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河湟谷地来自撒马尔罕的撒拉人

河湟谷地来自撒马尔罕的撒拉人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巍然屹立的积石山/苍茫涌入天空/万山之首的姿态/审视历史的变迁/刀刻斧凿的面容/记载撼天震地的故事……◇旅游专业人才缺规划区严重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严重不足,制约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巍然屹立的积石山/苍茫涌入天空/万山之首的姿态/审视历史的变迁/刀刻斧凿的面容/记载撼天震地的故事……黄河岸边的撒拉人/用民族独特的悟性/磨炼了自己顽强的性格/把头颅抛进黄河时/展示一种精神外/竖起独特的旗帜/炫耀自己聪慧的风采。

这是撒拉族史诗《尕日莽和阿合莽》中的句子。相传,在700多年前的中亚撒马尔罕,有一个英雄的部落,因为善战通商,渐渐壮大起来。撒马尔罕国王出于嫉恨,欲将部族首领阿合莽和尕日莽两兄弟置于死地,兄弟二人得到先哲的启示,带领族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古兰经》到东方寻找乐土。于是,他们越过大漠,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黄河岸边的循化乌土斯山定居下来。这儿土地肥美,清流纵横,正是宜居宜游宜商之地。

资源条件

海东是青海省地级市,地处华夏摇篮——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湟水之间,史称“河湟间”。海东市旅游以自然生态文化与历史人文为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尤为突出。海东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上起李家峡库区,下至黄河甘青交界处,总长197公里,涉及化隆县、循化县、民和县3个县的15个乡镇。

◇区位基础——青海门户,河湟谷地

规划区位于青海省东缘、海东地区南侧、黄河上游的中下部197公里,总体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总面积为1 955.3平方公里。属于青海近期重点开发的西宁旅游圈,是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与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旅游带以及三江源旅游区互为依托。由于处于兰西经济区之内,又与青海省东部城市群相连,因而主要客源地交通便利,可为兰西经济区和东部城市群提供旅游和休闲度假服务。周边的青海湖、塔尔寺、坎布拉旅游区均为著名旅游胜地,与规划区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作用,共同组成了青海省东部丰富且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自然条件——物种丰富,资源独特

规划区域在地质构造上位于横贯中国北部的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南部边缘,处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山峡谷、高山石质草甸、中低山丘陵草原、河谷阶地及河谷滩地,多种多样,多为原生地。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沿线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景观颇具观赏性。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丰沙少,是良好的拓展运动项目基地。三川黄河水利风景区,素有“青海小江南”之美誉。

受地貌、气候和土壤的影响,生物资源具有高原性、奇特性和珍稀性。麝、冬虫夏草、雪莲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动植物,蕨麻、蘑菇等土特产品也是重要经济资源,可据此建立规范化的种植、养殖基地;作为观光科考旅游地,所产药物亦可作为特色旅游商品。可依托苏门羚、马鹿、盘羊、蓝马鸡、雪鸡、雉等野生动物资源,规划野生动物活动区,作为森林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黄河里的水产动物黄河鲤鱼、中华绒毛蟹、虹鳟鱼等也极负盛名,是当地的一大特色餐饮。

◇历史人文——历史厚重,文化聚集

海东地处青海省开发较早、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舜“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秦汉以前居住着羌人;魏晋南北朝时,河湟地区曾被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相继统治过;隋唐时,今海东地区曾盛极一时,所处地位举足轻重。

规划区属于河湟文化区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点。在文明进程方面,是展示黄河源头文明化进程的重要舞台;在文化区域方面,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荟萃之地,还有丝路文化和红色文化痕迹;在民族特色方面,是以撒拉族、土族、回族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之地;在文化内涵方面,包含语言、舞蹈、美术、音乐、诗词、饮食六大元素,蕴含丰富;在山川风貌和人文环境方面,有高寒复杂的自然环境,也有淳朴豁达的河湟民风。

