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学的创立

社会学的创立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动社会学产生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近代社会科学,包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因此,社会学的创立成为人类知识进程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但是,实际上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决不只限于此。
社会学的创立_现代实用社会学

三、社会学的创立

1.起源

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这个时期的西方社会正处在急剧变迁之中。这场变迁使人类在其中生活了几千年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引发这场变迁的直接原因是被人们称为“两大革命”,即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者兴起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到19世纪中期已在西方各国普遍完成;后者发生于1789年。这“两大革命”虽然都起源于西欧,但他们的影响却迅速地波及全球。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急风暴雨般的变化。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场社会变迁像这场变化这样广泛和深远。虽然工业革命从实质上看只是一场技术革命,但其后果却扩展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这样评价这场革命:“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

其次,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大批的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

第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大量劳动力的非农业化,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迅速改变。以前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传统社区的风俗习惯和价值标准所剩无几。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社会问题变得极其严重,以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法国大革命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于贵族和君主制的反对不是遮遮掩掩,而是公开的和直截了当的。民主成了这次革命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宗教也开始丧失它的威力,它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道德权威的来源。

在“两大革命”的冲击下,有史以来被视为反常状态的社会变迁第一次成为正常的状态。因此,理解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就成为当时人们的迫切需要了。

推动社会学产生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个是近代社会科学,包括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启蒙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但是19世纪中叶以前,研究社会一直是社会哲学家的研究领域。这些思想家往往对社会实际上是什么并不大关心,而更关心他们认为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采用了思辨的方式。到了孔德生活的年代,社会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将研究的重点颠倒过来,因而也就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另一个因素就是自然科学的榜样。在当时,自然科学领域,如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已经分别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及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事实证明这些研究方法卓有成效。既然自然科学的方法能使人对自然界有了这么多的见解,难道这些方法就不能成功地用于社会领域吗?比如说,观察、实验、归纳、分析、比较,还有当时已经兴起的调查统计学。因此,可以说,自然科学的榜样为社会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启发。

总之,到19世纪上半叶促使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条件和学科的榜样等已经成熟和具备。因此,社会学的创立成为人类知识进程发展的必然产物。

2.早期的社会学奠基人

(1)奥古斯特·孔德(1789—1857)

奥古斯特·孔德,法国人。探寻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愿意将“社会学创始人”的桂冠送给他。这不仅因为是他最早创造并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而且还因为他明确提出了该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并且确定了这门学科的方法论原则。而所有这些。都是任何一门新的独立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德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孔德生活在法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先是法国大革命,接着是拿破仑发动的“雾月政变”,使得法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共和主义理想随着第一帝国的建立而化为泡影。而年轻的孔德在政治上日益成为共和主义者。他反对专制崇尚革命,对于法兰西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超过了他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因此在孔德的知识储备里,他广泛涉猎到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们的论著。不过对于孔德社会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他在给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师圣西门当秘书时所接触到的圣西门的思想。虽然后来两人因思想分歧难以合作而终于分手,但圣西门对于孔德的重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离开圣西门后,孔德开始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著作有:《实证政治学》《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论》及《实证主义概论》等。其中《实证哲学教程》是其代表作。正是在1838年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孔德首次提出并使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在这之前,孔德一直沿用圣西门曾经使用过的“社会物理学”的概念。

孔德为社会学确定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理性及其心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是如何发展的。但是,实际上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决不只限于此。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目标指向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问题,并且为此确立了两个主题: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前者指秩序和稳定性问题,即社会如何以及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整体并持续存在下去?后者是指社会变迁问题,即究竟是什么使社会发生变化并且决定这些变化的性质和方向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孔德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在当时,按照孔德的见解,自然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都已先后进入科学的实证阶段,唯有社会学还处在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的王国中。因此,确立实证社会学是孔德给自己提出的“历史任务”。为此,必须建立实证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套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其中前三种方法直接来自于自然科学,后者是社会学特有的实证方法之一。

在孔德看来,把“社会学”确立为“实证的”科学还不是最终阶段,而只有在一切知识都是“实证的”和浑然一体的时候,才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人类才能够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的问题与需要,才能了解改造和改善社会现状的步骤。因此,孔德的社会学已经从启蒙时代的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一门经世之学,社会学经世要“按照唯一的目的,合理地协调人类的各种行动”。同时,孔德也看到,要完成这样的协调,必须具备一个条件,那就是,全部的社会成员能够接受实证哲学,并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在这样的基础上,孔德描绘了重建法国社会和一般人类社会的宏伟蓝图,建立一种道德共识,建立“人道教”,相信科学而抛弃信仰和教条。

