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灰撒江碑

骨灰撒江碑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得那是1990年的清明节,杭州市举办了一次开先河的活动——骨灰撒江仪式。事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骨灰撒江仪式的终点——六堡的江堤上,竖起了一块“骨灰撒江纪念碑”。从此,每年清明节的骨灰撒江仪式结束之后,都会在石碑背面镌刻上一段简约的文字,留下一段简短的记录。难道“骨灰撒江碑”注定是受冷落的吗?想不到这个风俗如今在这块“骨灰撒江纪念碑”前得以延续。

沈树人

记得那是1990年的清明节,杭州市举办了一次开先河的活动——骨灰撒江仪式。这一天,参加该仪式的家庭成员捧着亲人的骨灰盒,从南星桥码头登上游轮。轮船在低回的乐曲中缓缓离开码头,向下游驶去。此时,往日湍急的江水平静如镜,参加仪式的人们神情肃穆地站在船弦旁,伴随着阵阵哀乐,他们亲手将亲人的骨灰细细地撒入钱塘江中。顿时,汽笛呜咽,哀思绵绵,真心祈愿亲人的灵魂回归到母亲河的怀抱里。这是一次宣传和践行移风易俗的重要活动,影响十分深远。事后,杭州市人民政府在骨灰撒江仪式的终点——六堡的江堤上,竖起了一块“骨灰撒江纪念碑”。从此,每年清明节的骨灰撒江仪式结束之后,都会在石碑背面镌刻上一段简约的文字,留下一段简短的记录。

这么多年来,每到清明节前后,我总要来江堤上转转,在这块“骨灰撒江碑”前盘桓一下。这是一块极为普通的石碑,无论从质地到造型,都是那样的朴实无华:既不想哗众取宠,更没有刻意张扬。它听凭江风吹雨,看着潮起潮落,始终静静地立在江堤上,伴随着川流不息的江水,守望着这众多随波逐流的灵魂。简朴的石碑上凝聚着多少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啊。这沉甸甸的感情寄托倒使得这块原本十分平常的石碑变得凝重而又圣洁了。

然而面对周围喧嚣的尘世,石碑似乎注定是孤寂的。即使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当所有公墓、陵园都人潮涌动、车流拥堵时,这石碑前也显得颇为冷清。虽然石碑默默地与世无争,但总难免让人生出几许惆怅和不忍,会在心里涌起一丝丝酸楚。

难道“骨灰撒江碑”注定是受冷落的吗?当然不是!沿江附近的乡亲从来就没有忘记过它。每当清明,抑或七月半、冬至等传统的祭祀节日,他们或早或晚会陆陆续续地来到石碑前,点上一炷香、静默地站一会儿,给众多亡灵献上一份真诚的祭奠。只要看看遗留在石碑下那满地的香火,就会不由自主地让人心生暖意,分外感动。而那些专程前来吊唁亲人的家属见此情景,除了感恩之外,更多的则是对当地民风的不尽赞叹。

这些家属说得不错,而赞叹也是有来由的。其实这是老一辈遗传下来的旧时习俗——“祭江”的延续。以前,由于沿江一带生活困苦,老百姓常常衣食无着、度日艰难,于是一批胆大的年轻壮汉只好干起了“抢潮头鱼”“挑私盐”等靠水吃水的险活,将性命系在了裤腰带上。而不幸也时有发生,早上出去还是好端端的一条汉子,一不留神就被滚滚潮水卷入波涛,一去不回,葬身在钱塘江中!家中亲人只能对着涛涛江面呼天抢地、悲痛欲绝。每当这类惨剧发生时,村坊邻里绝不会袖手旁观。他们总会相约而行,聚在江边,一起焚香点烛,并叫着死者的名字,为他招魂、祭奠,并祝告上苍超度亡灵。其情至哀,其心至诚,岁月流转,此风逐渐演变成了沿江特有的“祭江”习俗。想不到这个风俗如今在这块“骨灰撒江纪念碑”前得以延续。这淳厚民风和向善之心,实在令人感叹。

然而毕竟是世道变了,“祭江”的内容也有了本质的变化,从前是无助的悲怆,而现在则是一种凭吊了。石碑虽无言,也一定能感知这人世间的至真至情。

想到这里,我也禁不住弯腰捧起石碑下的一捧黄土,走到丁字坝临水的坝头,虔诚地将它洒入缓缓的江水之中。一抔黄土,不成敬意,权当是一份祭奠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