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名义工资水平影响总供给曲线

名义工资水平影响总供给曲线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供给曲线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如本章导读所述,为了进一步说明整个经济价格水平和总产出水平的关系,宏观经济学还需要引出另一个分析工具,即总供给曲线。为了导出总供给曲线,先要分别分析与总供给函数有关的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Ns表示劳动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劳动供给量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

如本章导读所述,为了进一步说明整个经济价格水平和总产出水平的关系,宏观经济学还需要引出另一个分析工具,即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对各个给定的价格水平,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它由经济社会的生产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所决定。由于厂商的价格在长期中具有伸缩性,在短期中具有黏性,因此,总产出与价格关系取决于时间范围,总供给曲线的讨论也就有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两种讨论,总供给理论也因此成为宏观经济学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之一。

一、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函数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国所有厂商意愿的总产量与价格整体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导出总供给曲线,先要分别分析与总供给函数有关的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一)宏观生产函数

微观经济学中,推导单个厂商的商品供给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需要利用厂商生产函数。与此类似,在宏观经济学中,推导总供给曲线也要利用生产函数。此时的生产函数称为宏观生产函数,它表明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投入总量和最大总产出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y表示总供给(即国民收入),用K表示总资本存量,用N表示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即就业量,A表示技术进步,这样,一般宏观生产函数表示为:

y=Af(N,K) (6.4)

在短期内,一般假定技术进步不变、总资本存量K相对稳定,就业量N随经济变动而变动,短期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y=f(N,) (6.5)

其中,表示不变的总资本存量,此时,总产量是就业量的函数,随着就业量的增减而增减。当资本投入数量不变时,由于技术水平既定,随着劳动投入数量增加,每额外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的资本/劳动比会逐渐下降,能雇用到的优秀熟练工人会逐渐下降,因而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将减少,即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图6-4中横轴N表示就业量,纵轴y表示最大总产量,曲线y=f(N,)表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总产量是就业量的函数,当就业量为N0时,总产量为y0。图中,总产量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随着劳动投入数量增加,每额外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将减少,Δy A>Δy B>Δy C。随着就业量增加,总产量曲线在相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变得越来越小,边际产量递减。

图6-4 短期宏观生产函数

从长期看,包括生产函数中的三个主要自变量在内的一切变量都可以改变。首先,技术水平可以有很大进步,存在着足够的改进空间。其次,人口数量的增长能够影响充分就业时劳动者的数量。最后,资本存量也会随着积累的增加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长期宏观生产函数可以用下式表示出来:

y*=F(N*,K*)

式中: y*为各期的充分就业时的产量,也被称为潜在产量[1]; N*为各个短期中的充分就业量; K*为各期的资本存量; 技术水平的变化或者体现在劳动强化中,或者体现在资本强化之中,而没有被明确表示出来。

(二)劳动市场

目前的讨论均局限于短期生产函数。从短期生产函数定义及表达式可以看出,y取决于N。那么,N又取决于什么呢? 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下面只基于最简单的劳动市场——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加以说明。

1.劳动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上厂商最优雇工的数量仍然遵循“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原则。

根据宏观生产函数y=f(N,)知道,总收益为TR=Py=Pf(N),边际收益为MR=P。对于厂商来说,假定成本主要由工资决定,则TC=WN,边际成本为MC=W。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的利润最大。即:

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上,在技术水平等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最优雇工量原则具体表现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或者“劳动的边际产品产品价值=名义工资”。因为只有在这一点上,厂商才会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什么? 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由短期总供给函数y=f(N,),有,有P·>W,厂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名工人,其利润也相应增加,于是他会增加用工量;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有,有P·<W,厂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名工人,其利润也相应减少,于是他会减少用工量;如果劳动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有,有P·=W,厂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名工人,其利润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总利润达到最大化,于是他会稳定用工量。

由于劳动的边际产品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减少,劳动的市场需求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以Nd表示劳动需求量,W表示货币工资,P表示价格水平,W/P为实际工资,则

劳动需求曲线Nd向右下方倾斜,也就是随着实际工资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如图6-5所示,当实际工资为时,劳动需求量为N0,当实际工资下降为时,劳动需求量为N1

2.劳动的供给曲线

同劳动的需求类似,总量意义上的劳动供给也被认为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在技术水平等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劳动市场劳动供给的原则为“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工资的边际正效用”。当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是一个定值时,完全竞争劳动的市场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可表示为:

