波特产业组织学派理论为代表的三大竞争战略学派观点和理论体系,而且开辟了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新视界,特别是战略联盟为典型形式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和动态竞争战略模式研究更是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指引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以下对以上所有有关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评价,并且对竞争战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展望。

一、基本结论

通观近几十年来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基本判断。

(1)产业组织学派、企业核心能力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等竞争战略理论的三个学派之间存在着比较紧密又互相补充的关系。具体而言,产业组织学派完全从产业竞争环境视角研究企业竞争战略选择问题,核心能力学派的产生源于产业组织学派只关注企业外部环境,而忽视了企业自身能力在竞争战略选择中的重要作用,资源基础学派产生于兼顾解决其他两个学派的缺陷。所以,这三个学派的观点共同构成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基本框架和基础。

(2)后来学者研究成果主要建立在上述三个学派的基础之上,考虑变化了的内外环境状况而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是上述三大学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3)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的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尽管我们仍然视合作竞争战略为三大竞争战略学派的发展和延伸,但是,它完全颠覆了原来竞争战略理论的隐含假设:以对立竞争战略为基础获取竞争优势和优势租金。这为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和选择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也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指明了发展方向。特别是有关合作竞争战略绩效研究成果表明:它已经走出了对立竞争战略逻辑起点——利润最大化,这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和提出新的合作竞争战略观念逻辑起点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证明合作租金的提出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还有,合作竞争战略之最典型、最深入和最完善的具体模式是战略联盟,学者们对战略联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合作竞争战略具体模式和问题提供了借鉴。

(4)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尽管竞争战略理论系统已经比较完善,但是,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根据我们的认识,以下一些方面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这样才能更好为现代和未来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和管理实践服务。

①构建完整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问题。根据以上对国内外竞争战略理论的简单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已经日臻成熟,并且形成了以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为基础,以动态竞争战略理论、超竞争战略理论和合作竞争战略理论[104]为重要发展方向的完整竞争战略理论体系。但是仍然没有构建完整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

为了进一步廓清竞争战略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把握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脉络,预测竞争战略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以上竞争战略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体系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这对于全面把握竞争战略理论、理清竞争战略理论脉络、拓展竞争战略理论研究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了构建完整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根据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特明确或提出三个基本假设[105]

假设之一,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以产业组织学派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也就是说,以产业组织学派为代表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构建是假设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终极目标

假设之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必须确立对立竞争战略观念[106],选择对立竞争战略模式,指导企业具体竞争战略的设计和实施;

假设之三,企业对立竞争战略终极目标的实现方式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建立和保持某种绝对或相对竞争优势,即获得竞争优势租金(简称S租金)。

以这些假设为前提,逐步产生和形成了著名的产业组织学派、资源基础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各种新流派丛林。

图2-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图解

综上所述,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可以用图2-2表示。

②要进一步强化竞争战略理论的测量研究。虽然过去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竞争战略理论模式,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和选择,还缺乏对各类竞争战略理论模式绩效测量和评估实证研究,特别是合作竞争战略和对立竞争战略这两种基本理论模式的绩效测量研究滞后。这一方面导致了这些理论的可信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在实际运用中,导致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时,不能科学而精准选择最适合的竞争战略模式,导致参与竞争的各方竞争战略相同或相近,使得企业间竞争惨烈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市场竞争过程中愈来愈惨烈和无序的价格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见案例2-1:我国彩电产业价格战简史)。尽管这些价格战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我国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实践的幼稚,但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定量研究的贫乏影响了企业对竞争战略选择的科学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对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的科学、自觉和主动选择,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③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内在原因和动力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梳理以往的所有研究发现,它们基本上暗含一个基本假设,即企业竞争战略管理和选择的直接动力和原因就是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在过去环境条件下也许并没有错,但是随着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企业选择竞争战略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正在或已经发生了变化,可能有更广泛的需求,例如,除了企业利润最大化可能还有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追求等。这也是一个值的深入挖掘的主题。

