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真正理解大宗商品交易“期现结合”模式的内涵

真正理解大宗商品交易“期现结合”模式的内涵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五年前我国就出台政策允许期货公司成立子公司,开展“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基差交易”等大宗商品交易及交易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这些业务与现货交易密切相关,因此我国“期现结合业务”模式正式开闸。进入第三阶段后,我们认为大宗商品行业的大型生产厂商也必将通过“期现结合”模式交易转型为综合交易服务商,由传统的实体领域的厂商转型为物流金融领域的交易商。

(1)“期现结合”模式是打通全产业链的“试金石”

在产能过剩时代大宗商品现货市场风险越来越大,面对市场需求不稳定且价格波动较大的现实情况,大宗商品物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需要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合理避险,并逐渐将其转为主要的盈利点,因此大宗商品生产厂商以及许许多多从事现货贸易的企业必须认清形势,逐步总结“期现结合”模式的运用经验,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早在五年前我国就出台政策允许期货公司成立子公司,开展“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基差交易”等大宗商品交易及交易风险管理等创新业务,这些业务与现货交易密切相关,因此我国“期现结合业务”模式正式开闸。期货公司摸索多年以后,逐步开展“期现结合”业务并取得一定经验,虽然还有一些问题,但这是前进道路上的小曲折而已,未来还会深入发展下去。而后,一些以经销商业务为主的贸易公司也开展期货交易对冲风险,逐步掌握了“期现交易结合”模式的操作要领,虽然也走过了一段弯路,但在逐渐成熟。进入第三阶段后,我们认为大宗商品行业的大型生产厂商也必将通过“期现结合”模式交易转型为综合交易服务商,由传统的实体领域的厂商转型为物流金融领域的交易商。期现结合模式的业务有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协同效应。虽然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和现货交易市场具有很大的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交易特征一样。期货交割制度必须获得现货市场的大力支持,而通过期货市场交易也能采购到所需的现货,实现大宗商品采购的金融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期现结合业务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仓单互换、场内场外期权、预售合同交易、点价交易”等方式促进了期现两个市场的良性互动,增强了期货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以前从事生产或现货贸易的产业厂商与贸易商加入了期货交易阵营,使得现货与期货的定价能力均得到提高,期货参与主体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交易量也越来越大,能够有效地化解期货市场的逼仓风险。定价能力,也利于期货市场逼仓风险的化解。期现结合是未来大宗商品交易的大趋势,对实现产业链的利润最大化作用明显,期货作为产业实体经济进行风险管控的有效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通过“套期保值、套利对冲交易”等操作促进期货与现货的联动与结合,再辅以“现代仓储、物流综合运输、供应链融资”创新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交易商(包括上下游厂商、经销商等),还可以将大宗商品交易的国际国内市场联动操作,促进发达与欠发达区域市场的整合,促进产供销一体化,促进“期现交易”体量的扩大,实现“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三链整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大宗商品供给侧改革目标。

(2)“期现结合”必须始终围绕供给侧改革的战略目标而展开

“期现结合”模式效果能否达到,关键还是要看对大宗商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目标理解是否能够到位。随着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大宗商品需求端会受到良性拉动,稳定的大宗商品需求会推动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压缩过剩产能,带来供需结构阶段性改善,从而推动了最近两个月(2016年6—8月)PVC,PP,L等塑料原材料的大涨。也许有人会问最近过剩的产能去哪里了,通过走访调查行业产、学、研的专业人士,得到的结论是:一是退出了一部分产能,由于没有利润,尤其是乙烯法市场价已经接近成本价,厂家主动退出产能;二是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了库存水平。微利就压库等待转机,还有就是低潮时希望未来有转机发生,预测拐点即将到来害怕踏空所以提高库存;三是期货金融衍生工具需要一定的交割库存来操盘,尤其是做多时,因此也增加了很多压库量。大宗商品传统上游生产厂商(制造商)逐渐转向产业链中间并提供综合配套服务,但无论如何,由上游向下游延伸,关注焦点还应该是终端消费需求而不是中间商的贸易需求,才能推动“供给侧改革”深入开展下去,下游产品需求才是创新的源泉。下游实体经济会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变化。在以前房地产行业发展较快的情形下,大宗商品产业链对金融融资具有很强烈的需求,尤其是上游供给端扩张较疯狂,资金投资规模很大的时候,毕竟资金对产业实际需求与金融投资的需求是无法区分的,从而导致过多的产能投资项目的积累,引起产能严重过剩。