但需要注意的是,孔德虽然把社会学从纯粹的哲学中脱胎了出来,而且强调社会学的物理性质,但是,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的论说仍然是哲学式的,仍然在运用演绎的方式阐发对科学、社会以及两者关系的哲学思考。但与传统哲学不同的是,孔德所讨论的对象更多的是社会,而不是人和人性;更多的是重组社会的构想,而非柏拉图《理想国》式的散论。所以,孔德的社会学仍然残留着哲学的身影,思辨与演绎仍然是讨论问题的主要方法。

除了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以外,孔德还致力于社会秩序的重建。其中重要的手段是建立以“人”为学科对象的 “人类宗教”,以此代替经过法国大革命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天主教。但显然这一主张没有丝毫的现实性可言,只是一个虚幻的构想而已。

孔德的后半生贫病交加,他的学术思想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他所创立的社会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但他强调要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的努力大大促进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因此,他不仅被大多数社会学家尊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成为实证社会学的鼻祖。

(2)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在社会学史上,马克思是唯一一位拒绝使用社会学来称谓自己的理论,然而却被冠以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理论家。他生于德国,但由于从事革命活动而遭到好几个国家的驱逐,最后在英国定居。正如那个时期众多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的理论宝库也涉猎广泛,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史学等。其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和观点就贯穿其中。他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影响。就社会条件而言,马克思的社会学同样孕育于19世纪前半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冲突。因此,马克思的学说从开始就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在孔德1830~1842年发表的《实证哲学教程》的同时,马克思和与他保持了终生友谊的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研究德国、英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的文章。

马克思一生著述丰富,不仅有大量的报刊文章,而且还有鸿篇巨制,涉猎的范围包括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不过,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众多论述中找到一些共性,那就是,马克思把社会的基本关系看做是生产关系。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他把社会的基本关系看作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基础)看做是社会制度(上层建筑)的决定物;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的互动关系。

在对人类历史的分析中,马克思又发现,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中,阶级对立是一个基本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在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理论上看来,资本主义是一种与先前各种经济制度截然不同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中,资本家利用资本(任何资产,包括金钱、机器,甚至还包括工厂)把不占有资本的社会成员紧紧地攥在手里,使之成为他们获取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的工具。不占有资本的工人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依赖于这样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认为,机器工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占有资本的社会成员构成了一个阶级,他们统治和左右着社会的命运,而大多数只具备劳动力的人口则构成了一个依附资本提供的工作机会,挣工资的工人阶级,或者说是劳动阶级。随着工业化的扩展,大量原本依靠在土地上耕作而自给自足的农民也加入了城市工人阶级的队伍,这就是无产阶级。

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关系的探讨也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最好的论据。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系统由于经济制度内部的矛盾而发生从一种生产方式到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迁移,这种迁移有时是渐进的,而有时则是通过革命进行的。从狩猎和采集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奴隶制度、以地主与农奴的区分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

因此,同以往的任何制度一样,资本主义仍然是一个由对立的阶级社会构成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拥有资本的资产阶级和需要生活的工人阶级彼此依赖,与以往的社会一样,这样的依赖并不是一种稳定的关系,因为这种阶级关系的实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工人虽然拥有劳动力,但为了生活,却没有对自己劳动力的控制的权利,而资本家却可以通过占有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而获取利润。因此,这种矛盾导致了依赖关系的不稳定,也预示了矛盾的结果将只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在马克思看来,就像资本家联合起来推翻封建制度那样,资本主义制度同样要被一种新建立的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相信,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重任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富人和穷人之间巨大差距的新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再有控制经济制度和政治权力的少数人阶级以及劳动价值被盘剥的社会大众阶级,社会财富将由社会成员共享,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生产效率将空前提高,进而保证社会财富的供给。

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探讨不仅对后来的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了地球上三分之一人口的社会生活。

此后,一直到逝世,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包括《黑格尔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这样的不朽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构成了马克思独特的社会学思想,主要有这样两大观点:第一,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关键是阶级冲突——即拥有生产资料者和不拥有生产资料者之间的激烈斗争。这场争夺只能以推翻占统治地位的剥削者,建立自由、人道的无阶级的社会而告终。第二,特别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尽管很多社会学家对马克思的思想意见不一,但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持赞同态度。

马克思既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和学者,又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家和行动家。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社会学家,而且,他所开创的社会学传统正日益成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力理论工具。

(3)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人。在早期社会学家中,他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由于他对社会学的独特贡献,也有人将他与孔德并称为社会学创始人。