④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影响机制整合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研究中我们必须追问:在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或者说,这些因素影响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机制如何?这些都是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中必须要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尽管波特的产业组织学派和后来的核心能力学派和资源基础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关注内外环境对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的影响,甚至有诸如波特“五力模型”这样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整合起来、构建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分析模型、全面回答上述问题却少有探索,从理论上说,这不利于构建统一完整的竞争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从实践上说,这也不利于科学有效指导企业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选择。

⑤合作竞争战略理论仍然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尤其重要。

第一,企业竞争战略绩效、特别是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本质形式和测量研究。企业竞争战略绩效本质形式和测量研究、特别是后来提出的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本质形式和测量基本空白,这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决策科学化和精准化的需要。由于竞争战略选择决定企业未来的竞争生态状况,所以一个企业竞争战略选择不仅对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企业成员心理和其他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有着重要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决策科学化和精准化需求越来越强烈。那么,如何对企业竞争战略绩效本质形式进行定义,并且对这种绩效、特别是合作竞争战略绩效进行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定量化测量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命题。

第二,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研究。合作竞争战略命题提出的最初目的是完善对立竞争战略经典理论,并且解决主客观环境变化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获得和保持。这决定了过去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成果都带有对立竞争战略理论的影子,那就是对立竞争战略理论的逻辑起点:企业利润最大化。那么,要使得合作竞争战略理论成为与对立竞争战略理论并驾齐驱的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必须重新构建合作竞争战略理论逻辑起点和框架,这样才可能为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开辟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视野。

如果要实现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命题的飞跃,成为竞争战略理论基本理论模式之一,必须解决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基本逻辑框架构建问题。由于目前合作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逻辑起点并且基于对立竞争战略观念和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的竞争战略分析逻辑框架”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竞争战略理论,或者说是对对立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一种校正,所以,这种合作竞争战略理论无法摆脱对立竞争战略理论的羁绊,例如,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的出发点仍然是利润最大化,对立竞争战略观念仍然是基础,其目的仍然是获取竞争优势,而且还不一定是合作双方的竞争优势,等等。这种基于对立竞争战略观念和以谋求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基本逻辑框架可以用图2-3简要表示:

图2-3 基于对立竞争战略观念和谋求竞争优势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基本逻辑框架

凡此种种都使得这些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取得主导地位,因此,如果要顺应时代潮流和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的需要,就应该重新构建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这样才能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合作竞争战略理论进一步发展提供基本前提和基础。

重新构建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综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其一,企业合作竞争战略逻辑起点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企业合作竞争战略选择可以有两种逻辑起点:一是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为利润最大化,这就是上述以完善对立竞争战略理论为研究目标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起点(见图2-3),这种合作竞争战略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它们都不能脱离对立竞争战略的羁绊;另一是企业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107],这应该是新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逻辑分析的起点,也是构建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逻辑分析起点。

其二,企业竞争战略观念和基本理论模式选择影响因素问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企业竞争战略观念和基本理论模式有两种选择,即对立竞争战略观念和模式、合作竞争战略观念和模式,企业如何选择呢,或者说,影响企业选择不同竞争战略观念和模式的因素有哪些呢?

其三,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测量问题。战略管理涉及的变量繁多,所以对于战略管理绩效测量问题研究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领域难点,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指标体系度量战略管理绩效也是战略管理学者孜孜以求的答案。合作竞争战略理论作为战略管理理论一个方面,它的绩效测量问题目前基本没有系统研究成果。然而,在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实践中,企业恰恰需要一个能够准确度量不同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绩效依据,这样才能增加它们竞争战略模式选择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降低竞争战略选择的风险,也才能够更好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应用,这里当然也包括合作竞争战略的选择。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测量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理论和实践任务。

根据新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框架起点的设想,企业采取合作竞争战略可能将产生两种绩效:一是可能给合作竞争战略各伙伴企业带来的各种经济或非经济效益,如利润的增长,这里定义为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另一是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经济或非经济效益,这里定义为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所以,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测量研究应该能够反映这两种效益的度量需要。

