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它描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定时期一国所有厂商在各个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上愿意供给的产出数量。(三)常规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介乎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之间,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它表明总供给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取决于经济的生产能力。

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称AS曲线),它描述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一定时期一国所有厂商在各个既定的价格总水平上愿意供给的产出数量。按凯恩斯主义者的讨论,短期总供给函数及其曲线主要来源于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均衡理论模型中N的决定。可是在劳动市场均衡理论中,各学派对于劳动市场的假设、对N的决定模型中关于价格水平P和货币工资水平W的黏性程度认识不同。因此,与总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不同,短期总供给曲线可分为三种: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新古典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

图6-8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一)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基于以下假定:市场运行中存在各种“摩擦”,货币工资和价格能升不易降,即当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时,工资不能下降到保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新的均衡工资水平;由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存在非充分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条件下雇佣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这使厂商的平均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厂商愿意供应任意被需求的产品数量,总产出可以在价格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无限扩张,直至到达潜在产出为止。价格水平不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是一条水平线,如图6-8所示。[6]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一种极端情况,即使不使用货币工资与价格刚性假设,W和P在短期内也来不及、或者不愿意进行调整。应该指出的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思想的形成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出现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方法是相关的。

(二)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劳动市场运行没有任何阻力,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它们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立即变化。如图6-7所分析的,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这就会引发劳动市场实际工资大于均衡工资、货币工资进而实际工资就会立即下降,劳动供给下降、劳动需求增加,直到形成市场均衡。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这就会引发劳动市场实际工资小于均衡工资,货币工资进而实际工资就会立即提高。于是,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我们把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产量水平叫做潜在的GDP,用yf表示。

图6-9 古典总供给曲线

既然在劳动市场,在货币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即有N0=Nf。那么,由假定可知,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市场处于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即有y=yf。由于潜在产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研究的是长期情形,是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另一种极端情况,如图6-9所示。[7]此时,只有当经济积聚更多资源与其他要素并出现技术进步时,yf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并在坐标图上逐渐右移,且与价格水平变动无关。关于这一点,第九章会进一步讨论。

(三)常规总供给曲线

常规总供给曲线介乎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之间,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它表明总供给量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取决于经济的生产能力。为什么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西方学者在认识上存在着分歧,并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模型进行解释,尽管假设和重点不同,这几个模型基本思想都是名义工资随价格波动而滞后波动,相互之间并不排斥。

1.黏性工资模型

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在短期内:①名义工资具有黏性。名义工资不能立即按照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在劳动市场中,工人与厂商通常基于预期的物价、通过谈判签订为期几年的长期劳动合同,名义工资由长期合约确定,当实际物价变动时,名义工资不能迅速调整(劳资工资谈判费时费力、巩固谈判地位代价很大、厂商过于动态调整工资率容易导致劳动力流失)。有的厂商与工人虽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雇佣关系常常受长期形成的潜规则制约,这被称之为隐性劳动合同。黏性工资模型还假定就业量由厂商需求的劳动量所决定,因为厂商与工人之间的谈判只决定了固定的名义工资,并没有事先决定就业人数,通常,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名义工资提供厂商希望雇用的劳动数量。②在名义工资具有黏性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实际工资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更加便宜。③较低的实际工资促使厂商雇用更多的劳动力;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会使经济的总产出提高,于是有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图6-10 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图6-10可说明在黏性工资模型假定下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对AS曲线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其一般表达式。设厂商和工人按照预期价格总水平签订劳动合同,确定了名义工资W之后,如果P<Pe,则实际工资高于均衡水平,厂商会压缩用工,工人不能充分就业,存在非自愿失业,有y<yf;如果P=Pe,则实际工资等于均衡水平,雇佣的工人能充分就业,有y=yf;如果P>Pe,则实际工资低于均衡水平,厂商将增加用工,直至y=yf时为止。用a表示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偏离后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的影响系数。于是有一般表达式

y=yf+α(P-Pe)

2.工人错觉模型

工人错觉模型与黏性工资模型不同,工人错觉模型认为短期内,工资具有实际粘性:一种工资对另一种工资保持相对不变。它假定名义工资可以自由而迅速调整,以使劳动市场供求平衡,但是同时假定工人不一定能预期到实际价格水平,所以这种预期价格水平Pe与实际价格水平P的偏离将使得工人改变劳动供给。在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量取决于实际工资,Nd=Nd(W/P)。而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工人的预期实际工资,Ns=Ns(W/Pe)。这是因为工人具有比厂商更少的关于价格的信息,所以他们只能用预期的价格水平Pe来确定实际工资的高低,这样,工人用预期的实际工资W/Pe来决定劳动供给量。预期的实际工资W/Pe可以写为

预期的实际工资是实际工资W/P与变量P/Pe的乘积,P/Pe衡量工人对价格水平的错觉:如果P/Pe大于1,价格水平就大于工人所预期的;如果P/Pe等于1,价格水平等于工人所预期的。

在劳动市场上,由式(6.9)可知,由于名义工资可以调整,所以工人对价格水平的错觉P/Pe将决定坐标图上劳动供给曲线的位置,并进一步影响劳动市场的均衡。如果工人能完全预期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不存在错觉,那当价格水平提高时,Pe与P同比例提高,名义工资与价格同比例提高,因此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都不会变动,实际工资和就业量不变,总产量不变。相反,如果工人没有预期到价格水平的变化——即存在错觉,那么当价格水平以超出预期的水平提高时,Pe保持不变。P/Pe的提高将使得劳动供给曲线右移,这将使实际工资下降和就业量增加,总产出增加,于是有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图6-11 工人错觉模型中劳动市场的均衡