图6-5 劳动需求曲线

图6-6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Ns向右上方倾斜,也就是实际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就会增加。如图6-6所示,当实际工资为时,劳动供给量为N0,当实际工资上升为时,劳动供给量为N1

3.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市场均衡由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共同决定,下面用图6-7对劳动市场的均衡进行说明。图中,纵轴表示实际工资,横轴N表示就业人数。Nd表示劳动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劳动需求量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Ns表示劳动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劳动供给量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

图6-7 劳动市场的均衡

当劳动供给曲线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时,劳动市场实现均衡,此时,劳动供给量等于劳动需求量,等于均衡就业量N0,均衡实际工资为。当实际工资为大于时,劳动供给量为N2,劳动需求量为N1,有N2>N1,即存在失业。在长期内,名义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实际工资就会迅速下降,劳动供给量减少、劳动需求量增加,实际工资的快速调整能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即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劳动市场的均衡是在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不存在摩擦性失业[2]的条件下得到的。也就是说,实际工资能及时调整到使得劳动供求相等的状态,所有的工人都可以适应所有工作岗位,长期均衡时充分就业产出水平被称为经济的潜在GDP。也就是说,在N0点达到了潜在就业水平时,此时的产出就是潜在产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的条件下,经济中的产出始终等于潜在产出。而在短期内,价格和名义工资并不具有完全伸缩性,当价格和名义工资具有黏性时,实际工资会下降,市场机制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生活中存在失业。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AS曲线),它描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定时期一国所有厂商在各个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上愿意供给的产出数量。如前所述,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短期总供给函数及其曲线主要来源于生产函数y=f(N,)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模型中N的决定。可是在劳动市场均衡理论中,经济学家对N的决定模型中关于价格P和工资W变化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和调整速度的看法存在分歧,长短期不同会引发的价格黏性程度不同。因此,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总供给曲线的走势取决于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要的时间的长短。据此,总供给曲线又分为三种: 常规总供给曲线、新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其中,后两种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形式。

(一)常规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它表明总供给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取决于经济的生产能力。为什么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西方学者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模型设定下进行了推导,形成以下几个主要模型。

1.黏性工资模型

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在短期内,名义工资是黏性的。主要是在劳动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和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工人通常通过谈判签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经济状况变动时名义工资不能得到迅速调整。有的厂商与工人虽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雇用关系常常受长期形成的潜规则制约,被称为隐性劳动合同。黏性工资模型还假定就业由厂商需求的劳动量所决定,因为企业与工人之间的谈判只决定了固定的名义工资,并没有事先决定就业人数,通常,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名义工资提供企业希望雇用的劳动数量。在名义工资具有黏性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实际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更加便宜; 较低的实际工资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劳动力; 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会使经济的总产出提高。

图6-8说明可在黏性工资模型假定下导出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

设P、Pe分别代表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水平,假定劳资双方基于目标实际工资ω和关于价格的预期Pe并按W=ω×Pe式来确定名义工资。当价格水平为P时,于是有实际工资的成立。图中第二象限的曲线W表示名义工资为Wi时价格水平P和实际工资Wi/P的组合。由于名义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图中只有一条名义工资曲线。在劳动市场上,由于黏性工资模型假定就业由厂商需求的劳动量所决定,所以图中第三象限只有一条劳动需求曲线Nd=Nd(W/P),表明劳动需求量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实际工资越低,劳动需求量越大。长期劳动合同确定的名义工资为W1,当价格水平为P1时,实际工资为W1/P1,由劳动需求曲线Nd决定的就业量为N1,由第四象限内总产量曲线y=f(N,)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1,这样,获得第一象限内总供给量y1、价格水平P1的组合点J。当价格水平提高到P2时,实际工资为W1/P2,由劳动需求曲线Nd决定的就业量为N2,由总产量曲线y=f(N,)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2,这样,获得另一个总供给量y2、价格水平P2的组合点K。把J,K连接起来就获得中间区域的总供给曲线AS,并有AS=y=yf+α(P-Pe) 。在图6-8中,总供给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就表现为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3]

图6-8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对AS曲线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其一般表达式。设厂商和工人按照预期价格水平签订劳动合同,确定了名义工资W之后,如果P<Pe,则实际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厂商会压缩用工,工人不能充分就业,存在非自愿失业,有y<yf; 如果P=Pe,则实际工资等于均衡水平,雇用的工人能充分就业,有y=yf; 如果P>Pe,则实际工资低于均衡水平,厂商将增加用工,直至y=yf时为止。a表示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偏离后,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系数。于是有一般表达式:

y=yf+α(P-Pe)

