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及重要贡献

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及重要贡献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民营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一度被压制至近乎绝迹,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民营经济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2]1.2.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1.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在中国居主体地位。

我国民营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一度被压制至近乎绝迹,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民营经济犹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民营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中坚力量,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4436.3万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39.3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313.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6.4%和9.4%。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超过2.4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到5.5万元,分别增长23.1%和12.2%。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金增长率均为近年来的最高点。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稳步提高。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19亿人,较前年同期增长9.7%。创新高[EB/OL].国际商报网2014-03-03,http://www.shangbao.net.cn/epaper/gjsbs/259262.html." class="calibre9">[1]其中私营企业1.25亿人,增长10.85%;个体工商户0.93亿人,增长8.2%。持续、高效、大量地吸纳就业,也是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其中浙江省和广东省均超过了80%。[2]

1.2.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在中国居主体地位。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主要是“利用、限制、改造”。1949—1952年间,这项政策为“扶植、利用、限制”,1956年以后只剩“改造”。从“扶植”到“改造”是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城市的工商业大部分改为国营,农村逐步实行集体化。个体私营工商业归政府部门管理,规模日益缩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削弱。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及在“文化大革命”中,个体工商业户几乎全部被取缔。我国用较短时间消灭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也随之消失,这让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严重破坏,拉大了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2.改革开放以后民营企业的发展态势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的私营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国家有关个体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随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完善。1979年以后,政府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工商业的事宜。此后,明确提出了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同国家、集体一起上的办法,解决当时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鼓励农民和城市居民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速超过20%。截至2013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初,民营企业开始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计划经济思维非常顽固,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农村劳动力开始释放出来,城市边缘人物开始从事个体户经营,首先是个体户发展起来,然后允许私人办工厂,民营经济一步步发展起来。但只是发展增量,因为公有制存量不变。

(2)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民营企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阶段,国有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国家积极推进公有制存量改革,先是出售集体所有制产权,然后再出售国有企业全部或部分产权,民营企业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迎来了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民营企业进入快速扩张期

2002—2011年,是中国经济开始自我探索并卓有成效的十年。2002的中国,一切都在起跑线上。加入WTO之后,融入全球市场的中国踏上了新征程。这一年,集中爆发的订单增长,令珠三角、长三角的外贸经济延续了过往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及实施扶贫开发计划等的积极推进,全国的民营经济都被迅速带动起来。与此同时,许多日后成为这十年经济主导力量的行业和企业,也开始启程。

这十年,是中国经济资本化趋势最显著的十年。十年间,经历综合治理的中国资本市场渐趋规范,中小板、创业板的起步,大大拓展了民营企业的生长空间,民营商业银行开始崭露头角;同时,民间投资规模增速惊人,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成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中小板上市的放开,给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极佳渠道,民营企业进入快速扩张期。资本市场的壮大,不仅优化配置了资金与资源,也推动了金融产业自身的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扩张。这十年,也是企业家从埋头走路到抬头看路的十年。随着新财富精英和二代企业家们的成长,中国的现代商业文明开始生根发芽。当年凭借游走灰色地带获得巨额财富的唐万新、黄光裕式的草莽英雄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阳光财富越来越受到尊重。企业家审视自身价值,也站在了净化商业环境、推动行业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等超出企业经营目标之外的高度。

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体制外的有益补充到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发展民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民”才稳、有“民”才富、有“民”才活。

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十年之中,有成长,有困惑,有迷茫,也有收获。五味杂陈,汗泪交织。受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影响,这几年,民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浙江省工商局2011年跟踪监测的2600户民营企业中,七成企业表示原材料价格同比明显上涨,并有六成企业预期这一数值仍将上涨,98%的企业预期劳动力成本会持平甚至继续上升。[3]