其四,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了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测量问题,只是合作竞争战略绩效测量研究和解决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科学选择的第一步,进而需要明确影响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绩效的主要因素,关于这个问题,应该分别从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和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其五,动态合作竞争战略问题。在对立竞争战略理论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对立竞争双方的战略互动问题,并且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动态竞争战略理论体系,可见,动态竞争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应有之义。所以,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必须包括动态合作竞争战略问题研究。

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将构成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研究的主要理论线索,也成为本书最重要的创新。整体而言,以“企业和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为新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分析逻辑起点,分别研究合作竞争战略细分模式问题、合作竞争战略绩效主要表现形式——合作租金的测量问题、合作竞争战略内部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合作竞争战略外部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在这些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典型案例研究。

通过对合作竞争战略模式上述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实现以下研究目标:

首先,深化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研究,开辟新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研究领域,进一步完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体系乃至竞争战略理论体系。

其次,提升合作竞争战略理论的地位,把合作竞争战略理论从传统对立竞争战略理论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提升至与传统对立竞争战略理论并驾齐驱的一种理论模式,简称“合作竞争战略理论模式”或“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它将与对立竞争战略理论模式共同构成企业“竞争战略基本理论模式”。

最后,为企业提供可操作化的合作竞争战略具体细分模式和选择标准,进一步指导和推动企业合作竞争战略选择和实践。

专题案例2-1

我国彩电产业价格战简史[108]

我国彩电产业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路辉煌,也一路惨烈竞争。在彩电产品产量、质量、技术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彩电生产商之间的惨烈竞争从未中断过,在目前仅存的几家彩电生产企业都是踩在同行业厂家的“尸体”上走到现在的,其价格战之惨烈前所未有。以下是我国国产彩电价格战简要备忘录。

第一次1988年,长虹降价350元引发了彩电产业第一次价格战。50天后,国家出台了彩电降价政策。

第二次1996年,长虹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降价30%,引起彩电行业空前震荡。康佳、TCL等跟进应战。赢家是整个彩电行业,国产彩电开始在国内市场的占主导地位,我国彩电行业企业数量减少了,但集约化程度却大幅提高,从此,国内彩电价格不断下跌。

第三次1997年,高路华降价,各彩电厂家纷纷推出一系列低价位机型应战。

第四次1998年,康佳、TCL两公司推出了几种特价机型后,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第五次1999年4月,长虹降价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康佳、创维等公司应战。

第六次1999年6月,全国八大彩管厂停产保价,希望彩电价格回升,南京“熊猫”却将大屏幕超平畅销机降价800元左右。TCL率先迎战,除海尔外,长虹、康佳、海信等几乎所有企业纷纷跟进。

第七次1999年7月底,海信推出4980元的纯平彩电,打破了消费者5000元的心理防线,销售十分火爆,引发纯平彩电价格战。

第八次1999年12月10日,熊猫将纯平数码彩电由4 980元降至4 500元以下,成了当时纯平彩电市场的最低价。随即康佳、TCL、乐华、厦华等纷纷参与价格战。2000年1月,西湖纯平彩电降价至3 999元,乐华纯平彩电迅速跟进。

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我国彩电业价格战实际上是产业生命周期型价格战典型表现。

我国彩电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因为一系列的原因,直接从萌芽阶段过渡到“诸侯纷争”阶段,导致1989年爆发了第一次价格大战。1996年,经历过第二次大规模的价格战,我国彩电产业进入重组和优胜劣汰阶段。然而,因为此次重组不彻底,行业内具有优势地位的企业为实现彻底重组,实现向更高级产业蜕变,不得不纷纷发起价格战,导致彩电价格战此起彼伏,彩电行业价格战烽火连天。1997年仅熊猫一家就报损7亿多元,据长虹、康佳两家上市公司的中报反映,1999年两公司的彩电毛利率分别为22%和19%,2000年却降至14%和13%,扣除其他销售成本,几到无利可图的边缘。2000年的彩电价格大战,不少企业纷纷报损,少的3亿元,多的8亿元、10亿元。而在每年的销售淡季(夏季),各彩电厂家、商家更是绝招频出,把彩电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

