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当好一个基本管理者

如何当好一个基本管理者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外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确定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要有计划地对这些自然或非自然的管理人员减员进行补充。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具有以下优点:被聘管理人员具有“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主要是指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组织内部成员(部下)只知其目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而对其历史、特别是职业生涯中的失败记录知之甚少。

人是组织活动的最有活力的元素,组织中的其他物力或财力资源需要通过人的积极组合和利用才能发挥效用。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决定了人员配备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由于每一个具体的组织成员都是在一定的管理人员的领导和指挥下展开工作的,因此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和考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2.1 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

制定管理人员选配和培训计划,首先需要确定组织目前和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一般来说,计算管理人员的需要量,要考虑下述几个因素:

1)组织现有的规模、机构和岗位

管理人员的配备首先是为了指导和协调组织活动的展开,因此首先需要参照组织结构系统图,根据管理职位的数量和种类,来确定企业每年平均需要的管理人员数量。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

组织内部管理人员外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此外,由于组织中现有的管理队伍会因病老残退而减少。确定未来的管理人员需要量,要有计划地对这些自然或非自然的管理人员减员进行补充。

3)组织发展的需要

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活动内容的日益复杂,管理工作量将会不断扩大,从而对管理人员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因此,计划组织未来的管理人员队伍,还需预测和评估组织发展与业务扩充的要求。

综合考虑上述几种因素,便可大致确定未来若干年内组织需要的管理人员数量,从而为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培养提供依据。

2.2 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1)基本理论知识

基本理论知识是指管理者应具备的关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正确地理解与掌握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前提。

2)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指作为管理者应具备的必要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美学、社会科学、逻辑学等基础科学的知识。它们是形成一般能力的基础。

3)专业科技知识

专业科技知识是指与管理或组织的目标任务相关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管理者,可以不是专家,但必须是内行,外行领导内行是注定要失败的。

4)管理科学知识

管理者通过学习管理学所掌握的专门的管理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管理学原理之外,还包括许多专门的管理理论,如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事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等等,都是当代管理学的内容。当然,管理者应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侧重掌握几门相关的管理学知识。

此外,管理者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管理者是在为从事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学习各种必要的知识,不是为了在某一领域从事理论研究,这就要注意各种知识的比例性。高层管理者知识面要广、多样丰富,所掌握的软科学方面的知识要广、要多;基层管理者则要求专业知识达到一定的深度。

2.3 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管理学理论认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又称观念能力,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管理者只有认清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者只有在复杂的事物中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在众多的矛盾中抓住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进程的主要矛盾和次要方面,能够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有效的归纳、概括、判断和表达,运用演绎和推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完成管理的目标任务。所以说,抽象思维能力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

2)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指管理者在众多的方案中作出正确选择,并使所择方案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能力。管理者的基本职能就是决策。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正确的决策不能靠碰运气,需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管理者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决策理论知识外,还要注意:①重视信息,善于思考分析;②深谋远虑,要站得高,看得远;③广集人智,善于运用参谋、智囊集团;④方法科学,要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决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3)组织能力

指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实施决策的能力,包括人事安排、分权授权、资源配置、指挥协调、计划控制等。

4)人际关系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指管理必须具备的与上、下级和同级沟通、协调组织内外部各种关系的能力。管理者应能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组织内外的人员交住,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对上级,能够争取帮助和支持;对下级,能够做到尊重、鼓励和信任,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对外,能够做到热情、公平、客观地对待一切人和事物;对内,要谦虚谨慎,有自知之明,能检点、约束自己。

5)用人能力

管理的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高超的用人能力。管理者要能够识别人才和发现人才,敢于提拔和使用人才,使自己的下级人尽其才,使各种人才相互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和能力。能做到这一点,管理必然是高效率的。

6)创新能力

管理的艺术性表明管理活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创造性意识,能够在管理中不断地创新。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

2.4 管理人员的来源

组织可从外部选聘或从内部提拔所需的管理人员。

1)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具有以下优点:

(1)被聘管理人员具有“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主要是指被聘者没有“历史包袱”,组织内部成员(部下)只知其目前的工作能力和实绩,而对其历史、特别是职业生涯中的失败记录知之甚少。因此,如果他确有工作能力,那么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相反,如果从内部提升,部下可能对新上司在成长过程中的失败教训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可能影响后者大胆地放手工作。

(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听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来自外部的候选人可以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与经验。他们没有太多的框框束缚,工作起来可以放开手脚,从而给组织带来较多的创新机会。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能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外部招聘也有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外聘管理人员不熟悉组织的内部情况,同时也缺乏一定的人事基础,因此需要一段时期的适应才能进行有效的工作。

(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虽然选聘时可借鉴一定的测试、评估方法,但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通过几次短暂的会晤、几次书面测试而得到正确反映的。被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选聘时的评估能力可能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组织可能聘用一些不符要求的管理人员。这种错误的选聘可能给组织造成极大的危害。

