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独特格调和基本轮廓

独特格调和基本轮廓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在其所考察的资本主义运行体系中,从人物来说,除处于受雇(就业)或解雇(失业)之被动地位的劳工外,计有三种角色:一是消费者,把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加以消费,使其得到最终的归宿。本节主旨在于先将这个理论的独特格调和基本轮廓简要地勾画出来,以便下面章节对它的具体内容逐一进行述评。凯恩斯《就业通论》一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引诱”的第四篇。

凯恩斯在其所考察的资本主义运行体系中,从人物来说,除处于受雇(就业)或解雇(失业)之被动地位的劳工外,计有三种角色:一是消费者,把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加以消费,使其得到最终的归宿。他们是配角,一方面起着促使企业家组织生产、提供就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却规定并赋予企业家以增加投资,从而填补有效需求“差距”的任务。二是食利阶级的金融家,向企业出贷货币资本,索取利息。他们也是配角,一方面融通资金,便利生产;另一方面却因利率变动是“粘性”的,对生产和就业增长起着制轮机的阻滞作用。三是作为职能资本家的企业家,组织生产,确定生产规模,作出投资决策。他们是这个经济运行体系的主角,依靠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他们在信心和情绪上的高昂或低沉,在行动上的积极或消极,直接关系到企业营运的兴旺或衰败,进而关系到生产量、就业量的增长或缩减。因此,凯恩斯《就业通论》一书的重点课题就是,考察并论述从事生产和投资的企业家在心理活动上、行动决策上的准则和规律。这就构成他那投资引诱理论的复杂图景。本节主旨在于先将这个理论的独特格调和基本轮廓简要地勾画出来,以便下面章节对它的具体内容逐一进行述评。

凯恩斯的投资引诱理论在其就业一般理论体系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投资理论的这种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消费倾向的特性引导出来的。前章已对消费倾向理论详加评议,但这里对消费倾向的独特格调仍有简要加以回顾的必要。

他在《就业通论》第三编论述消费倾向时,十分强调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的重要性。他用这个规律去否定,并代替萨伊定律,解释“富裕中的贫困”,承认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及其严重性。他明确指出,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在满足消费者。总需求来源于:(1)现在消费;(2)为准备未来消费而进行的现在生产。(1)因此,生产方面的有效需求,最终都来自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现在准备未来消费”之需求最终受“现在消费”需求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有效需求的不足归根到底来源于“现在消费”的不足,投资(准备未来消费)需求的不足,最终不过是由于“现在消费”不足而引导出来的派生现象。这样,他把消费品生产的需求和投资品生产的需求二者串联起来,直接或间接都最终归结到“消费需求”,对消费倾向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加强调了。他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心理规律上。”(2)可见他高度重视这个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

但是,他是从消费乃生产品之最后归宿这个角度去强调消费倾向之重要性的。基于消费倾向的这种独特格调,使之同投资引诱从下述两方面紧密结合,使投资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而投资引诱理论就突出地成为《就业通论》一书的重点组成部分

其一,消费最主要地取决于收入量。简单地说,消费倾向表示消费如何随收入而变化的一种函数关系。凯恩斯确认,当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比例是递减的。这样,收入与消费之间就出现一个差距社会愈富裕,收入愈增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就愈大。这就需要用愈来愈大的投资去弥补这个差距。只有这个差距能够由投资十足地加以弥补,才能使有效需求达到并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消费倾向规律赋予投资以“弥补差距”的重要任务,使投资引诱理论处于一种独特的重要地位。

其二,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在短期内要大量增加殊为不易,因此,就业量主要决定于投资量,就业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量的波动不定。这样,在增加和稳定就业方面,就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增加和稳定投资上面了。

在凯恩斯的全部理论分析中,消费和投资的区别是基本的,但同时两者却又巧妙地紧密结合着,凝成就业一般理论的独特结构。这个独特结构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定理:设消费倾向为已知,就业的变动取决于投资的变动。这就可把凯恩斯的就业一般理论归结为最简单的说法:就业决定于投资量,或失业是由投资不足造成的。当然,这是大大简单化了的定理,然而它意味着特别强调投资。因此,理解什么东西决定实际投资量,显然是极端重要的。凯恩斯《就业通论》一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引诱”的第四篇。

