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

人的心理发展阶段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04-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手段是阻碍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情绪对健康的影响。2.人的心理发展阶段人的心理从出生至死亡,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皮亚杰也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

人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表现各不相同,每个人自身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但是,心理的发生、发展和衰退,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本节先侧重于从生物的人的视角来看人的心理发展历程及规律。

1.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卵子与精子结合形成胚胎的瞬间,标志着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成长不仅体现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理发育和成熟,更体现为作为社会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发展,人的发展也就是这两方面发展的综合。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构成了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

首先,生理发展比心理发展简单。生理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生理器官的体积变大、重量增加、机能完善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器测量得知。而心理的发展远为复杂,心理是无形的、内隐的,是在人的头脑中发生的内部过程。人可以感受到自己心理的存在和它的活动,而旁人却无法体验到。虽然通过语言和行为可以间接地推论,但是,内隐的心理与表露于外的言行并不总是一致的,使得推论带有猜测的性质。心理测量是目前采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测定心理的工具,但是,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缺乏科学有效的测量手段是阻碍心理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发展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不仅受先天遗传的影响,而且受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后天生活环境的纷繁复杂导致了心理发展的无比多样。而生理的发展则主要是自然成熟的过程,是随时间(年龄)的进展而自然发生的,除非营养不良或严重的疾病才会打乱这种自然的变化。

其次,心理发展以生理发展为基础。虽然心理发展远比生理发展复杂,但是,心理发展是以生理发展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生理发展。健全的心理需要有健全的生理为条件。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自卑感,长期痼疾缠身的人在性格上可能会变得怪僻、暴躁、不近人情。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发展的同步性上,少年期是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期,同时也是心理上的迅速成长期,而老年期心理机能上的衰退与生理机能上的衰退也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心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生理的发展,这在生命的早期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研究发现,在动物发展的早期过程中,有些行为在某一时期特别容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种在某一时期特别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关键期”。之后人们把这一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于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上,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问题。譬如有人认为儿童学习口头言语有一个关键年龄,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降低等。

再次,心理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生理发展。心理对生理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所谓“未老先衰”,是指消极情绪导致心理提前“老化”,加速了生理机能的衰退。许多身心疾病都与人的情绪状态有一定的关系。在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上,虽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更加明显,但是,总的说来,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的发展是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有机统一。

2.人的心理发展阶段

人的心理从出生至死亡,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这样一个历程。这个历程中,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并且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上,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和其表现的多样性,人们很难找到一条能反映整个心理面貌并且贯穿于发展始终的主线索,不同的心理学家往往依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侧重点来划分阶段。比如,皮亚杰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儿童心理的标准;苏联的达维多夫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等。本节中,我们以人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活动和生理或心理上的明显转折点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并结合人们的一般习惯,将心理的发展分为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九个阶段[1]:

(1)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

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称为胎儿期。孕育于母腹这个特殊环境中的胎儿,携带着来自父母双方的遗传信息,从母体中汲取营养,进行运动,为婴儿期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准备了物质前提。个体从出生后结扎脐带开始到出生后28天称为新生儿期,该时期个体实现着由生理上的寄居生活到独立生活的转变和过渡。婴儿期指的是从出生到3岁左右这段时期。婴儿期是人生发展中最快的一个时期,在生理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发展。到3岁时,婴儿已经会走、会跑,甚至会跳,初步能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同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婴儿的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程度反映着婴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制约和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发展。婴儿期是动作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但动作和语言的发展水平并不能决定将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2)幼儿期

大致从3岁到6岁。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儿童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受成人的影响越来越大。游戏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对成人世界的想象和模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游戏中思考,思考过程伴随着游戏动作,并以外部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是边玩、边说、边想,在玩、说、想中,动作、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发展。随着语言的进一步掌握,幼儿开始在词与简单句子的帮助下,逐步发展起以事物表象为媒介的具体形象思维。布卢姆认为,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皮亚杰也认为,从出生到4岁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因此,有专家认为幼儿期是人的智力发展关键期。

(3)童年期

6岁到11、12岁。这时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在书面言语的掌握和知识范围的扩大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得到了发展。儿童不但要去思考,而且要注意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记忆,这促使着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自觉性也得到了发展。此外,班级学习的形式使儿童的群体意识开始形成,以“同学”为主要对象的社交关系也已形成,这些都对儿童个性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专家认为儿童期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培养学习品质、道德品质的关键期。

(4)少年期

少年期是生理上趋于成熟的时期。体形上的迅速变化和性的发育是少年期的明显特征,然而迅速的生理发展却与相对滞后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不协调,决定了少年期是一个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并从中获得勇气和自信,出现了“成人意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许多儿童期的特点,行动上常常流露出一些稚气。他们能够掌握一些系统的知识,但是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不足。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和教育引导上的一个关键期。