(3)外聘管理人员的最大局限性莫过于对内部员工的打击。大多数员工都希望在组织中有不断发展的机会,都希望能够担任越来越重要的工作。如果组织经常从外部招聘管理人员,且形成制度和习惯,则会堵死内部员工的升迁之路,从而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士气。同时,有才华、有发展潜力的外部人才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也不敢应聘,因为一旦应聘,虽然在组织中工作的起点很高,但今后提升的希望却很小。

由于这些局限性,许多成功的企业强调不应轻易地外聘管理人员,而主张采用内部培养和提升的方法。

2)内部提升

内部提升是指组织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地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作为填补组织中由于发展或伤老病退而空缺的管理职务的主要方式,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

(1)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内部提升制度给每个人带来希望。每个组织成员都知道:只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能力、丰富知识,就有可能被分配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这种职业生涯中的个人发展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职务提升的前提是要有空缺的管理岗位,而空缺的管理岗位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发展。只有组织发展了,个人才可能有更多的提升机会。因此,内部提升制度能更好地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使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能自觉地更积极地工作,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职务提升的机会。

(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内部提升制度表面上是排斥外部人才、不利于吸收外部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其实不然。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管理者知道,加入到这种组织中,担任管理职务的起点虽然比较低,有时甚至需要一切从头做起,但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花较少的时间便可熟悉基层的业务,从而能迅速地提升到较高的管理层次。由于内部提升制度也为新来者提供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外部的人才会乐意应聘到这样的组织中工作。

(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

已经在组织中工作若干时间的候选人,组织对其了解程度必然要高于外聘者。候选人在组织中工作的经历越长,组织越有可能对其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评估,从而使得选聘工作的正确程度可能越高。

(4)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管理人员能力的发挥要受到他们对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及其运行特点的了解。在内部成长提升上来的管理人员,由于熟悉组织中错综复杂的机构和人事关系,了解组织运行的特点,所以可以迅速地适应新的管理工作,工作起来要比外聘者显得得心应手,从而能迅速打开局面。

同外部招聘一样,内部提升制度也可能带来某些弊端。主要有:

(1)引起同事的不满。

在若干个内部候选人中提升一个管理人员,可能会使落选者产生不满情况,从而不利于被提拔者展开工作。避免这种现象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不断改进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和方法,正确地评价、分析、比较每一个内部候选人的条件,努力使组织得到最优秀的管理人员,并使每一个候选人都能体会到组织的选择是正确、公正的。

(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

从内部提升的管理人员往往喜欢模仿上级的管理方法。这虽然可使老一辈管理人员的优秀经验得到继承,但也有可能使不良作风得以发展,从而不利组织的管理创新,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加强对管理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不断组织他们学习管理的新知识。此外,在评估候选人的管理能力时,必须注意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考察。

2.5 选任方法

1)内升制选任管理人员的方法

如果组织采用内升制来选任管理人员,可采用如下一些方法:

(1)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主要指对有发展前途的基层管理人员,有意识地给他加担子,压任务,派到能锻炼人的岗位上,让其接受考验,经受锻炼,增长能力。

(2)人才自荐。指在组织内部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管理人员。它类似于外求制,但不同于外求制,它的备选对象只能是组织内的员工。

2)内升制选任管理人员的步骤

无论是组织有意识地培养,还是人才自荐,都少不了这样几个步骤:

(1)专家评价。前面已经提出,对一个管理人员,特别是直线主管,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一个人是否达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价。备选对象所具备的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要经过专家确认。

(2)员工评议。组织内部选任的管理人员,具有较快适应工作的优点,但其前提是员工基础好。对已确定的选拔对象,有必要进行员工评议,了解群众对备选对象的看法和评价。

(3)组织考核。指组织通过规定的程序对备选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考核。

如果采用外求制,步骤相对简单,主要是要做好对应聘对象的考试、考查。考试可实行笔试、专家组面试、实验式面试等方式。考查则是对备选对象在试用期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考查。

2.6 选聘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采用内升制还是实行外求制来选拔管理人员,都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机会均等,公正、公平竞争

走上管理岗位是个人实现其价值的途径之一。组织在选任管理人员时,应机会均等,实行公平、公开的竞争。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组织中最优秀的人才,组织外最理想的人才选拔出来。如果带有偏见,教条地以资历、学历或其他标准划线,就可能失去理想的人选。

2)用人所长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无完人。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全才,人的能力大小,是否全面都是相对的。组织对于备选对象,应同决策一样,以“满意”标准来衡量,要看到其长处,发挥其长处。不然的话,就永远难以寻找到理想的管理人员了。

3)大胆启用年轻人

在选任管理人员时,应大胆启用年轻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每一个人都会衰老、死亡,每一个管理职位上的人员都必然更替。及时地培养,启用年轻人是保证管理得以顺利进行、工作平衡要求的前提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