海东的历史人文

规划背景

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象征,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载体。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依托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文化优势,整合提升黄河文化和沿线山水风光,在优化现有文化观光产品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休闲、体验和度假产品。”青海省据此提出“建设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建成新兴的国际型、复合型、四季型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定位,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之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海东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将海东地区旅游形象定位为“大美青海,风情海东”、“河湟旅游强区”,致力于建设集观光、科考、娱乐、购物于一体的高原休闲避暑度假基地和国内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近年,加强组织,增加投入,旅游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6月,受海东市旅游局邀请,我院对规划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产品开发层次低

旅游资源缺乏整合,配置不成体系,资源品质与旅游地位、区域品牌极不匹配;文化挖掘利用不足,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特色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旅游吸引力较弱。

◇基础设施建设差

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旅游建设严重滞后,景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可进入性差、通信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等情况,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客源结构单

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西宁和兰州等周边州市及海东地区本身,远程游客吸引力不强,区域外市场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

游客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水平较低,旅游产业带动力不强。

招商引资难度大

由于本规划区的旅游业尚处于开发阶段,规模小,经济总量低,旅游业的带动不明显,加之受气候等因素限制,青海旅游季节短,致使许多投资商看得多,问得多,但真正招进来的不多,影响了景点的资金投入。

◇旅游专业人才缺

规划区严重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严重不足,制约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规划原则

◇资源整合,效果叠加原则

基于规划区黄河水域风光、撒拉族和土族民俗风情、各地宗教信仰、遗址遗迹、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利用地处西宁、兰州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在线路设计、资源开发上进行多方整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叠加效果。

◇供需匹配,市场导向原则

依托黄河文化、民俗、宗教、历史遗迹等资源优势,推出高品位的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地、观光体验区,以满足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在项目设计中考量投入产出,使项目可操作、能落地、有效益。

◇产业联动,集群发展原则

基于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和拓展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的考虑,以精品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推动宾馆、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工艺品、农畜产品加工的配套发展和开发,形成功能完备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循序渐进,机动协调原则

基于旅游业的综合性、联动性特点,打破行政部门职权分割的制约,推进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周边县市及大黄河旅游区开展旅游合作,特别是与塔尔寺、青海湖及同仁热贡等旅游地联合,整合开发,联动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和旅游大通道,打造吸引力强、辐射力大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成特色互补、经济互惠、多方共赢的规模积聚效应,拓宽与共享旅游市场。

◇环境保护,生态为先原则

权衡旅游、生态、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将旅游资源开发、设施建设与环境美化、景观保护结合起来,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过度开发,建立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整体,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以及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永续利用。

◇因地制宜,突出文化原则

突出本地资源特色,依托黄河沿线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以黄河文化为主线,撒拉族、土族、回族及当地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为重要支撑点,穿插喇家遗址、大禹足印等古遗址文化,在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基础上,挖掘文化特色和内涵,做强做大民俗及文化旅游。

◇民众参与,社区协助原则

作为带有撒拉族、土族等特色,具备强烈人文色彩的旅游区,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区的管理、开发和运营,一方面可以享受到旅游为他们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使游客与原居民深度接触,更加有效地展示本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另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景区开发所带来的自然与人文原生态保护方面的负面问题。

规划路径

旅游发展分析

本规划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采用PEST、SWOT及区域发展对比分析方法,对百里黄河的旅游发展进行全面考量,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规划构建百里黄河的旅游发展战略架构。其中,静态架构是固定不变的中远期战略规划,包括定位、目标、发展战略及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等;动态架构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近期实施规划,包括产品规划、项目规划、营销规划。最后,从旅游可持续发展和实施保障的角度,进行资源环境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保障系统规划和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形象定位