1998年以前连番的价格战使CRT模拟彩电的销量在该年达到顶点,市场进入过剩时期。接下来的1999年和2000年,中国彩电业的日子逐渐艰难,2001年竟然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价格战打的精疲力竭的彩电企业普遍意识到,走高端产品已经是唯一的生存之路。

经过各种分析以及慎重考虑之后,主要的彩电生产厂家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长虹虽然有能力生产等离子、液晶、互动电视、HID机顶盒,但其判断背投尽管是过渡产品,可过渡期不会少于10年。因此,只有长虹把背投作为企业的战略产品。(然而,实际上长虹也并未放弃平板市场,长虹在2001年拿到了国内首家等离子彩电生产许可证,开始着手向平板电视方向发展。)创维则在2001年5月,把实施产业升级的突破口放在液晶上;海信则是在1999年就确定要重点开发等离子和液晶这种新型平板显示器上;厦华、西湖(数源科技)等规模更小的彩电企业,则直接放弃了背投这一阶段,直接把赌注压在数字电视上;2002年9月,TCL公布了未来三年等离子电视产业战略规划,然到2003年初却又突然转向背投。

在各种选择的背后,很难说谁输谁赢。长虹从1998年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在精显背投的研究上。2001年,长虹精显背投大规模上市,长虹成为中国背投技术的领先者,2002年、2003年,长虹的利润基本来自背投市场。面对长虹的巨大压力,其他的企业在背投方面的机会就不多了。尽管海信在2000年与日立合作,引进先进的背投技术想与长虹抗衡,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处于弱势。创维则是在从液晶到等离子,再到背投,最后又回到平板电视,转了一个圈。

经过多次斟酌选择,彩电企业都把公司发展的重心放到了平板电视的研发生产上。2004年12月,长虹董事长宣布投资10亿元进入等离子和液晶等平板电视领域。2005年3月,在深圳召开的数字电视全球战略暨2005年新产品发布会上,TCL—汤姆逊公司总裁称,TCL将继续加大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投入。创维、康佳等公司也毫不示弱。另外,2004年影碟机生产厂家江苏新科集团也投入3亿元成立新公司专门负责液晶电视生产。

然而,在平板电视领域,各厂家之间的技术、市场份额差距不大,暂时的领先者并没有真正拉开距离,“所有的彩电企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长虹、TCL创维、海信、康佳、厦华、SVA、新科等几家主要的国内生产厂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要在国内平板市场夺魁。

尽管各厂家都选择了向高技术含量的平板电视方向发展,但在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战仍然方兴未艾。国产主流液晶电视32、37、40英寸,全线产品的净利润亏损,而罪魁祸首就是“价格战”。

【注释】

[1][美]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博弈理论与经济行为[M].王文玉、王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美]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和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M].云南昆明出版社,2002.

[3][美]安索夫.战略管理[M].邵冲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5]赵顺龙.企业战略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袁泽沛、陈珉.企业战略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8.

[7]孙锐.战略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巧[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9][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10][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2002.

[11]Lippman S A,Rumelt R P.Uncertain imitability: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2):418-438.

[12]Grant R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7(winter special issue):109-122.

[13]C.K.Prahala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 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14]Leonard Barton,Dorothy.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5]George Stalk,Philip Evans,Lawrence E.Shulman: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J].Ha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1992,57-69.

[16]引者注.

[17]David J.Teece.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Canifornia,Berkeley,CA94720,U.S.A,1986,06(15):285-230.

[18]Helfat C E,Peteraf M A.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10):997-1010.

[19]Zollo,M.and 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9-352.

[20]陈圻.一般竞争战略的逻辑基础重构[J].管理学报,2011(8).

[21]王庆喜、宝贡敏.企业资源理论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04(9).

[22]Zollo,M.and Winter,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9-352.

[23]Barney,J.B.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53-650.

[24][美]D·福克纳和C·鲍曼.竞争战略[M].李维刚译.中信出版社和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社公司,1997.