总之,我们不妨说,投资是就业的决定因素,就业波动就是因为投资波动,就业的高水平决定于投资的高水平。而投资引诱理论在就业理论体系中之所以具有这样独特的极端重要性,乃由于凯恩斯把消费理论同投资理论紧密结合,由其消费倾向规律的独特格调所规定所赋予的。具体地说,就凯恩斯主要关心的短期而言,消费量的变动主要决定于收入量的变化,而不是一定收入下消费倾向的变化。这里必须强调指出,这个结论就使投资成为就业一般理论中的关键性变数:只有投资增加时,就业才能增加。这个重要命题是以稳定的消费倾向为前提的。特别是,消费倾向曲线在相对低的水平下是稳定的,这一特点使投资的关键性质得到加强。

前面在论述就业一般理论的思想渊源一章中明确指出,在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凯恩斯对他的老师阿·马歇尔保持着既继承、又背离而有新的发展的关系。在利润和利息两个理论方面也是如此。一方面,凯恩斯继承着马歇尔这两个理论的基本观点,如把利润同利息明确地分离成为两个独立的经济范畴;如在事实上坚持生产四要素说,把利润归结为某一生产要素的报酬,利息为另一生产要素的报酬;如在具体计算方面,用收益同成本开支之比去确定纯利润,按货币资本贷放的供给与需求之比去确定利率水平之高低,等等。另一方面,凯恩斯在这一基本理论结构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因素,如时间因素、心理因素、边际概念等,形成其投资引诱的独特理论结构。分析起来,它有下列几项独特之点:

其一,凯恩斯是从研究“投资引诱”问题这个角度,把利润和利息这两个经济范畴综合在一起去进行考察的。同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关于利润与利息部分的主旨在于着重论述这两个经济范畴的基本原理不同,凯恩斯《就业通论》的第四篇却是着重论证利润与利息的相互关系,两者结合在一起去共同决定投资决策,从而决定总产量和就业量。

然则利润与利息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这种关系对就业问题的意义究竟如何呢?

凯恩斯把利润率改换为资本边际效率。他确认,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共同决定新投资量,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新投资量又决定就业量。资本边际效率因投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而利率是“粘性”的,下降甚慢,降到一定极限就不再下降。投资将会增加到资本边际效率减低到与利率相等这一点,就不再继续增加。资本边际效率随利率进行调节,而不是利率随资本边际效率进行调节。这是因为投资量的变动直接影响资本边际效率而不影响利率,正是投资量的变动才使资本边际效率同利率相等。只要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投资就会继续进行,当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的投资不复存在时,投资就停止了。在消费倾向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不增加,就业也就不能增加。而利息是“粘性”的,它对投资量和就业量的继续增长起着阻滞作用。这样,可以看出,资本边际效率同利率的这种独特关系对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是具有极为重大意义的。

其二,凯恩斯编制了利润与利息的一套独特理论和新颖术语。他没有明确标出马歇尔的生产四要素说,也没有完全承袭“利润是管理才能的报酬”这一教义。但是,他实际上继承了马歇尔分配论的“四位一体的公式”,不过把利润改换成“资本边际效率”的新颖范畴而已。

资本边际效率等于普通利润率,说得更精确些是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一词所用的“效率”这个字是指一种资本财产的效能,或报酬超过成本率,或获利性。任何资本财产的报酬超过成本率,就是它的效率赚钱能力。一特定种类资本财产的边际效率,是这类资产新增一个单位(边际单位)预期获得的最大报酬超过成本率。一切种类资本财产中最有利的新增单位所预期的最大报酬超过成本率,就是一般资本边际效率。从字义上来理解,凯恩斯是从一种资本资产的预期边际投资报酬这个角度去把利润改换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凯恩斯及其前辈经济学家在投资决策问题上,均信守一条假定:企业家力图使其投资报酬达到最大量。以这个假定为前提,他们均确信投资决策的一条基本原理,即只要是报酬超过成本率大于利率,凡是现在没有利用的任何投资机会都将实现,新投资将推进到利润率等于利率这一点。