供给端与需求端有时候很容易脱节,本来需求端的需求是由上游供给端的产能扩张与产量来满足的,但是大宗商品贸易的需求往往不是其真实需求的客观反映,而是来源于金融资产的套利,带动了“虚拟型资产”的上涨。套利资本不断涌入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推动了产业逐步繁荣,提高了对大宗商品终端需求的预期,而大量以商品为载体的“期现结合交易方式”的贸易实际上充当了资本流动的载体,拉动了虚假性需求,使得中间贸易成为产业联动的“蓄水池”,提高了未来商品价格的预估,现货贸易的货物大量堆积,银行大宗商品业务繁荣,这可能都是产业发展中的“表象”。例如,对大宗商品PVC产业来说,其上游的上游供给端(最上游供给电石矿产电力煤炭能源资源的企业)在大宗商品产业发展大周期中很难分辨与判断发展周期结束与否,出于谨慎考虑,采取滞后投资,只有当它发现产业链需求在急速扩张时,才“一窝蜂”涌入,但这种快速跟进是受了下游需求虚假扩张的影响。上游供给快速跟进释放了大量过剩的产能,这种扩张是滞后的,是盲目的。而对于商品套利而言,管制越严,套利行为的需求就会越低,再加上银根紧缩,融资成本升高,监管加强,使得中间贸易商会逐步退出,中间库存加大,需求端也将萎缩,引起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一旦需求利润消失或真实利润很薄时,产业会出现“连锁性的负循环”。例如,业内很多人试图从大宗商品供给和需求角度来分析PVC价格的波动原因,产能过剩时产业上游的产出依然存在,市场供给增加与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了PVC价格下跌,但价格波动的逻辑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从传统需求和供给角度很难理解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有时候面临的都是供给增加,但价格走势却完全不同,有些价格影响因素会从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传导过来。下游生产企业的变化也会影响PVC行业的竞争态势。从走访调查来看,产值规模较小(10亿元以下)的下游塑料企业依然面临着“结构失衡、转型艰难、制度约束、信用环境恶劣、国际政治干扰”等困难。上游塑料原料厂商集中度较高,供应也相对集中,主要供应商为石化企业、煤化工企业、电石企业、电力及能源企业等,需要按计划购买原材料。中游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垄断性”,区域经销商将货物卖给下游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绝大部分下游企业采购任务需要通过贸易商来完成,供需很容易对接,买货难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原料上。而下游竞争较为充分与自由,塑料制造行业企业超过1万家,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其规模能够维持在年产量10万吨以上。近年来塑料制品增速与GDP相比明显下滑。如何走出中下游企业困境,促进供给侧改革目标顺利实现,我们认为企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大宗商品价格预测,即使再难,也要加强研究,综合考虑价格变化;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客观梳理价格影响因素,把握无风险套利机会;三是帮助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据有关银行统计数据得知,30%的中下游塑料企业存在资金周转效率较低的问题,由于占用资金较大,中间供应商每月100万的业务却需要400万周转资金。而90%的中下游塑料企业资金缺口较大,融资缺口约22万亿元,银行一般用动产或担保来融资,但中下游塑料企业的动产变现率很低,仅3%。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利用期货、期权等工具来规避价格风险,同时以“供应链金融”的模式进行动产质押与变现,进行不动产融资和商业保理,更主要的是加快传统塑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要进行时空关联研究,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步伐,迅速扩大高端产品产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侧的高端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