(4)党的十八大以后,民营企业进入转型、提升和整合期

经过前十年黄金期的发展,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也开始呈现或多或少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民营企业前几年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曾经的“杨汛桥神话”在2009年爆发“华联三鑫(浙江华联三鑫石化有限公司)爆仓事件”之后破灭。在2010年中央部署4万亿元海量投资将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转向投资拉动后的短短2年,为了保增长,各地进一步放大投资拉动效应的投资规划,4万亿元扩大到了17万亿元。社会上对于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存在一种隐隐约约的担心,担心一旦地方政府重启大规模投资,在短暂的刺激过后,可能陷入更深重的经济衰退,产能过剩、大量烂尾工程、地方债务危机、银行坏账剧增等恶果将难以避免。事实证明,政府快速扩张房地产建设和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完全体会中央投资拉动经济的实质,而是将比较容易融来的资金转投房地产业或从事简单的扩大再生产领域。社会上对于4万亿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的担心不幸被言中,由于制造业利润率越来越低,而投资拉动策略诱发的房地产价格飞涨,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中,大企业盖楼、小企业炒房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随着楼市持续下滑,很多企业都被套了进去,最后很可能会因资金链断裂被拖垮。如温州地区,十年前,整个温州打火机行业具有一定实力的打火机企业有500家,但现在已经不足100家,而能维持正常生产的大约只有40家,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打火机企业停产。[4]再如素有“民营经济特区”之称、民营企业达13万多家的福建泉州地区,2014年9月从诺奇到索力,以及一长串的失信、失联名单,预示着失联跑路将成为泉州民营经济“新常态”。2011年前后,在温州、珠三角大量企业倒闭时,泉州企业尚未出现大量倒闭现象。当地官方、企业曾经自信地一致认为:泉州民营企业以实业投资为主,开厂买设备,沉淀大量固定资产,且当地文化趋传统保守,恋家、爱面子,企业家不会轻易选择关厂、跑路。但有人判断是泉州比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差几年,因此倒闭潮要滞后三四年。预测不幸言中,经济运行到2014年9月就开始出现问题了。前期很多企业把资金投向房地产、矿业等领域,亏损严重,资金吃紧,产值又没跟上,受限贷款负债比例,从银行募集不到资金,唯一出路就是上市。上市的目的从一开始就不太单纯,这一类企业往往需大量民间借贷注入。多家上市及准上市企业进入失信、失联名单,则是行业深度调整的重要信号。华夏时报,2014-09-19." class="calibre9">[5]

还有一些企业由于扩张速度过快,陷入资金危机。已经出现比较多的行业产能过剩、甚至严重过剩的情况,企业大面积亏损,且各个行业的困境都有其自身特殊性。如碳纤维企业90%用的是二甲基亚砜原丝技术,技术趋同带来的问题就是产品的优点和缺点都一样,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导致严重的市场内耗。又如GGII(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统计数据表明,中国LED行业2011—2012年新增规划投资呈缩减趋势。其中,外延芯片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46%缩减至2012年的10%;蓝宝石投资比重则由2011年的19%缩减至2012年的14%。虽然LED蓝宝石衬底投资热已过,但产能依然严重过剩,市场形势十分严峻。蓝宝石年平均价格相比两年前降低了35%;2013年6月份与年初相比,降低了17%。2013年LED蓝宝石衬底行业进入竞争淘汰期,多数蓝宝石项目将会被迫退出或搁置。回顾近三年LED芯片市场,整体价格下降幅度超过70%,年平均价格下滑32%。80%以上企业亏损,整体产业链平均毛利率低于10%。[6]

从2004年德国施罗德政府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开始,中国光伏业从兴起到巅峰只历经短短6年。随后产能过剩导致光伏业迅速衰落,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大量投机跟风导致行业盲目扩张,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初,行业供给量达到顶峰,当时以电池片计算的产能达到55GW左右,而装机量只有27GW,产能过剩接近100%。2012年底,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欧盟发起双反调查,市场担忧这将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据估计,2013年,全球总需求估计也只有35GW,而中国光伏面板制造商的出货总量有望达22GW~23GW。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的中国光伏企业难言乐观。在价格协定时代,中国光伏业进入整合期。[7]在电商行业,相对过去几年草莽发展阶段,当前整个电商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正进入整合期。一方面PC流量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又面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很多电商企业正寻求出售或整合以做大。[8]