高原度假天堂·海东黄河画廊

◇气候适宜,度假天堂

休闲度假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生态环境原始、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备受欢迎。规划区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处在舒适风和凉风的过渡区,冬夏温差小,夏可避暑,冬可驱寒,地理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黄河沿线空气湿度相对偏大。适量的降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舒适的风速,与内地大部分地区的高温酷暑相比是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夏季,非常适于休闲避暑。从高度上看,本规划区大多处于1 500~3 000米的海拔,既不易产生高原反应,又能领略高原的风光,随着高原旅游宜于身体保健理论的提出,一旦本规划区开发成功,极有可能成为游客的度假首选地。海东市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作为“青海东门户,黄河西走廊”,属于青海省近期重点开发的西宁旅游圈,是黄河水上明珠游览带,与青海湖民族体育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顶级旅游带、三江源旅游区共同构成黄金休闲度假目的地。

◇民风淳朴,风景如画

海东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融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特色于一体,拥有独特的高原风光。有阳光明媚、干爽宜人的高原气候,有辽阔的草原、雄险的峡谷、清澈的黄河,有雄浑的黄河丹霞地貌景观,有麝、冬虫夏草、雪莲等珍奇的野生资源,有被称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的孟达自然保护区,还有富有特色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禀赋极高,高原度假开发条件极为优越。

基于此,将规划区形象定位为“高原度假天堂·海东黄河画廊”,既突出了海东市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良好的自然生态,又突出了旅游区功能定位,便于客源市场识别和宣传推广,主题明确,形象突出,指向性强。

创意亮点

一带、三心、三区空间区位图

◇空间布局:一带、三心、三区

综合考虑海东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区域地块、旅游资源、文化特征、交通条件、旅游带动功能等因素,结合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便捷性和游客游赏活动,将规划区旅游空间结构划分为“一带、三心、三区”。

“一带”即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三心”即群科新区旅游集散中心、积石镇旅游集散中心和官亭镇游客集散中心;“三区”即化隆黄河风光旅游产业聚集区、循化撒拉文化创意旅游特区和民和三川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整个空间布局体系完整,构架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相互区别又相互依托。

◇交通模式:三维立体

海东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沿黄河而设,沿线景色优美。通过规划建设自驾风景道、水陆两栖游、空游黄河等项目,新建沿黄码头、交通指引标识系统、直升机停机坪和空中游览设施等,对区内旅游道路沿线实施提升改造,构建海东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水陆空三维立体旅游交通模式,打造丰富的游赏体系。自驾车风景道体系由露营基地、汽车旅馆、车辆租赁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汽车俱乐部等项目构成,可使游客舒适、便捷地进行自驾车观光游览活动。

项目典范

◇黄河风光旅游产业聚集区

包括:水上游乐基地、极限高空跳水蹦极基地、水陆两栖汽车培训基地、自然和宗教观光体验区、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区、农业生态示范园、私人有机农场、高原养殖产业园、冷水鱼养殖基地等。

渔家乐·渔家风情。仿当地渔民传统的渔船、木筏造型,采用人工划桨或动力装置,设置渔船、网绳、木制水上木屋等,将渔船作为一项水上体验项目来开发。可开展上船撒网打鱼、渔歌对唱、渔翁留影等活动,冬天还可进行冰上钓鱼、滑冰、滑圈等冬季旅游项目。定期举行渔人三项体能挑战赛(拉纤、撑篙、收网),让游客体验渔猎时代生产方式和生活风情。

牧场游·养殖基地。沿黄区域气候温暖,水资源丰富,是饲草生长的良好基地;且交通便利,便于畜牧运送。可规划畜牧养殖基地,开设马场、农牧场体验等项目。

黄河谣·空游黄河。群科新城距曹家堡机场仅半个小时车程,可以全新体验方式,拓展游览区空中游览项目,如:建设停机坪,开通空中游览路线,从高空俯瞰黄河美景。

旅游资源带划分示意图

◇循化撒拉文化创意旅游特区

包括:循化旅游综合体下的积石镇旅游服务区,风情黄河下的波浪滩旅游综合体、“原味撒拉”生态长廊、清水湾休闲娱乐旅游区、公伯峡休闲体验区、积石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色产业廊道、黄河水上游览线、撒拉族绿色家园,孟达天池休闲区下的休闲度假庄园、高山养生馆、仙境天池花儿会、夏令营基地、彩云马道、静修林卡,民和三川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下的纳顿广场、渡口老街、野奢酒店、生态码头、野营基地、生态牧场、黄河农耕情趣园、远古部落、第一碗面博览园、半地穴式酒店、土陶DIY工作室、大禹文化园、喇家遗址体验馆等项目。