凯恩斯是在这一共同确认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新颖成色,形成他那独特的利润理论。就其利润理论本身而言,独特性主要在于:其一,在庸俗实质上继承马歇尔“利润是管理才能的报酬”这一教义,但在为什么要取得“报酬”的具体理由上却扬弃了“管理才能”的说法,索性改换为资本资产投资的盈利性:赚钱能力,定名为“资本边际效率”。这种辩护手法比他的老师马歇尔更要直截了当得多。其二,把资本边际效率规定为两个要素的比率或比例:(1)从一种提供收入的资本资产获得的预期收益或预期报酬;(2)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这也就是,预期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所得的比率,即为资本边际效率。此中包含着:(1)时间因素,强调预期收益;(2)心理因素,强调边际观念。总之,单就资本边际效率这个范畴本身而言,比马歇尔的利润范畴要复杂而烦琐些。若把投资市场的整个环境一并列入考察范围,则投资引诱理论就更要复杂烦琐得多。这些细节有待以后另行论述。

至于凯恩斯的利息理论,同传统利息理论对比起来,也有其明显的独特新颖之处。

其一,他背离了“利息乃等待(节约)的报酬”这种传统教义,修正为“利息乃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也就是不窖藏货币的报酬,对使用货币支付的报酬。他认为,一个人对于收入的安排,要经过双重选择,首先是用于消费还是储蓄两者间的抉择,然后把储蓄起来的收入部分如何保存:保持现金还是购买股票、债券两者间的抉择。保持现金是基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只有后一选择才涉及放弃流动偏好,索取利息作为报酬的问题。这样,凯恩斯继承了传统利息理论中的牺牲某种经济事由的“报酬”这一实质性论点,却改换了牺牲事由的具体内容,即由储蓄:牺牲现在的消费,改换为货币贷放:牺牲流动偏好。

其二,对利息的性质问题,他摆脱了利息同储蓄的直接联系,改换成为间接联系,而把利息同货币的需求、现金窖藏或放弃窖藏直接结合起来,于是他把利息看成一种纯粹货币作用。凯恩斯的解释是,货币在现行经济体系运行中的根本作用,是联系利息理论来说明的。依据有效需求原理,除非投资增加,否则就业就无法增加。利率对投资有着重大关系,而投资是就业量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于是货币理论通过它和利息理论的关系成为一般经济理论的主要部分,货币政策成为一般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

其三,凯恩斯认为,货币数量与流动偏好状态共同决定利率的水平及其变动。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与满足需求之现有供给相均衡的一点。利息在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这点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货币现象。由于利率是投资的两个共同决定因素之一,投资又是就业的主要因素,从而可以看出,金融政策调节货币数量,进而控制利率,再进而影响就业量,这就体现出凯恩斯利息理论和货币理论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总之,凯恩斯的投资引诱理论,从假定前提到理论思路,同传统投资理论有着重大分歧,因而构成一种独特、新颖而复杂的理论结构。这种新型理论,就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现象形态而言,确实要符合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一些,但在实质上说,它显得更是围绕着现象形态兜圈子,从而把投资活动的剩余价值剥削这种阶级实质隐蔽得更深。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论述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与流动偏好规律时,再行详加评议。

如前所述,《就业通论》的主题思想是,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如何使资本主义运行下去。在一个动态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在那惊涛骇浪的20世纪30年代空前经济大危机的险恶环境中,必须考虑未来经济变化对现在情势的影响。而根据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经验,未来事态变化每每是难以预料确定的。所以,凯恩斯在《就业通论》全书中,自始至终以未来事态的不确定性为背景来展开其理论构思和政策制定。无怪乎琼·罗宾逊明确指出:凯恩斯的问题的本质是不确定性。

特别是决定投资引诱的两个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与流动偏好规律,使未来事态前景的不确定性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认定,传统经济理论把人们对于未来的知识虚假地加以合理化,假定未来事态是具有确定性的,于是得出错误的投资理论。他确认,传统经济理论,特别是投资理论,错误在于其虚假的、同实际不相符合的假定。而不在于其逻辑推理本身。

