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肖炎舜:定向调控理论

肖炎舜:定向调控理论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肖炎舜 高振宇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形成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的理念和方法,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肖炎舜 高振宇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形成了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的理念和方法,丰富了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在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有必要对近几年宏观调控适当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政策,在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基础上实施“协同调控”,坚持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协同用力、对“双创”及公共物品和服务双引擎协同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区间调控理论: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目标和边界

宏观调控究竟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这是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面临的首要问题。“区间调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宏观调控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就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区间调控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发展目标的内在统一和经济均衡的实际情况。稳增长和保就业之间具有一致性,但要把握好与防通胀之间的平衡,把它们分别确定为上、下限体现了对发展目标内在统一的要求。同时,将均衡状态从一个具体的“点”扩展为一个“合理区间”,既体现了经济均衡理论的思想本质,也适应了经济运行现实的复杂多变,更好地兼顾了经济运行的波动性。经济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处于合理区间的经济波动是经济均衡的现实表现,也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更好地将预期管理引入了宏观调控。预期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如何科学引导和管理预期,以更好发挥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积极作用,是各国宏观调控实践中都非常重视的问题。比如,美联储常以会议公告或讲话的形式,来引导市场预期和行为。区间调控理论中关于合理区间上、下限的设定,给了市场主体一个明确的预期,既不让市场觉得,一有困难政府肯定出手,从而避免了消极的“等、靠、要”思想和道德风险;也让市场相信,如果真正遇到困难,政府也不会撒手不管,从而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第三,更好地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区间调控理论强调,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时,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为着力点,释放改革红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宏观政策要侧重稳增长或防通胀,与调结构、促改革的中长期措施相结合,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这一要求科学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和边界,深刻阐述了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定向调控理论: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

定向调控是对区间调控的发展和深化。区间调控是目标管理,强调调控结果的有效性;定向调控是手段管理,强调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作为一种结构性调控,定向调控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是更加有针对性地激发市场内生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在不少领域市场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市场运行还面临不少约束和障碍。比如,各种行政审批过于复杂,企业设立、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等。定向调控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通过结构性改革,大力破除市场障碍,积极营造更加宽松便利、公平公正的环境,这将激励更多人去创业创造,让松绑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竞争,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更加有针对性地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在充分肯定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经济学理论也认为,单纯的市场调节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和缺陷,包括微观层面的各种市场失灵问题,宏观层面的经济危机、失业、两极分化、金融动荡、环境和资源破坏等。定向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瞄准这些单靠市场自发调节难以解决的问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弥补市场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三是更加有针对性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一些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水利、物流等短板日益凸显。通过精准实施定向调控,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有助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格局,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突破制约平衡发展的瓶颈,既可以改善民生、增加就业,也能有效优化发展硬环境,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四是更加有针对性地夯实经济发展的长远基础。我国正处在新“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在于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定向调控把支持小微企业、农业、服务业发展作为重点,统筹采取措施,提升制造业等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践证明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是成功的

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新一届政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宏观调控成效逐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2013年和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7%、7.3%,2015年前三季度,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依然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新增就业不降反增,2013年和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分别达到1310万人和1322万人,同比分别增加44万人和12万人;2015年前三季度新增就业1066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目标。物价持续平稳运行,2013年和2014年CPI同比分别上涨2.6%和2%,2015年前三季度同比上涨1.4%。

二是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4%,比2014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和0.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前三季度达到58.4%,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

三是经济内生活力不断增强。两年多来,国务院各部门已分8批次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86项,本届政府承诺减少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两年多完成,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新增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2014年达1293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增长45.9%;2015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685.1万户,其中新注册企业200.1万户,增长19.4%,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1万户。

四是经济社会短板得到改善。2014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3万公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万公里,解决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66万户,农网改造稳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4年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水路、民航、管道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网络织密织牢,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社会保障、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改革发展稳步推进。

四、进一步增强调控协同性,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期,短期和长期因素相互交织,总量和结构问题相互叠加,国际和国内经济相互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超过以往。建议在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基础上实施“协同调控”,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自觉地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侧发力,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控并重,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协调配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既有总需求增长乏力的原因,也受到潜在增长率回落的影响,需要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侧协同发力。

从供给方面看,关键是要积极采取措施解除“供给抑制”,减缓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我国在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后,受资本边际收益下降、人口结构变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因素影响,潜在增长率正在相应出现下降。同时也要看到,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是影响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因素,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解除这些领域的“供给抑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要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继续推进户籍、教育和培训制度改革,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加快破除“玻璃门”“弹簧门”,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持续增加科技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需求方面看,重点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弥补总需求周期性回落产生的“缺口”。要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充分挖掘广大民众的消费潜力,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扩大投资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在棚户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领域,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交通领域,信息、电力、油气等网络建设领域,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要增加对这些薄弱环节、重点领域的有效合理投资,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项目,这既有利于当前稳增长,也有利于长远促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二是坚持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协同用力。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既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条件;又要调整结构,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从总量调控方面看,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实施力度,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经济下行周期中,财政困难加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要做好应对财政困难的中长期准备。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优化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及时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从结构调控方面看,要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科技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继续化解产能过剩,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结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努力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落实好财税、土地、价格等支持政策,促进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三是坚持对“双创”及公共产品和服务双引擎协同加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协同调控的关键所在。

在发挥市场作用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双创”发挥更大作用,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加社会就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一个突出亮点。要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壁垒,完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解决创业创新者面临的政策扶持、资金需求、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在发挥政府作用方面,重点要弥补市场失灵,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大对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投入,加大对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公路、重大水利工程、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资。继续在市场、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对外开放、民生等领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实的改革方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更加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