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总产量货币理论体系的创立

社会总产量货币理论体系的创立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主要是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家。因此,凯恩斯摒弃以“中性货币观”的“二分法”,确认只有货物与货币两个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决定总收入量和就业量,从而把上述三个彼此独立的市场拼凑起来的“古典派”模式,改造成为由三个互相联系的市场有机地组成货币经济体系。

凯恩斯在他学术生涯的早期阶段,主要是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经济学家。他在其各主要专业著作中,一方面始终坚持十足的名目主义货币本质观和以购买力为内容的货币价值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坚决主张货币管理本位制。另一方面自始至终认为货币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很重要;尽管在各个时期对待货币这个因素,在考察的角度上,在理论思路的说法上,在强调的程度上,在政策运用的种类和方式上,彼此各有不同,但货币在其各“方案”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在《就业通论》发表以前,他的巨著是两卷集的《货币论》。从后一著作导向前一著作,他的货币理论发生了一个十分突出的转化:从比较狭隘的货币理论领域转向比较广阔的一般经济理论领域,使它在决定整个经济体系的就业和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这种分析叫作货币经济理论。(1)

关于凯恩斯如何从传统的“二分法”货币理论逐步转化为“一个关于货币的全盘理论”,即“生产的货币理论”,在本书第五章曾作过比较细致的介述,这里不再重复。

具体来说,他把“古典学派的两分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总产量货币分析系统。在“古典学派”的经济模式中,货币市场上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节约(延期消费)决定利率;而利率的变动促使着储蓄与投资、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相等;劳动市场上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边际负效用相等时,决定均衡的实际工资与就业水平;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求关系就只能决定价格水平,而与总产量与就业水平无关。这样,货币只是作为实物交易的一个中性的媒介物,对各种经济动机和决策不发生影响。凯恩斯大大背离了这种传统“二分法”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市场上投资与储蓄的相互作用决定总收入与就业的均衡水平,货币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均衡利率;而利率又决定投资量的最后边界,亦即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市场利率时,投资即告停止。同时,在劳动市场上,坚持工资的效用大于劳动的负效用,可以用增加通货数量促使物价温和上涨,降低实际工资,从而增加就业和产量。因此,凯恩斯摒弃以“中性货币观”的“二分法”,确认只有货物与货币两个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决定总收入量和就业量,从而把上述三个彼此独立的市场拼凑起来的“古典派”模式,改造成为由三个互相联系的市场有机地组成货币经济体系。货币市场的变动必然牵动着其他两个市场,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反之亦然。

凯恩斯在货币同实物经济的关系方面,勇于摒弃传统经济学“二分法”的旧教条,创立货币同实物经济紧密结合的产量货币经济学宏观新体系;这使货币这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辅助角色”,贯穿在就业一般理论整个体系中,成为必不可缺的一个范畴和一条线索,特别在资本边际效率理论、流动偏好理论、工资与就业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物价一般理论等领域,居于更为突出的重要地位。因此,本章关于货币理论所述评的内容须同上述有关各章的理论密切结合,才能理解得更为明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