在一个区域范围,企业家们会缘于或同学,或共事,或同业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宗族、人情关系,使该区域企业间联系紧密,彼此担保。显然,连带担保能给企业带来更多贷款,在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信用膨胀确实为当地产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这种担保连环,风险会呈倍数放大。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其中一张牌倒下,旁边的就会跟着倒塌。这些聚集于一壤之上的企业间,既能抱团取暖、相互照应并在本地特有的企业圈“潜规则”中野蛮生长,同样亦难免遭遇一个喷嚏、全家感冒的尴尬怪圈。我们仍然记得2009年“华联三鑫爆仓事件”中互相担保网络的可怕后果。过度融资和扩张的企业间,正处极度兴奋中时,风险其实已经袭来。2013年以来,类似于“华联三鑫爆仓事件”的事件已经陆续发生。民营企业发展开始洗牌,开始分化,部分企业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够更好地成长,部分企业为了摆脱市场过度竞争而积极转型,也有部分企业会因为陷入产能过剩、债务危机、互保怪圈而寻求整合,民营经济在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呈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或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态势,民营企业进入转型、提升和整合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企业进一步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对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常态”下,企业要适应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失衡转向优化再平衡,调控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预调微调。新常态既是企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也是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在应对经济“新常态”方面,未来中国需要提高服务业的竞争力。“目前,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但我国的服务业目前多集中于低端,生产率相对较低。当我们欢呼服务业比重上升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资源配置效率在下降。”“在中国二产向三产转移的过程中,有大量服务业企业是小微企业。因此,中小企业正在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过去三十年,我国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拉动,今后三十年将要靠中小企业。”[9]

在新常态状态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2.2 民营企业的重要贡献——以浙江省为例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发展最快、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实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活力不断增强、开放持续扩大、贡献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同步推进、不断加强的良好局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主要依靠民间力量使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专业市场、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民营经济一直是浙江经济的特色。

浙江省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以市场为导向,经营方式多样,股份制、家族式等都有。在中国民营企业群体中,浙商素以“经营稳健,生命力强,存续周期长”著称。按照目前引用率较高的统计数据,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为2.9年,而浙商的存续周期则达到7年。[10]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80%以上。浙江省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生力军,成为扩大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成为浙江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的主体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230万户,民营企业总量达到72万户。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1987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1%;限额以上投资856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9.9%;外贸出口129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60%。2010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收入2637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7%。[11]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5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255万户,民营企业78万户,占内资企业比重87%。截至2014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92.16万户,同比增长9.7%,其中民营企业约达116.1万户,同比增长17.3%。[12]民营经济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岗位、60%以上的税收。

1.民营企业始终是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004—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1649亿元增加到27722亿元,增量的60%来自于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4115亿元增加到10397亿元,增量的46%来自于民营企业;限额以上投资从5384亿元增加到11542亿元,增量的61%来自于民间投资;外贸出口从581亿美元增加到1800亿美元,增量的66%来自于民营企业。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积极克服资源要素环境制约,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可以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始终是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民营企业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加快,经济结构逐渐优化

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号召和要求,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的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高技术企业75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9%;民营装备制造企业190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42%;在新增服务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超过60%。在所有竞争性行业和许多公共领域,民营经济都有涉足并发挥了主体作用,成长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涌现出如万向集团、正泰集团、吉利集团、华立集团等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2007年以来,浙江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此后这种优势一直在保持。新出炉的“201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省138家企业入围,总收入2.87万亿元,连续16年蝉联全国第一,入围的企业营业收入都超过90亿元。在“2014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名单和“2014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名单中,浙江省分别有118家企业和20家企业入围。浙江省2014年百强企业榜单最末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13.09亿元,2014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榜单最末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65.28亿元,2014浙江省服务业百强企业榜单最末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12.88亿元。