梦驼铃·撒拉民俗街。循化县作为我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保留着原始浓郁的撒拉族民俗,可对现有的餐饮一条街进行整改、扩展、提升,命名为“驼铃街”,寓意新乐土,将撒拉族民族精神、心理特性、文化追求等注入其中。驼铃街建筑、装饰风格凸显循化地方特色,并融合伊斯兰建筑特点;沿途设置街道标志性景观小品,建设经营撒拉族服饰店、手工艺品的商店;分时段举办花儿对唱、骆驼舞、泥笛演奏、婚俗展示等项目。

草上飞·滑草滑雪基地。综合考虑气候温度、场地坡度和水源等客观条件,在波浪滩建设一家集滑雪、滑草、草地摩托、雪上飞船、草地滑车、雪圈等四季皆宜的动感运动项目及各种户外拓展项目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娱乐的滑雪滑草基地。

清水湾·撒拉原生态长廊。沿黄河南岸打通积石镇到街子镇之间的陆上通道,在清水湾结合撒拉族历史文化,赋以原生态的建筑和民俗风情;通过对水岸线、步行系统、滨水休闲绿带、滨水休闲设施、民居体验设施的设计,合理设置休闲空间,打造以撒拉族居民原生态生活环境为基底的休闲走廊。

台上观·黄河观景平台。背依峥嵘崔嵬的积石山,面临滔滔黄河水,选择合适的方位角度,结合撒拉族篱笆楼的建筑风格,建设黄河观景台,使游客俯瞰清水湾瑰丽的景色,畅怀江山如画,感悟黄河的壮阔与永恒。从河滩到达观景台,修筑生态道路和观景云梯,方便游客抵达河滩边观光、娱乐。

海东撒拉族

索上溜·穿黄溜索。结合撒拉族特色羊皮袋的质地与形态,对现有的穿黄溜索进行改进,设置新吊具,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滑索设备,打造富有挑战性、刺激性、民族性、娱乐性和安全性的游乐项目。

河中游·水陆两栖汽车。打造从公伯峡水库至积石峡电站段的黄河水上游览线,采用水陆两栖汽车,使游客可以畅通无阻地沿黄河游览。沿途建设多种形态的休憩长廊、特色饮食庄园、交通换乘服务设施等,并突出其景观性,注重沿线节点的差异化打造:在积石峡打造撒拉族特色水上项目体验区,设置羊皮筏子赛、羊皮筏子漂流等项目;在苏只水库打造库区垂钓、游船垂钓、野钓大赛、特色烧烤等旅游项目;在黄丰电站打造特色民俗水上体验区,设置民俗表演船只、撒拉族民歌对唱、水上迎亲等观赏体验项目;在公伯峡水库设置红色体验区,开展乘羊皮筏子打水仗、水上游击等项目。

故园行·大美撒拉实景演出。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集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体的大型实景演出《大美撒拉》,分为《序·天地颂》《东徙路》《大融合》《红日出》《笑春风》《尾声·撒拉情》六部分,采用时间推移法展现撒拉族艰苦的东迁史。以撒拉族花儿及舞蹈为载体,穿插拔腰、登棍儿、打“蚂蚱”、打缸等特色娱乐节目,营造惊险、神秘、震撼、奔放的音响效果、灯光效果、烟雾效果,展现撒拉族绚丽文化和风情。