资本边际效率的最重要特征——不稳定性,是来自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投资波动是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现有知识缺乏可靠基础,因而对不确定的将来所作的决定,容易发生突然的、剧烈的修改。投资建造工厂等,直接联系到将来,这就取决于投资者对未来事态的预期。投资者必须依据他们的预期作出投资决策,而对将来事态知道得很少,他们的知识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预期就不可能具有合理的、科学的根据。因此,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是以未来事态的不确定性为背景,以预期为依据的。

至于流动偏好,也同不确定性紧密相关。货币有三种职能: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储存价值。其中以储存价值对于说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最为重要。人们有几种方式来保存自己的储蓄:包括窖藏货币、贷放货币和投资于某种资本财产。如果选取窖藏货币的方式,则得不到收入;如果贷放货币,则可得到利息;如果购买投资财产,则可预期取得利润,然则为什么人们会用不生利的窖藏货币形式来保存财富呢?凯恩斯的答案是,贷放货币或购买资本财产都具有不确定性,用保存货币的方式以储存财富,这是最安全的形式。所以,只有经济前景的极不确定的性质才能说明流动偏好。凯恩斯认为,用货币形式储存财富的愿望,是一只晴雨表,它显示出人们不信任自己关于将来的计算和常规的程度,持有实际货币就稳定了基于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不安心情。放弃货币所要求的利息乃是衡量这种不安心情的尺度。

总之,凯恩斯投资引诱理论充分考虑到未来与现在的联系,明确承认投资前景的不确定性,高度强调预期的重要作用,同传统投资理论虚假地假定投资前景的确定性,两者适成明显的对比。这是凯恩斯投资引诱理论的独特基础。

不稳定性是资本边际效率在短期内的显著特征,从历史时期来看,新投资的预期报酬率有上升运动,也有下降运动。投资率是波动不定的,从而造成总就业量和总产量的波动。私人投资量之所以很容易发生变化,这大部分是由于私人资本边际效率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投资决策主要是依据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来作出的。而预期、特别是长期预期所构成的条件很不可靠,结果是,这些预期是以高度不稳定性为其特性,因而经济生活是不稳定的。我们所不知道的未来事态对投资活动是有着强大影响的。我们对预期所抱的信心程度,要受到我们所不知道的未来事态的影响。正是由于对这些预期缺乏信心,才使投资决策十分容易发生突然的变化。

资本边际效率的另一特征是在长时期内的下降趋势。凯恩斯认为,从长期看,这种下降是由于资本财产数量不断增加所导致的预期收益减少而引起的。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它的下降可能是由于供给价格的上涨或预期收益的下跌。在短期内,供给价格上涨是更重要的因素。时间越长,供给价格上涨就越不重要,预期收益下降就越显得重要。

基于资本边际效率的上述两个特征:在短时间内的波动不定,在长时期内的递降趋势,通过投资引诱的极不稳定性和长期日趋弱小趋势,就业量和总产量处于衰退困境。凯恩斯为了挽救这种颓势,倡导“投资社会化”:认为要达到离充分就业不远的境界,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总之,凯恩斯明确承认,在自由放任经济体制下,投资活动有极不稳定性与长期停滞趋势,并且毫不隐讳地提出“投资社会化”的解救纲领。这对传统经济学说是一严重的背离,对当时处于高度厄困境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抢救危症的猛药和改良主义的重大设想。这确实是凯恩斯投资引诱理论的独特格调之一,下面当再详加述评。

当失业问题严重时,凯恩斯主张通过公共投资进行救治。然则这种公共工程方案对失业问题的“疗效”究竟如何呢?他塑造了一个倍数原理,把这种“疗效”在计量上数理化、公式化。这就使他的公共投资救治失业方案增强了说服力。

通过倍数原理的建立,凯恩斯确信,新增加一笔投资,其所引起的效果是使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增加好多倍。据说,倍数原理能够证明,大量增加新投资可以有把握地解决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的难题。这就使凯恩斯对采取以扩大公共支出为主导的财政干预对策,解救经济危机与严重失业危症,在“疗效”上大大增强了信心。