3.民营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努力克服家族制的局限,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组改造企业,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步伐,促进了私人资本社会化,使一大批私营企业转化为社会化企业。截至2011年底,浙江283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有232家,占全省上市公司的82%,累计通过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483亿元,占全省上市公司首发金额的80%,在全国各省区市遥遥领先。这不仅为民营企业发展募集了资金,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互动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2013年浙江辖区上市公司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6789亿元、净利润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28%和20.9%。[13]

4.民营企业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号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2004—2011年,浙江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全省外贸年均增速7.3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省外贸进出口的第一大经营主体。目前,浙商遍布世界各地,在外浙商有750多万人,其中有600多万在全国各地,投资近3万亿元;有150多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浙江积极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鼓励浙商回归创业反哺家乡,提出要“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得到广大浙商的积极响应。目前,共吸引省外浙商回乡投资创办企业2630家,为浙江带回了990多亿元的实际投资以及宝贵的智力资源。2012年浙商回归实际到位资金近1300亿元。自2004年举办首届浙商论坛,到2014年已经举办11届浙商大会(http://www.zjsr.com/2014/lijie.html),每一届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又分别举办首届和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为海内外浙商、党政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搭建一个联络感情、对话交流、共谋发展的平台。[14]

5.民营企业社会贡献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增加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踊跃参与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光彩事业和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浙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2004—2010年,全省新增民营经济就业人员474万人,占全部新增总量的66%。“十一五”以来,浙江各类慈善组织筹募善款超过100亿元,其中80%来自于民营企业。浙江率先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2013年浙江辖区187家上市公司在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推出现金分红预案,分红面达到81.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分红金额158.15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34.61%,连续5年实施现金分红的公司超过70%。[15]

同时,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为配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推动下,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于1994年发起实施光彩事业,推动社会扶贫事业。它以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富裕为宗旨,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贫困地区为领域,以项目投资为主要形式,以“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为核心理念,以共同发展为基本目标,是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面旗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光彩会实施光彩项目37727个,到位资金5035.75亿元,培训人员784.39万人,安置就业993.18万人,帮助带动1880.48万人脱贫,各类公益捐赠总额达到1712.79亿元;光彩事业参加新农村建设的民营企业近20万家,与村结对的企业7.5万多家,帮扶资金351亿余元,帮助带动脱贫人口942万人。[16]

6.以民营企业家为杰出代表的新阶层队伍蓬勃发展,形成一股新生力量

以义乌为例,以民营企业家为杰出代表的新阶层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在步入新世纪以后已经基本结束,进入新世纪以来,义乌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增长幅度不大,2002年为62.28万人。义乌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的数量和占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快速增长并趋于稳定,从2002年左右的55%迅速提高到2005年的71.74%,并在2005年以后稳定在70%以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个体工商户等类型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和占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快速增长并趋于稳定,从2002年左右的68.49%提高到2005年的79.83%,并在2006年以后稳定在80%以上,其中私营企业、个体及其他类型从业人员合计占这类主体从业人员数量之比由2002年的87.76%稳定增长到2008年的90.19%。说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在2006年前快速增长,到2006年后,阶层分化后的各阶层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但个体私营因素仍然在稳定增长,细微地调节着与其他阶层人口总量的结构。[17]

这一特征还与市场主体规模的不断增长相适应,并与专业市场发展紧密相关。

而新的社会阶层,包括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阶层分化也比较快,人员流动快,阶层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以义乌新光饰品有限公司为例,新光饰品有限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看到饰品业丰厚的利润和美好的前景后,纷纷离开新光饰品有限公司,组建属于自己的私营企业或成为市场经营户、个体工商户,形成义乌饰品产业集群特有的现象。

1.2.3 草根型民营企业的灵活性与发展瓶颈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境外资本三足鼎立的格局。民营企业根据其出生,能够分为改制型民营企业和草根型民营企业,前者从原有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成立,其企业主和员工大多已经具有企业管理和经营的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政府资源和市场资源,组织结构相对完整,各类人才较多,现在大多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后者则出身草根,其企业主没有从事企业管理、经营的经历和经验,从零起步,白手起家,往往是普通工人、农民、小摊贩、小工匠,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竞争,一步步成长。在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浙江省,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草根型类型。