静修林卡·小型旅游集散区。依托扎麻日村下方的平台,选择生态良好、环境清幽的区域,按照西藏园林的传统形制,以宗教色彩的修身养性、养生健身为主题,并与班禅故居旅游主题相结合,建设一个以班禅故居为核心的小型旅游集散服务片区。建特色林卡度假区,设置养心台,开设瑜伽、藏式养生等训练课程,开展集体登山、瑜伽施食焰口表演欣赏、素食午餐、山间漫步、品茶等活动。

野奢酒店·农耕情趣园。在农耕情趣园,通过“农耕古风”实物、雕塑的展示,表现农耕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变迁;开辟农耕体验区,让游客亲自参加农活耕种,感悟劳动付出与收获;开展特色乡村生活体验活动,如支锅野炊、围绕篝火赛歌;举办乡村狂欢节;在最原始、最荒野的地块建野奢酒店,内设温泉洗浴或药浴SPA,为居住者带来独特而难忘的度假体验。

远古部落·半地穴式酒店。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黄河北岸的阶地上,是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内涵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在遗址保护区周围,结合独特的半地穴式住宅,打造特有的半地穴酒店,内置石镰、石磨、石刀、陶罐等古人生活日用品,让游客体验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

高原天籁·青海花儿会原生态文化节。青海“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近300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演变为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可借此举办赛歌会,以花为媒,以歌会友,打造“河湟花儿”品牌,扩大影响力。

高原天籁“花儿曲”

规划效果

《海东黄河规划》得到一致好评

规划方案获得海东市相关领导和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并顺利通过评审。目前,项目立项、审批、招商、建设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波浪滩景区游乐园、清水湾景区、孟达天池景区等项目已动工;三川民俗风情园、三川黄河旅游度假区、民和桃花源景区、撒拉族绿色家园、班禅故居、万佛山、街子清真大寺、黄河水上漂流、群科新区黄河沿岸旅游风景区、黄河水上游览线等项目被列入海东市重点旅游建设项目区(点)名录。

目前,随着规划的实施,循化县清水乡石巷村已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和县药泉山庄等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点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喇家遗址国家考古公园

2013年12月,喇家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青海省首个获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品牌建设成就显著。

2015年1月至8月,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13.1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29亿元。海东市政府提出,强力推进规划落地工作,到2015年末,打响以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为代表的黄河风情带旅游品牌,实现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900万人次,年均增长16%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人民币的预期目标。

海东市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已成为海东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规划者说

众所周知,民族民俗文化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重任,旅游开发时,应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开发得当,可以使民族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独特的休闲旅游文化产品,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反过来促进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失当,则可能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这恰恰是对这类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关键,不得不引起规划者和开发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有些地方的开发已经使地域民族民俗文化面目全非。作为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已经露出端倪,单从表面看,古老的徽派建筑在现代化建筑的侵蚀下已经退到幕后,浩繁的徽文化习俗传承也出现间断迹象,有的也仅仅限于表演性质。文化一旦失去了原来的氛围和赖以存在的原始环境,也就接近存续的临界点。这就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极容易出现两种文化硬伤:一是没有强化游客及原居民主动和自觉保护独特地域文化的意识,更有甚者,为旅游开发而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使民俗过度商品化,嫁接了不符合本区域的其他文化元素,偏离本来的面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致使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出现变异,形成不伦不类的文化产品;二是民族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不加限制的旅游活动导致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强大人流和信息流,在促进民族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的同时,却使外来文化的知名度、渗透力和影响力超越了土著文化。

海东市百里黄河旅游经济带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较好地避免了上述错误,在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同时,融入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业态,有力提高了旅游品质和文化内涵,使休闲旅游项目和产品达到了场景化和体验化,满足了旅游活动的养生、养老、养心、健身、修学、科考、拓展、采风、野营、度假、探险、探秘、游乐、宗教朝觐等各种休闲需求,在把民族民俗文化打造成为新的旅游业态和精神载体的同时,也做到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俗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