同通过公共投资解救失业困境这个方案直接关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也就是投资同储蓄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经济学坚持“储蓄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投资”、“储蓄支配投资”等论点。凯恩斯摒弃了这些传统教义,明确地认定:储蓄是一群人的积累,投资则完全是另一群人的行为,没有任何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能够使一群人的储蓄必然等于另一群人从事的自愿性投资。这种分离与矛盾导致下列几个重要论点:其一,没有一个市场机制能够促使储蓄全部自动转化为投资,则势必求助于市场机制以外的调节力量发挥作用,进行干预。其二,投资比储蓄重要,过多的储蓄甚至会使新投资所制造的商品销售发生困难,从而使进一步投资遭受阻滞。其三,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如果储蓄既不能转化为投资,又不用于消费,则节约便成了社会的一种罪愆。

这三个论点进一步形成了“投资支配储蓄”的新教义,并且确认,通过收入的变动,而不是通过利率的调节作用,促使储蓄与投资相等。储蓄与投资两者间的这种新型关系,构成“投资社会化”的政府干预方案和关于鼓励消费政策措施的理论依据。

凯恩斯确认:投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有递降的趋势,而利率是“粘性”的,下降比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为慢,而且一旦下降到最低限度,就不再下降,于是他把利率看成投资的极限。这样,货币利率就对投资和就业的增加起着障碍作用。货币利率水平确立了一个限度,资本边际效率不能跌到这个限度以下。新财富的生产就停止在这个限度的极限点上。

他明确断言,货币利率设置了投资和就业增大的极限。然则如何打破这个极限,使投资和就业能够长期持续不断增加呢?他提出对策认定利息是基于资本稀缺、不劳而获的收入,应该逐渐降低到零,消灭食利阶级,从而消除投资和就业增加的极限,即使资本财富大大丰富,资本边际效率降低到零,投资和就业仍然能够毫无限制地继续增加下去。从此进入“乐观世界”,文明生活就此开始。这就不需要革命了。关于这个乌托邦幻想,将在下面第十章介述利息理论时再行评议。

综括上述,对凯恩斯投资引诱理论的这些独特格调,这里只是勾画了一个粗略轮廓,以后还要逐一详加评议。这里应该着重指出的是,这种独特的投资引诱理论,可以说,是他对资本主义投资市场活动在考察中的现实感与虚幻观两相融和的产物,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前程在评价上的悲观情调乐观幻觉两相混合的产物。

凯恩斯为什么能够把这些彼此矛盾的观点和事理融合在一起呢?此中理由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缘由是,在坚决拥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他把资本主义的两种体制:自由放任下的资本主义与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主义两者截然区别开来。一方面,明确地承认:在前一种体制下,资本主义有收入分配极端不均、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等种种缺陷;另一方面,却虚幻地臆断:通过政府深思熟虑的干预和调节,能够把这些缺陷和弊端通通改正,使之臻于尽善尽美的“乐观世界”。这样,他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的病症,抱着相当客观的现实态度,至少在病象方面揭示得相当明确而踏实,满怀悲观情调。但与此同时,他把政府干预看成救治资本主义病症的万应灵丹,硬说只要把自由放任资本主义改换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则病症可以得到救治,资本主义就会进入“乐观世界”。他对这种虚幻境界抱着极端乐观主义,充满信心。这就是凯恩斯《就业通论》型需求管理方案中的现实感与虚幻观、悲观情调与乐观幻觉两组矛盾观点交相掺和的真正缘由。就“就业通论”整个理论体系与政策措施而言,情由确是如此。就其中的投资引诱理论的独特格调而言,情由也确是如此。

《就业通论》出版50多年了。凯恩斯由“异端”变成正统,风靡整个西方各国,达到鼎盛高潮,对战后长达25年的持续经济增长,起了促进作用,这是成效显著的一面。但好景不长,凯恩斯主义的长期推行,使它走向反面,逐渐导致各种恶果,特别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前期以后,不仅“乐观世界”没有实现,反而招致国际性的“滞胀”困境。从此凯恩斯主义转趋衰落。凯恩斯原先臆断,通过“投资社会化”及其他一些措施,维持30年左右的充分就业水平,就可进入“乐观世界”。半个世纪的历史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十足的垄断资产阶级乌托邦幻想,没有丝毫实际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