以温州、台州地区和义乌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国家投资很少,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专业市场带动下,草根型民营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并形成专业市场和民营企业良好互动,带动块状经济发展。

1.企业间市场交易代替企业内部行政协调

在温州,除邮政、电信、电力、银行等部门外,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众多的中小企业分散进行,分工很细。如打火机,一个小小的产品由几百家企业分头生产,有的企业只生产打火机的弹簧,有的只生产外壳,然后通过市场交易进行组装。因而温州经济是用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代替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

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是通过市场交易进行配套的,生产同一种零部件的企业不止一家,而是有数十家,只有那些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企业才能优先出售。这些企业与自己的上下游协作企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中,完成了一次次交换和社会分工。因此,这种配套是竞争性配套。在这种竞争性配套体制下,企业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创新,不断进取。

例如,以家庭作坊居多的玉环零部件企业、嵊州领带企业,分工严密而精细,生产一个齿轮、一条领带可能会涉及几十家企业。每一家专注于生产的某一个工序,但是它往往能将这个工序的成本做到最低,而质量尽可能达到最好。区域产业集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各种商品的小企业遍地开花,但又各具特色。浙江的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动力在于企业自身而不是政府:先由老百姓自己干出来,然后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倡导。

2.家族模式浓厚

因为老板多,一个打火机、一双皮鞋、一个低压电器产品,都是由众多老板生产出来的。这种经济可称为老板经济。在企业创办初期,资金、人员等都依靠家庭或家族来配置,都是个人或家庭在管理和经营,从而烙上明显的家族模式印记。家族模式在企业创办初期具有明显优势,因为通过家族成员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赖,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交易成本,使企业保持灵活性和对市场竞争的敏感性。

浙江经济之所以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浙江的许多产品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能够在与美国、日本、欧洲的相关企业竞争中胜出,这与草根型特征和家族模式有一定关系。

3.做大与上市,是民营企业成长的两大临界点

在众多草根生长的企业中,部分企业胜出,成为地方性行业龙头,从而受到地方政府的垂青,境遇开始改变;而在上市之后,又会获得稳定的资本支持。在温州柳市镇,众多小型低压电器企业中,成长出正泰和德力西两家大企业。在义乌,棒杰从无缝内衣行业中胜出,三鼎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织带企业和全国最大的锦纶企业。

总体而言,民营企业规模愈大,抗风险能力愈强。在“新财富500富人榜”的上榜者中,最易跌出榜单的正是每年排名靠后的100位富人。可以说,做大与上市,是民营企业成长的两大临界点。不过,即使过了这两个临界点的规模民营企业,仍会面临成长风险,尤其是周期性行业、制造业的富人更易被震出局。从2013年度“新财富500富人榜”排名来看,2012年,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倪开禄家族的超日太阳等光伏巨头纷纷倒下,森马的邱光和、美邦服饰的周成建等一众服装业巨头财富下滑,李宁、中国动向的陈义红更跌出榜外,即是例证。

4.浙江草根型民营企业所遭遇的发展瓶颈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狗经济”“草根经济”让浙江经济在资源贫瘠的土地上获得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引导和规范不够及时、力度不够大的情况下,也可能会成为制约浙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导致浙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够快。这一矛盾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被不断暴露出来,如经济对出口依赖性过高,出口产品中低层次产品比重过高,长期以来凭借要素低价格参与国际分工、以产品低价格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方式已经遭遇内外部形势的严峻挑战,低端产业、低端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快速丧失,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本省民间资本开发利用不足,资本外流和民间非法集资盛行;产业空心化形势严峻,不少企业热衷于炒房、炒地、炒股、炒矿、炒期货、炒油、炒棉花、炒有色金属等挣快钱、热钱活动,中小业主因为过度投机而变得浮躁;因为知识、水平、能力、公司治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草根企业在面对淘宝围城等信息化和网络化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新产业、新业态对企业经营模式的冲击,工资、资源等要素成本上升时陷入迷茫。

