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持续有效具体的政策支持

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持续有效具体的政策支持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相对于市场中的其他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所经营的产品及涉足的产业,绝大多数与农业有着密切关联。综上所述,总结以上这些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呈现“衰弱有余、发展不足”态势的原因,其实最根本的是没有找到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特别是没有构建起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内在机制。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国家对话农民的中介桥梁,其地位和作用都很特殊,上需要承担本应由国家承担的促进农村发展的诸多责任,下要肩负着带领农民安居乐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担。既要履行社会职能,又必须抓好经济职能,因为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才会使其有雄厚的基础去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和农业现代化。而相对于市场中的其他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所经营的产品及涉足的产业,绝大多数与农业有着密切关联。由于农业本身具有的天然弱质性,自然风险很高,从而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时所负担的风险更大。因此,综合农村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及其本身的竞争能力等诸多因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强有力的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由于政府在整体协调上的不足,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农村集体经济既缺乏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又无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内忧外困的情况下,其发展自然举步维艰。

伴随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强调和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利的同时,因为不允许集体向承包使用土地的农户收租,实际上也就取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所有权来获取收益的可能。而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在减轻广大农民负担的同时也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更加狭窄。许多村庄农村集体经济的来源非常单一,主要依靠承包租赁荒山、荒滩、荒坡等资源形成,而这些资源若不加以投资开发直接进行承包租赁,收益并不高。但是农村集体经济又无力投资开发,而通过贷款方式进行开发也难以实现,因为随着金融部门风险意识增强,其对于农村的贷款往往控制得较为严格,这就使得贷款难以获得。因此,无论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看还是外部看,其收入来源都极其有限,而有限的资金还要进行村内公共产品的提供,自然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入不敷出、负债累累。背着沉重包袱的农村集体经济只有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才能走出困境,而政府政策对其扶持的乏力,使其只有发展之心而无发展之力。

应当说“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政府关心和关注的重大问题,按道理来讲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应该并不少,那么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有效有力的外在政策支持又从何说起呢?确切地说,在“三农”问题中,政府更加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功夫,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来围绕农民收入做文章,政府转移支付、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增收减负政策频出,从而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或固化认识,即更多地强调个体而忽视集体发展,导致了农民“个体本位”与村社“集体本位”关系的失衡。不可否认的是,农民的确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农民收入的增长也确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更应看到的是村社作为农民生产生活依附的载体,其集体经济的发展才会为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长效的保障机制,最终实现“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换。十六大以后,中央虽然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但各级地方政府既定的思维习惯并未因此而改变,长期重农民增收轻集体经济发展的做法,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外部保障。而中央虽一贯重视农村集体经济,但其给予的往往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指导,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再加之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的诸多配套法律法规也尚未建立,所以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既无政策支持又无规范指导,从而很难及时有效地开展经营。

综上所述,总结以上这些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呈现“衰弱有余、发展不足”态势的原因,其实最根本的是没有找到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特别是没有构建起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内在机制。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模糊性无法有效体现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一方面使其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结构及激励监督机制,集体财产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机会,增加了其封闭性,导致产供销无法有效联结,再加之又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使得外部运行机制不畅。因此,要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内在机制,否则难以保证农村集体经济正常运转,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