2.工人错觉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与黏性工资模型不同,它假定工资可以自由而迅速调整使劳动市场供求平衡,但是同时假定工人不一定能预期到实际价格水平,所以这种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将使得工人改变劳动供给。在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量取决于实际工资, Nd=Nd(W/P)。而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工人的预期实际工资,Ns=Ns(W/Pe)。这是因为工人具有比厂商更少的关于价格的信息,所以他们只能用预期的价格水平Pe来确定实际工资的高低,这样,工人用预期的实际工资W/Pe来决定劳动供给量。预期的实际工资W/Pe可以写为:

W/Pe=(W/P) ×P/Pe (6.8)

预期的实际工资是实际工资与变量P/Pe的乘积,P/Pe衡量工人对价格水平的错觉,如果P/Pe大于1,价格水平就大于工人所预期的; 如果P/Pe等于1,价格水平等于工人所预期的。

在劳动市场上,由式(6.8)可知,由于名义工资可以调整,所以工人对价格水平的错觉P/Pe将决定坐标图上劳动供给曲线的位置,并进一步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如果工人能完全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不存在错觉,则当价格水平提高时,Pe与P同比例提高,名义工资与价格同比例提高,因此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都不会变动,实际工资和就业量不变,总产量不变。相反,如果工人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变化——即存在错觉,那么当价格水平提高时,Pe保持不变。P/Pe的提高将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右移,这将使实际工资下降和就业量增加。

图6-9 工人错觉模型中劳动市场的均衡

可用图6-9进行说明。图中,Nd为劳动需求曲线,Ns是预期的价格水平Pe等于实际的价格水平P时的劳动供给曲线,Nd与Ns相交于E1点,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均衡实际工资为W1/P1,均衡就业量为N1

当货币工资为W1不变、价格水平从P1提高到P2、且工人未预期到价格水平的提高时,工人由于错觉,仅仅看到货币工资不变,而未觉察实际工资的下降,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量仍为N1。这样,实际工资为W1/P2时,劳动供给量为N1,获得图中的点A。同样,当货币工资为W2不变、价格水平从P1提高到P2、实际工资下降到W2/P2时,工人由于错觉,仍愿意提供N2的劳动量,获得图中的点B。如此反复,可获得对应Wi的劳动供给量Ni及其在图形上的更多点。连接A、B等点就获得价格水平提高到P2且工人存在错觉时的劳动供给曲线N's。价格水平提高使劳动供给曲线从Ns移动到N's。N's与Nd相交于E2点,决定均衡的就业量为N3,因此,在存在工人错觉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劳动就业量的增加。

图6-10可说明工人错觉下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当价格水平为P1、名义工资为W1时,劳动供给曲线为Ns,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E1点,均衡实际工资为W1/P1,均衡就业量为N1,由总产量曲线y=f(N,)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1,获得第一象限内总供给量y1、价格水平P1的组合点J。当名义工资从W1提高到W2时,由于工人未预期到价格水平更大幅度地从P1提高到P2,而仅仅看到名义工资提高,工人存在错觉使得工人的劳动供给增加,劳动供给曲线从Ns移动到N's。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E2点,均衡实际工资为W2/P2,均衡就业量为N2,由总产量曲线y=f(N,)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2,获得第一象限内总供给量y2、价格水平P2的组合点K。把J,K连接起来就获得中间区域的总供给曲线AS。此条总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水平成正比。

图6-10 工人错觉模型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总之,工人错觉模型下,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工人改变劳动供给,进而使得就业量和产量与充分就业水平偏高。这一模型关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黏性工资模型相同,即有:

y=yf+α(P-Pe)

3.不完全信息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经济中每一个生产者生产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他们密切关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但经济社会中存在几十万种商品,单个厂商只了解自己的产品价格变化,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变动难以把握,对自己所消费的产品价格关注并不密切。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P的变动与自己的产品价格水平Pe的变动。当物价总水平P=Pe时,他们的产量会保持不变; 当P<Pe时,他们会减少自己的产量; 当P>Pe时,他们会增加自己的产量。于是,有与前两个模型相同的产出与价格之间的代数表达式:

y=yf+α(P-Pe)

(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种极端情形

1.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 劳动市场处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价格与货币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立即变化。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立即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立即提高。也就是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任何过剩的供给或需求都能被很快地清除。我们把对应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的产量水平叫作潜在的GDP,用yf表示。