草根型民营企业面临“内源型”发展路径锁定。民营化、市场先发优势弱化,民营企业的竞争弱势凸显。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步伐有所放缓,多数民营企业依然维持着家族小企业形态,既不与其他企业联合和合并,更不愿被其他企业收购和兼并,这使得以草根创业为主、内部积累发展壮大为主的内源型发展路径锁定效应凸显,许多民营企业规模依然很小,生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较弱,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选择低端加工环节为主等基本特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弱势日显。与此同时,专业市场和交易方式也已经开始落后于发展需要,要素市场和市场秩序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要素供给方面也得不到有力支持。

资本外流和产业空心化导致发展后劲乏力。在对“小狗经济”“草根经济”引导和规范不够及时、力度不够大的情况下,部分区域面临“低水平富裕”陷阱,区域商务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外迁和逃离实体,“产业空心化”危机显现。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没有投资出路时,就会产生“低水平富裕”陷阱,即要素成本提高而品质没有提高,产业竞争力下降,企业外迁增多,产业资本逃离实体经济,区域出现产业空心化。一方面由于制造业同质竞争加剧、税负日益沉重、劳动力紧缺、环保成本上升等问题使得制造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导致许多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工业用地招拍挂以来,大企业囤积土地和小企业高价买地问题严峻,工业用地价格居高不下且供给不足,高地价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再投资的障碍,导致近年来大量企业外迁。

注释

[1]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创新高[EB/OL].国际商报网2014-03-03,http://www.shangbao.net.cn/epaper/gjsbs/259262.html.

[2]孙铁翔.2013年我国民营经济贡献GDP总量超过60%[EB/OL].新华网—中国青年网2014-02-28,http://news.youth.cn/jsxw/201402/t20140228_4795540.html.

[3]田倩平等.入世十年:民营企业在转型中成长[EB/OL].央视网2012-01-10,http://jingji.cntv.cn/20120110/123460.shtml.

[4]大量企业深涉房地产 温州制造业或再迎倒闭潮[N].中国证券报,2014-12-04.

[5]瞿宜同.昔日民营经济特区 今朝跑路新常态 泉州曝失联企业名单[N].华夏时报,2014-09-19.

[6]毕淑娟.两成企业遭双反重税 中国光伏业大整合在即[N].中国联合商报2013-12-16,http://news.hexun.com/2013-12-16/160620449.html.

[7]毕淑娟.两成企业遭双反重税 中国光伏业大整合在即[N].中国联合商报2013-12-16,http://news.hexun.com/2013-12-16/160620449.html.

[8]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电商将进入整合期 阵营凸显[EB/O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2014-05-02,http://b2b.toocle.com/detail—6169941.html.

[9]吴雨、刘铮.专家:“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增长主力军[EB/OL].新华网2014-09-18,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9/18/c_1112538885.html.

[10]杨轶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倒闭的原因和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14-09-03.

[11]浙江省发改委研究室.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EB/OL].浙江省发改委网站2013-02-25,http://www.zjdpc.gov.cn/art/2013/2/25/art_233_505055.html.

[12]洪慧敏、沈雁.浙江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92.16万户,同比增长9.7%[EB/OL].浙江民营企业网2014-08-06,http://www.zj123.com/info/detail-d280299.html.

[13]吕昂.浙江:2013年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459亿元[EB/OL].新华网—杭州2014-08-0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01/c_1111894269.html.

[14]郭占恒.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11).

[15]吕昂.浙江:2013年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459亿元[EB/OL].新华网—杭州2014-08-0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01/c_1111894269.html.

[16]吴志红.中国光彩事业20年启示录[N].人民政协报,2014-04-25.

[17]参见《义乌市统计年鉴》(2003—2009)城乡劳动资源配置统计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