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

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一项决策制定后,必须实施。长征后期,毛泽东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中央制定的“北上抗日”政策的贯彻执行,为三军陕北大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他在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

十、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

一项决策制定后,必须实施。如果只重视决策的制定,而忽视其实施,决策将会变得毫无意义。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反对意见和各种阻力,管理者要善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力争取达到上下一心,贯彻执行既定的正确决策,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如果遇到不正确的反对意见,则要坚决地加以纠正和抵制,保证决策的贯彻实施。

长征后期,毛泽东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中央制定的“北上抗日”政策的贯彻执行,为三军陕北大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他在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蒋介石却一意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围剿”。江西是呆不下去了,到哪里去能够迅速开展革命斗争呢?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对形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他将目光投向了能够直接对日本作战而又靠近苏联当时可能给予支援的北方。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长期坚持斗争,群众基础较好,红军到陕北能够最大限度地号召群众,组织群众,有条件发展革命武装,壮大革命力量,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正确地作出了“北上抗日”的决策。

1935年夏,历尽艰险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四川懋功,实现了和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按照中央既定的正确方针,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两个方面军应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执行“北进陕甘”的计划,向抗日前线进军。为了便于统一指挥,两个方面军混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张国焘的左路军中有支持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朱德刘伯承等人,毛泽东的右路军中有陈昌浩等人。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对于红军今后的发展方向,张国焘与中央心怀各异,他公开反对党中央,反对向东、向北发展的计划,主张应向西北,经阿坝集中主力向青海、新疆打。如有困难,暂时向南进攻(即西进或南下)。

张国焘主张西进或南下,主要来源于他对革命形势的悲观估计。他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看成和1927年大革命失败一样严重,认为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处于“总退却”阶段。由此,他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主张红军卷起苏维埃旗帜,向中国西北部边远地区退却,与敌休战。

针对张国焘的错误论调,毛泽东采取斗争和团结相结合的策略,多次致电张国焘,希望他从大局出发,服从中央“北上抗日”的决策。但张国焘一意孤行,背着中央致电陈昌浩,企图用“彻底开展党内斗争”的方法来挟持右路军和党中央随他西进。由于叶剑英的机警,毛泽东先于陈昌浩知道了电报的内容,形势非常紧张。因为毛泽东的部队早已分散,第一军团已经北上,而附近却有张国焘的两个军。彭德怀担心红四方面军会缴三军团的枪,他敦促毛泽东,抓一些人质,以防止出现红军部队自相残杀的不幸局面。

毛泽东没有采纳彭德怀的建议。他知道张国焘电文中“彻底开展党内斗争”是什么意思,但毕竟没有公开威胁要武力解决中央,如果先采取抓人质的办法,那一场残杀真是不可避免。机敏睿智的毛泽东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去见陈昌浩,陈昌浩向毛泽东转告了张国焘的命令。毛泽东设法争取陈昌浩赞同“北上”的主张。但陈对张国焘唯命是从,根本不听毛泽东的劝告。

最后的争取工作已经无济于事。毛泽东认识到事情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如果张国焘的阴谋得逞,长征将会半途而废,天亮之前,红军内部可能就要互相残杀了。

怎么办?毛泽东知道劝说已无效,他设法先稳住陈昌浩,从陈控制的前敌指挥部中抽身而出,当晚便会同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和周恩来等人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迅速脱离险区,立即北上。

以什么名义离开呢?为了不打草惊蛇,给部队行动作掩护,毛泽东派叶剑英去通知陈昌浩说,部队要南下草地,需要准备更多的粮食,已动员部队在10日天一亮就去筹粮。陈昌浩认为毛泽东只有那么多人,不敢自行离开,因此没有表示反对。毛泽东抓住陈昌浩思想松懈的这一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命叶剑英于10日凌晨2时率红一方面的同志悄悄离开前敌总指挥部,并带走了甘肃省的地图。随后,毛泽东也率部队悄然北上。

毛泽东在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北上抗日”决策的过程中,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他首先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对张国焘进行了长期的、反反复复的、不厌其烦的耐心说服教育,真正做到了仁至义尽。在劝说争取无效,红军内部即将发生自残杀的紧要关头,毛泽东高明地使出了一招金蝉脱壳,独立率部北上。这样,既坚持了“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又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红军内部自相残杀的悲剧,为三大主力会师陕北,踏上抗日前沿阵地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这充分显示了毛泽东在决策实施中的高超艺术。

杨尚昆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长征中,毛泽东率一、三军团单独北上,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没有这一步,也就没有一年后三大主力红军在西北大会师;如果没有北上这一着,一、四方面军统统集中在藏民居住的贫瘠地区,慢慢地就会被消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