[25][美]卡尔·W·斯特恩、小乔治·斯托克.公司战略透视——波士顿顾问公司管理新视野[M].波士顿顾问公司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6]Aveni R A.Hyper competition:Manag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maneuvering[M].New York:Free Press,1994.

[27][美]乔治·S·戴伊、戴维·J·雷布斯坦因.动态竞争战略[M].孟立慧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8]Adam M.Brandenburger,Barry J.Nalebuff.Co-opetition[M].Printed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irst Currency Paperback Edition:January 1998.

[29]Kathleen M.Eisenhardt;Shona L.Brown.Competing on the edge:Strategy as structured chaos[M].Long Range Planning,1998,35(5):786-789.

[30]实际上是一种隐性动态竞争。

[31]Hall,W.K..Survival strategies in a hostile environment.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0.58(5):75-87.

[32]Dess,G.G.,Gupta,A.K.,Hennart,J.-F.,Hill,C.W.L..Conducting and integrating strategy research at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e and business levels:Issues and directions-special issue:Yearly Review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Fall)

[33]Eonsoo K.,Dae-il N.,Stimpert J.L..Tes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porter’s generic strategies in the digital age:A study of Korean cyber malls.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ies,2004,21(1):19-45.

[34]陈耀.高技术产业的竞争战略选择——基于合作竞争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5(8).

[35]梁威、赵学礼.基于产业创新的竞争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06(5).

[36]中国流行一种顺口溜“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而“做标准”实际上就是企业通过标准战略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过程,这也说明这种顺口溜并非市井之言,而是一种理论最简单的表达。

[37]张泳、郭炜.标准竞争与企业的标准竞争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38]姜军.专利与标准的集成发展及其竞争战略价值[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5).

[39]陆奇岸.动态环境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4(10).

[40]吴金南、仲伟俊、梅姝娥、张玉林.动态竞争战略形成过程:一个集成分析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2).

[41]陈之昶、达庆利.超竞争环境下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4).

[42]闫志飞.基于战略的企业竞争战略博弈分析[J].中国市场,2011(32).

[43]陈耀.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创造的基础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1).

[44]张辉.企业战略联盟的竞争优势机制[J].商业现代化,2005(4).

[45]宋茂华.企业战略联盟竞争优势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0).

[46]陈菲琼、范良聪.基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联盟稳定性分析[J].管理世界,2007(7).

[47]杨蓉、杨宇.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8]周扬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外企业家,2009(3).

[49]邵兴东.企业社会责任形成竞争优势的机理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50]李姝.后危机时代基于竞争战略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

[51]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企业竞争行为的一种外部性形式,根据科斯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52]曾凡琴、霍国庆.“夹在中间悖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3).

[53]芮明杰、李想.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价值创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经济学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07(1).

[54]周松.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融合的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4).

[55]苗婷婷.浅谈融合竞争战略的理论前提及管理策略[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6]陈圻.一般竞争战略的逻辑基础重构[J].管理学报,2011,8(8).

[57]柴小青.竞争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2(5).

[58]耿弘.进入壁垒与中国企业竞争战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04(1).

[59]卜华白.不确定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风险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60]潘成云.基于C租金假设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61]谷晨、李韬.创新商业模式第四种竞争战略[J].管理观察,2009(5).

[62]刘顺忠、王影、杨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与竞争战略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1).

[63]陈菊红、刘飞科、高文军.基于供应链模式的TPL企业竞争战略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0(1).

[64]陈继祥、霍沛军、王忠民.超竞争下的企业战略协同[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5]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及其异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经历以下生命周期阶段:自然垄断阶段、诸侯纷争阶段、优胜劣汰阶段和蜕变重组阶段。其中诸侯纷争、优胜劣汰阶段竞争最为激烈,都是以淘汰竞争对手、获取竞争优势为竞争战略目标,换句话说,这时企业主导竞争战略观念只能是对立竞争战略观念。

[66]潘成云.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及其异化——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

[67][美]亚当·斯密.国富论[M].商务印书馆,1972.

