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供给曲线分析

总供给曲线分析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把倾斜曲线和垂直线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据此,可以得到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如图5-8所示。

一、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来决定。

宏观经济学中一般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使用总量意义上的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进行生产,则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f(N,K)  (5-1)

其中,y为总产出;N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或就业量;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式(5-1)表明,经济社会的产出取决于整个社会的就业量和资本存量。

在宏观经济波动分析中,一般认为资本存量K的规模和数量是由经济社会以前各年的投资决定的,且新增资本投资流量在短期内对资本存量的影响非常有限,因而,常把资本存量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并以K表示经济社会现有的资本存量,将其代入式(5-1),有:

y=f(N,K)  (5-2)

同时,宏观经济学假定宏观生产函数有两条重要性质:一是总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随着总就业量的增加,总产出按递减的比率增加。这样,宏观生产函数式(5-2)可以用图5-4表示。

图5-4 宏观生产函数曲线

总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水平和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此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曲线有不同的分析。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度,简要介绍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二、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由于工资的灵活调整,劳动力市场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况。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直线,如图5-5所示。

图5-5 古典总供给曲线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依赖的假设,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受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现在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这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三、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于以下两个假设:①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只能升不能降;②工人们有“货币幻觉”,只注意货币的票面价值,而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短期内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偏离充分就业时的P0,上升到P1,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增加。这时,由于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所以厂商会提高工资来争购更多的劳动力,从而,货币工资上升。根据假设条件,劳动者绝不会阻止货币工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会迅速上升到物价上升之前的实际工资水平。此时,由于劳动力的供求相等,所以货币工资不再上升,就业量与之前持平。由此可见,物价水平的任何上升都不会影响就业量,从而导致式(5-1)的生产函数值y亦不会发生变化。

用纵轴代表P的数值,横轴代表y的数值,上述P与y之间的关系为图5-6所示的垂直线段,即点E以上的垂直线。该垂直线表示:在货币工资可上升的情况下,相对于任何大于P0的价格水平(如P1),总产量均为y0

如果物价水平降低(如P2),则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上升,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少,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根据前面的假设,由于工人们的抵抗,货币工资下降具有刚性,这导致厂商只能减少劳动力雇用量。从而,产出y也随之下降。因而,在货币工资难以下降的情况下,相对于任何小于P0的价格水平(如P2),总产量随之下降。P和y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5-6中点E以下向左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把倾斜曲线和垂直线连接在一起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如果将图5-6的AS曲线倾斜的部分近似为一条水平直线,就可以得到西方经济学家推导出的简化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如图5-7所示。该曲线的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存在大量的闲置设备,劳动边际产量并不减少,从而厂商愿意在这稳定不变的工资率和价格水平下增加劳动投入和产出,直至充分就业点。于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的一段时期内,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价格水平的提高只能使货币工资上升,而不会使产出增加,因此,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

图5-6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图5-7 简化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进行了修正,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厂商的生产成本是逐渐上升的,从而使总供给价格缓慢上升;而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生产成本迅速上升,供给价格随之也迅速上升,但产量上升却很缓慢。形成这种观点的逻辑思路为:厂商在组织生产时,总是首先选择质量最好和最容易获取的资源或生产要素,随后才会考虑次些和更次一些的要素,而同量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好的比质量次的效率高、成本低。因此,随着生产的扩大,生产成本将不断提高。尤其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劳动已经充分利用,如果要继续扩大生产,就必须使用结构性失业的非熟练工,这会使生产效率降低,总供给量只能有很小的增加。据此,可以得到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如图5-8所示。

对比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可以看到,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后者比前者表现更为陡峭,其区别在于他们对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不一致。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即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用图5-9来进一步阐释不同资源利用情况下价格水平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一个更为一般的综合的总供给曲线。

图5-8 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

图5-9 综合的总供给曲线

在图5-9中,横轴表示总产量y,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根据资源利用的不同程度,AS曲线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a点至b点区域,经济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价格水平略有上升或没有上升时,产出可以大幅度增加,这时AS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这一区域通常也被称为凯恩斯区域。

第二部分为b点至c点区域,经济中的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产量增加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从而使成本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这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AS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这种情况通常在短期内存在,因而,这一区域也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部分为c点以上区域,经济中的资源已得到充分使用,这时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也不会增加,AS曲线为一条垂直线。由于古典经济学把充分就业作为长期宏观经济均衡的必然趋势,因此,这一区域也被称为古典区域或长期总供给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