19世纪是英国近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资本主义在此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孔德和马克思所处的充满战争和战乱的欧洲大陆相比,当时的英国简直就像“世外桃源”,平静、繁荣、富裕。斯宾塞最重要的社会学思想正是当时英国现实在学术上的真实写照。当然他能够建立起庞大的思想体系还与他对同时代的许多著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广泛吸收、综合分不开,如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物理学家约翰·廷德尔都成了斯宾塞的好朋友。不仅如此,斯宾塞还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莱尔的进化概念、拉马克和马尔萨斯的进化观点、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边沁的功利主义等,至于孔德对斯宾塞的影响就更为直接了。

斯宾塞早期的社会学著作主要有《政府的作用范围》《社会静力学》和《进化假说》。后者先于达尔文《物种起源》7年发表。从1857年起,他开始着手编写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综合哲学》。《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原理》就包含在其中。

斯宾塞也研究社会的静态和动态问题。他将人类社会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一个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国家和经济都是相互依赖的,并为保证整个制度的巩固和生存而尽力。这正如一个动物的各个部分,如肺和心脏互相依赖,并为整个有机体的生存作出贡献。在解释动态时,斯宾塞将他的类比法更进一步,将进化论引进人类社会。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从人们在世界上的“原始”社会中发现的那种形式,逐步进化到他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中比较复杂的形式的。社会的进化是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进行的。进化意味着进步。因此,他强烈反对进行社会改革的尝试,认为任何人为的干预必将引出灾难性的后果。他明确说:“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干涉自然秩序不知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他说的能适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秩序,那么就更能适用于人类社会中的自然秩序。”[4]

斯宾塞的著作尤其是《综合哲学》的问世,当时在欧美的思想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斯宾塞甚至被世人称为“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他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为整体的稳定而效力的思想,以及社会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仍然被后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并进一步发展。

(4)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

埃米尔·涂尔干,法国人,是西方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涂尔干让社会学真正实现了建成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目标。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而且至今在整个西方社会学界仍有很大影响。

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这也是当时法国动荡的社会现实在他的学说中的反映。在社会学思想自身的延续性上,涂尔干是先前以及同时代优秀思想家中最优秀的继承者和巨大的发展者。这些思想家主要有法国启蒙思想家,如卢梭和孟德斯鸠,以及圣西门、孔德、斯宾塞、马克思等。此外,他的老师(库朗热和布特鲁)和他的学生(如莫斯)对他的学说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涂尔干是19世纪初西方对于人类社会认识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涂尔干为社会学确定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它是发生在社会集体层次上的现象,是“个人每时每刻都遵守的,存在于个人外的集体行为和思维方式之实现”。[5]社会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另一类是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这两类社会事实都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这和孔德用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解释社会现象截然不同。因此,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学既不像孔德那样,建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也不必像斯宾塞那样,仅仅在生物学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进行推演和解释。

基于这样的界定,涂尔干进一步确定了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这些原则分别是:第一,坚持实证主义原则,这是最根本的原则;第二,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物;第三,坚持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第四,必须把功能分析与因果分析区分开来。与其他几位社会学家不同,涂尔干不仅提出并论证了这些原则,而且在他的代表作《自杀论》中实践了这些原则,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范例。在这部著作中,他采用了他自己大力提倡的统计、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即自杀行动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而不是像表面那样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自杀论》是涂尔干本人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整个社会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彻底分离。正因为如此,《自杀论》被许多社会学家誉为社会学的“圣经”。

在论述社会秩序时,涂尔干使用了“社会团结”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维持社会的最基本力量,即是什么把不同的个人联为一体,是什么纽带把不同的个人维系在社会之中?在涂尔干看来,把个体连接成社会的既不是卢梭的理性契约,也不是孔德的国家强力,更不是斯宾塞的自由竞争、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而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亦即“集体意识”,尤其是当这些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表现为宗教的教义和仪式的时候。另外,和斯宾塞一样,涂尔干也想确定社会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如何为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起作用的。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涂尔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这表现在:第一,在理论上,他批判地继承了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成为后来功能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他进一步论证并且实践了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原则,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真正引入到社会现实的研究中。由他开创的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目前仍被社会学家们广泛采用。此外,涂尔干在传统的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宏观理论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做法,为现代西方社会学中一系列宏观理论的创造,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先例。

(5)马克斯·韦伯(1864—1920)

马克斯·韦伯,德国人,近代社会学领域的另一位泰斗。他的“理解社会学”开创了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传统,从而与孔德、涂尔干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传统互相补充,共同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马克斯·韦伯生活的年代,德国社会中经济体系、价值体系以及政治结构之间明显割裂,即经济结构越来越受到关于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文化价值体系和政治结构则仍然受到传统的半封建社会价值观和官僚保守主义的支配。这些独特的社会背景成为韦伯对诸如社会分层、权力、地位等问题作出精彩分析的基础。另外,从康德时代就已经形成,直到韦伯时代仍具有重要地位的德国唯心主义传统理论对韦伯学术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思想家包括康德、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还有同时代的社会学家齐美尔和托尼斯。韦伯一生著述很多,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和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他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古代犹太教》《经济与社会》。