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那么,由假定可知,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由于潜在产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如图6-11所示)。当经济积聚资源并出现技术进步时,yf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并在坐标图上逐渐右移,且与价格水平变动无关。关于这一点,第九章会做进一步讨论。[4]

图6-11 古典总供给曲线

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基于以下假定: 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二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存在非充分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条件下雇用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从而使厂商的平均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厂商可以在既定价格下提供任意被需求的数量,产出可以在价格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无限扩张直到到达潜在产出为止。价格水平不取决于产出水平,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如图6-12所示)。[5]

凯恩斯研究的是一种短期的情况,即使不使用货币工资与价格刚性假设,W和P在短期内也来不及进行调整。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的时候,它仅仅是一种特例。可见,凯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三)总供给曲线的综合

一般性的总供给曲线是上述三种情况的综合。如图6-13所示,P1A部分是水平部分,这是凯恩斯供给曲线,考察的是生产要素非充分就业的阶段。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生产并出售任何数量的产品。AB部分为正斜率部分,这是常规供给曲线,此时,价格和产出呈正向变化关系。正斜率阶段是处于大量生产要素闲置和充分就业之间的阶段。BC部分为垂直部分,这是古典供给曲线,生产要素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产出是潜在产出。

总供给曲线从凯恩斯阶段向新古典阶段的转变,可以看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它实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供给曲线的方程可以用如下解析式表达:

Pt+1=Pt[1+λ(y-yf)]

其中,Pt+1是下期价格水平,Pt是本期价格水平,y是实际产出,yf是潜在产出,λ描述价格调整的速度。如果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则价格上涨; 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则价格下降; λ越大,价格调整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价格将随时间的变化持续上涨或下跌,直到产出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为止; 当y=yf时,有Pt+1=Pt

图6-12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图6-13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综合

(四)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和预期的物价水平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短期,可得到的劳动量增加,物质或人力资本的增加,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生产要素——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都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可得到的生产要素——劳动量减少,物质或人力资本的减少,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三、长期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指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时的总供给曲线,也就是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时的总供给曲线。由于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假定条件——劳动市场处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货币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与时间长短并无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两种极端情形之一——古典总供给曲线——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此处再进一步进行说明。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伸缩性。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名义工资会同比例上升,从而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名义工资的快速调整可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充分就业。如果名义工资的上升幅度小于物价水平上升的幅度,则意味着实际工资下降,那么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的状况将导致名义工资继续上升,直到等同于物价上升的幅度。因此,经济社会的就业和产出又恢复到原有水平,就是说就业量的决定独立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因此,长期总供给曲线ASL垂直于横轴。

现代宏观经济学看来,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关于名义工资与物价水平的调整的一致性只有在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才符合实际。因此,垂直的古典总供给曲线被认为是长期总供给曲线,它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长期总供给不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有时也被称作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见图6-14)。长期总供给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图6-14 长期总供给曲线

(1)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 工资不再有黏性,会随劳动供求而变动; 价格不再有黏性,会随物品供求而变动。这就是说,长期中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市场均衡。同时,长期中厂商也会消除短期中的错觉,做出理性决策。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

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确定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

(2)长期总供给曲线显示出这样的政策含义,即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产生影响。

区分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非常重要。在短期,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经济的周期波动; 但在长期,潜在产出的增长则决定着总供给的变动。需要说明的是,本节对于总供给曲线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仅从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推出的总供给曲线完全忽略了所谓代表性微观个体同宏观总体的本质区别,简单假设宏观总体行为是微观个体行为之和是对现实的极度简化。因而,在这一假设基础上推出的宏观供给曲线存在严重的逻辑漏洞。但如果对总量供给曲线的形状没有基本把握,我们又无法知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本节的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

[1] 指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且又不会引致或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下经济社会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值。注意与第二章名义GDP、实际GDP的概念比较。也有学者将潜在产量解释为“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时的总产出”:Y*=F(N*,K,A)。参阅罗伯特·E.霍尔等著:《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波动和政策》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2] 将在第八章对摩擦性失业进行讨论。

[3] 更多的案例可以看到,实际工资水平上升时劳动需求量也会上升,与凯恩斯在通论中的预期并不一致。个中原因可能是技术进步所致。详细分析请见第九章的讨论。

[4] 从古典总供给曲线的假设看,古典总供给曲线并不意味着时间的长短。但是,本教材采用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文献的做法,一般把它当作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极端状态。

[5] 西方学者将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当作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另一种极端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