[68]张平.合作—战略管理思想新趋势[J].未来与发展,2006(4).

[69]Nielsen,R.P.Cooperative strategy[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88.9.

[70]Harari,O.Stop trying to beat your Competitors[J].Management Review,1994.

[71]Bresser,R.K.F.Matching collective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al,1988.9.

[72]曹文彬、何建敏.企业合作性竞争策略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2(2).

[73][美]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性竞争[M].林燕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4]Adam M.Brandenburger,Barry J.Nalebuff.Co-Opetition[M].Printed 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irst Currency Paperback Edition:January 1996.

[75][美]尼尔·瑞克曼、劳伦斯·傅德曼、李察·鲁夫.合作竞争大未来[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6]Afuah,A.How much do your co-petitiors’capabilities matter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al,2000,21(3).

[77]Mitchell,W.,Dussauge,P.and Garrette,B.Alliances with comtetitors:how to combine and protect key resource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1.

[78]张喆、贾明、马晓婷.企业间竞合关系研究综述及其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79]简称是引者加的,以下两个简称同。

[80]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M].华夏出版社,2001.

[81]孙利辉、徐寅峰、李纯青.合作竞争博弈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学报,2002(3).

[82]钟映丽、侯先荣.合作竞争的系统学原理[J].科技与对策,2002(11).

[83]叶永玲.虚拟经营的竞合博弈及合作动力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

[84]马浩.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4,11(1).

[85]张毅、劭新宇.战略网络——基于长期合作的网络化制造模式[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3(9).

[86]陈耀.高技术产业的竞争战略选择——基于合作竞争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5(8).

[87]任新建.企业竞合行为选择和绩效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88]赵学礼.企业间合作机理与信任关系构建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9]潘成云.基于C租金假设的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90]侯玉华.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动因及其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91]闫莹.基于合作竞争的网络组织演化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92]赵志泉.战略联盟的存在机理及其生命周期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7).

[93]薛捷.非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践与启示——以苹果公司与耐克公司的合作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6).

[94]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95]黄俊、李传昭、张旭梅、邱钊.战略联盟管理与联盟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J].科研管理,2007(6).

[96]黄昶生.我国国家石油公司间的竞合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97]这里应该是合作竞争参与者之间的互补功能和内在需求,而不是增加了一个参与者——互补者,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从市场竞争者之间互相提供功能和效用角度进行合作竞争战略分析。

[98][美]尼尔·瑞克曼等.《合作竞争大未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9]我们还参考了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100]实际上就是“负外部性的降低”。

[101]徐亮、张宗益、龙勇、周旭.竞合战略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9(1)。作者对重庆市116家企业与竞争者组建联盟的有效样本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竞合战略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竞争、合作等机制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竞合战略能够显著促进技术创新绩效;合作非常显著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伙伴间竞争对创新绩效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回归分析揭示其原因在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实施竞合战略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实施竞合战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证据及启示。

[102]这是合作竞争战略的内部绩效。

[103]这里的亲密实际上是合作竞争战略各方之间的一种心理默契,也就是“心理契约”,所以,为我们构建影响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因素模型提供了基本条件。

[104]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合作竞争战略理论基础依然是通过合作竞争获取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例如,陈耀认为高技术产业下企业应该选择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其优势在于分担整个成本和风险、加快技术研发和转化、建立技术标准并获得标准竞争优势。不过,这种前提下提出的合作竞争战略并非必然只能是对立竞争战略观念下的一种理论子系统,它注定要超越赖以产生的对立竞争战略模式及其终极目标,成为与其并驾齐驱的新的竞争战略理论模式。

[105]这些假设有的是以三大学派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研究暗含的假设,这里只是进一步明确,如假设之一,有的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假设,如其余两个假设。

[106]所谓对立竞争战略观念是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零和博弈,企业竞争战略设计和实施的目标是企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竞争就是利润、资源、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此消彼长的过程等指导思想和观念的总称。

[107]关于这个问题,见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8]本案例根据有关报纸杂志报道和内容整合而成,不一一列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