韦伯社会学的出发点与孔德、涂尔干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不同。在韦伯看来,客观存在的只是每个具体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社会作为实体并不存在,而仅仅是我们用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因此,对社会的研究只能从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结构或社会本身出发。更进一步说,应该从社会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出发。而理解这种主观意义,就不能用实证主义的传统方法,而应该使用特殊的方法,如反省与移情即主观理解的方法。因此,韦伯认为,“科学”的社会学应该是“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的科学,是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解释的科学。”[6]

韦伯深受马克思的影响,他也关注由机器工业所带来的社会变迁,但他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如他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韦伯尽管也承认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但是与马克思相反的是,韦伯认为,人的意识并不只是被动的社会存在的反应,也不是对社会变迁没有影响,人的意识也能够对社会和社会变迁产生作用,其影响并不亚于经济因素。

那么,如何研究人的意识(包括价值观、思想和信仰)呢?与涂尔干关注社会事实不同,也与马克思关注社会存在不同,韦伯不相信存在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的结构。韦伯提出,可以通过人的行动来考察人的意识,因为个人有能力自由行动,社会结构是由行动之间复杂的关系组成的,所以,社会学需要关注的是人的社会行动和行动背后的意义,而不是社会结构。

韦伯把社会行动划为四种理想类型,分别是: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的行动。在这四种行动类型中,目的合理性行动是一种合理性最高的社会行动。

什么是理想类型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看,如什么是家庭的理想类型。家庭既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中的家庭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那么,人们怎么去理解家庭呢?按照韦伯的理想类型,每个社会对家庭都有一个构想,这个构想就可以被作为家庭的理想类型,如在中国一些地区,人们把夫妇两人加上长女次子作为理想的家庭结构形式。而人们对自己结构的理解就可以参照理想类型来实现。换句话说,理想类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真实世界里,理想类型很少存在,存在的只是理想类型的部分属性。因此,理想类型是一个参照系。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体现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在该书中,韦伯从理想类型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以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而且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合理组织劳动和生产的企业。纵观人类的历史,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东西。他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会贪财,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来获得财富。与巧取豪夺、投机冒险和杀人越货不同的是,资本主义采用了纪律和科学来获得财富,用理性来积累财富。从韦伯的立场来看,如果说在以往的社会中人们还相信各种基于迷信和习俗等长期存在的信念的话,那么在工业社会里,人们更多的是考虑工具性的效用和结果,更相信摆在面前的现实和合乎科学的逻辑,生活本身变成了人们考虑的第一问题,而不是来世。这种基于算计的生活理念,就是现代社会的理性。由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工业革命、因工业革命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由资本主义所发展的科层制度,都不能证明神灵的作用,而只能证明工具理性的作用。

那么,这样的理性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韦伯认为,隐藏在行动背后的是特殊的宗教信仰(新教伦理)。不过,如果要人们相信这样的解释,韦伯就必须证明由新教伦理所决定的理性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信仰新教伦理的社会所独有的。

采用同样的思维逻辑(社会学中称之为范式),韦伯还在《儒教和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和《古代犹太教》等著作中讨论了不同的宗教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东西方宗教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宗教信仰与经济行为的关系,论证了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产生在西方而没有出现在东方的原因。韦伯认为,基督教信仰的某些特征对资本主义的兴起有着强烈的影响,东方之所以没有出现资本主义,也是原于东方的宗教,如佛教的影响。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些在马克思看来只能出现在经济变迁中的问题,在韦伯看来却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行动所导致的。由此,我们体会到韦伯的基本理念就是:意识塑造了社会和个人的行动,而不是其他。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韦伯社会学的特别之处,即透过社会现象,发现其背后的支撑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探讨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而能够支持这种分析策略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理想类型。这就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

在分析社会行动理想的基础上,韦伯进一步论述了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权力、权威等问题,并且认为,在卡里斯马权威、传统权威、合理性(合法〉权威中,后者具有最大的合法性、稳定性。因为它是有目的的、合理的。与传统权威和卡里斯马权威不同,合法权威的统治关系是非个人的关系,这种权威具体表现在科层制这种社会组织形式中。因为科层制以合法权威为基础,合法性权威又是建立在目的合理性基础之上的。所以,这样的组织在调节其成员的活动和达到特定的目标方面将是高效能的。

在社会学史上,韦伯的建树也许是全方位的。他所创立的“理解社会学”被人们公认为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另一大流派。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科层制理论以及他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都不仅颇具独创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学家。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把韦伯和涂尔干并称为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