可用图6-11进行说明。Nd为劳动需求曲线,NS是预期的价格水平Pe等于实际的价格水平P时的劳动供给曲线,Nd与Ns相交于E1点,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均衡实际工资为W1/P1,均衡就业量为N1

当货币工资为W1不变、价格水平从P1提高到P2且工人未预期到价格水平的这一提高,即存在错觉时,工人仅仅看到货币工资不变,而未觉察实际工资的下降,工人愿意提供的劳动量仍为N1。这样,实际工资为W1/P2时,劳动供给量为N1,获得图中的点A。同样,当货币工资为W2不变、价格水平从P1提高到P2、实际工资下降到W2/P2时,工人由于存在错觉,仍愿意提供N2的劳动量,获得图中的点B。如此反复,可获得对应Wi的劳动供给量Ni及其在图形上的更多点。连接A、B等点,就获得价格水平由P1提高到P2且工人存在错觉时的劳动供给曲线N'S。价格水平的提高、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使劳动供给曲线从NS移动到N'S。N'S与Nd相交于E2点,决定均衡的就业量为N3,因此,在存在工人错觉情况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导致了劳动就业量的增加。

图6-12 工人错觉模型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图6-12可说明工人错觉下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当价格水平为P1、名义工资为W1时,劳动供给曲线为NS,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E1点,均衡实际工资为W1/P1,均衡就业量为N1,由总产量曲线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1,获得第一象限内总供给量y1、价格水平P1的组合点J。当名义工资从W1提高到W2时,由于工人未预期到价格水平超出预期水平、更大幅度地从P1提高到P2,而仅仅看到名义工资提高,工人存在错觉使得工人的劳动供给增加,劳动供给曲线从NS移动到N'S。N'S与劳动需求曲线Nd相交于E2点,均衡实际工资为W2/P2,均衡就业量为N2,由总产量曲线决定的国民收入为y2,获得第一象限内总供给量y2、价格水平P2的组合点K。把J、K连接起来就获得中间区域的总供给曲线AS。此条总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水平成正比。

总之,工人错觉模型下,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工人改变劳动供给,进而使得就业量和产量与充分就业水平偏离。这一模型关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黏性工资模型相同,当物价总水平P=Pe时,他们的产量会保持不变;当P<Pe时,他们会减少自己的产量;当P>Pe时,他们会增加自己的产量。于是,有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有

y=yf+α(P-Pe)

3.厂商不完全信息模型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经济中每一个厂商生产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根据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均衡理论,厂商在决策中仅密切关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是否与边际成本一致,但经济社会中存在几十万种商品,由于信息不完全,单个厂商只了解自己的产品价格变化,对投入品等价格水平的变动难以把握,难以区分物价总水平P的变动与自己的产品价格水平p的预期价格水平Pe的变动,即便是知道了Pe的变动,出于稳定菜单成本或维护品牌形象等考虑,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调整也滞后。当厂商估算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了,并预期到实际物价总水平也上升了,并且实际有P=Pe时,他们的产量会保持不变;当厂商估算到实际物价总水平上升了,并没有预期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也在上升,并且实际有P<Pe时,他们会减少自己的产量;当厂商估算到自己生产的产品价格上升了,并没有预期到实际物价总水平也在上升,并且实际有P>Pe时,他们会增加自己的产量。于是,有短期常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同样有与前两个模型相同的产出与价格之间的代数表达式

y=yf+α(P-Pe)

(四)总供给曲线的综合

图6-13 总供给曲线的一般情况

一般的总供给曲线是上述三种情况的综合。如图6-13所示,P1 A部分是水平部分,这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考察的生产要素非充分就业的阶段。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的假设,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在现有资源条件下生产并出售任何数量的产品。AB部分为正斜率部分,这是常规总供给曲线,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粘性的假设,此时,价格和产出呈正向变化关系。正斜率阶段是处于大量生产要素闲置和充分就业之间的阶段。BC部分为垂直部分,这是古典总供给曲线,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性的假设,生产要素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产出是潜在产出。这样,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常规总供给曲线组成的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当总需求增加时,厂商在较高的总需求水平下增加产出是有利可图的,市场价格水平随总产出水平变化而逐步变化;而从古典总供给曲线部分——长期总供给曲线,当总需求增加时,厂商在较高的总需求水平下增加产出无利可图,市场价格水平变化而总产出水平不变化。[9]

总供给曲线从凯恩斯阶段向古典阶段的转变,可以看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水平方向向垂直方向的逆时针旋转。它实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总供给曲线实际上是一条非线性曲线而非三段直线的连接。总供给曲线越平坦,总产出的变动对当期价格的影响就越小,反之就越大。总供给曲线的方程可以用如下解析式表达:

Pt+1=Pt[1+λ(y-yf)]

其中,Pt+1是下期价格水平,Pt是本期价格水平,y是实际产出,yf是潜在产出,λ描述价格调整的速度。如果实际产出高于潜在产出,则价格上涨;如果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则价格下降;λ越大,价格调整的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价格将随时间的变化持续上涨或下跌,直到产出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为止;当y=yf时,有Pt+1=Pt

(四)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除了价格水平以外,影响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其他影响因素——劳动、资本、税收、自然资源、技术、制度环境和预期的物价水平等的变化,都会影响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短期,可得到的生产要素——劳动的增加、物质资本的增加、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增加、制度环境的改善、预期的物价水平下降、减税等,都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可得到的生产要素——劳动的减少、物质资本的减少、自然资源可获得性的减少、制度环境的恶化、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增税等,都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