(5)青年期

青年期是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开始设计自己未来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个体真正开始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知识的扩大、认知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趋于成熟,为他们考虑未来准备了心理条件。他们满怀着父母和朋友的期待,根据自己的学业成就和社会的价值标准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对生活充满了渴望和热爱,也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外部的期待和内心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使这一时期成为一生中最具活力、最有朝气、最富想象的时期。但是,青年往往会过于高估计自己,遇到挫折又容易低估自己,心理还没有真正成熟。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已开始对人类、自然、社会现象产生兴趣与疑问,但尚未形成价值观;到少年期开始对人生意义做一些零散的、具体的探索,价值观有了萌芽;而到青年期,才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

(6)中年期

指踏入职业社会的阶段,是人生历程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最为忙碌、最具责任感的时期。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的纷繁复杂导致了中年人心理表现的千差万别,只有结合特定的活动,才能较好地说明中年期的特点。此外,在中年阶段的不同时期,心理特点也有明显不同。一般说来,中年早期保持着较多的青年期特点:富有进取精神,充满活力和朝气,但比青年期显得更为成熟。到中年后期,随着事业的稳定、生活方式的稳定和社交圈子的稳定,个性也趋于稳定,并导致了认识方式的稳定和思维习惯的形成,安于现状、保持现状的心态有所滋长,对于社会的变革、生活方式的更新容易出现阻抗心理。但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使他们很难心安理得地满足于现状,他们既有安于现状的倾向,又有改变现状的欲望,这种认识上的不协调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人与人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有的人进取精神占据了主导地位,宁愿承受由此带来的艰辛、劳累和工作压力;有的人则倾向于满足现状,用降低标准的方式换取生活的乐趣和心理的平衡。

(7)老年期

指退休直到死亡这段时期。人到老年,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衰退的趋向,由社会和家庭中的“强者”变成了“弱者”,对于社会和家庭已不再起支配作用,社会和家庭对他们也不再有“成就”的压力,养老、欢度晚年已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体力下降、精力不足,老年人可能难以做到事事如愿,自尊心和自信心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老年人要有一点知足常乐的精神,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心理状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活动,以充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3.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综观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直到死亡整个时期的心理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及影响因素。

(1)个体心理发展所具有的特点

一是心理发展是延续个体一生的过程。如前所述,早在生命之始的胎儿期,人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从出生到少年期的发育、青年期的成熟、成年期的稳定和老年期的衰退,心理都在变化发展。这个过程中,既包含某些机能的获得和成长,也包含某些机能的丧失和衰退。获得和丧失、成长和衰退,是心理变化的两种不同方向,发展就是这两种变化的结合。从这个角度讲,即使到了老年期,生理和心理都表现出了衰退,仍然可以理解为发展过程。

二是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且有发展的关键期。无论是总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各种心理过程或心理机能,都按一定顺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最初的感知觉、表象发展到思维;从原始的情绪和动作发展到复杂的情感和意志。早期的发展是后期发展的基础,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气质和性格等对成人的心理特点有重大影响。同时,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自己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就可能贻误其发展。

三是心理各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在心理发展中,各成分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例如,感知觉在童年期就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自我意识在少年期以后才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在青年期才能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些心理过程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速度,然而它们的发展并非互不相干,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感知觉的发展为思维的发展准备了感性材料,成为思维发展的基础,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使感知觉的水平得以提高,更趋完善和更为精确。但有时,一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会阻碍另一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譬如,思维的高度发展导致理解性记忆的高度发展,也有可能导致机械记忆的能力有所降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度发展有可能阻碍形象思维的高度发展。

四是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发展虽具有一般的规律,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发展又表现出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上。不同的人,心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有的人早熟,有的人晚熟,心理发展的水平,可以相差好几年。发展水平的差异还表现在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上,如某种能力的发展水平,有的人可能终生达不到,等等。

(2)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着祖先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适应环境的结构与机能。个体的发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遗传在生理发展中的作用是比较明确的,是生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心理的发展中,究竟是遗传的作用大还是环境影响大?现代心理学认为:遗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遗传的个别差异为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尽管遗传的作用在心理方面不如生理方面那样明显,然而对个体的智力、知觉、动作和性格特征等心理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不仅是人获取生存资料的场所,也是人获取心理发展所需知识经验等的场所。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知识经验,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成为健全的人、社会的人。社会环境规定了心理活动的内容,使人的心理印刻着特定社会、特定时代的标记。同时,社会环境还以社会要求、社会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等形式向个体施加着外部压力,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社会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工作群体、社会氛围(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国家大环境)等途径来实现。虽然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同遗传因素一样,社会环境不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良好的环境在促使人的充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相同的环境无法造就相同的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

教育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光靠自发的、无目的的、无计划的、没有任何组织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显然是不够的,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在环境因素中,有许多方面的影响和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对人的成长和成才都不利。教育可以改变这种不利状况。社会环境制约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把人的心理发展纳入到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的轨道上来,控制环境影响中的消极因素,利用环境影响中的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心理的发展。因此,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

人的内在需要和主观努力是心理发展的内因。遗传基因不可能决定个体几十年以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人的发展水平。对于社会环境中的众多影响,个人接受什么、理解什么、怎样反应,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也不是由环境机械决定的。离开了人的内在需要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合理解释心理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的产生、需要的满足和个人的努力,成为心理的发展、停滞和衰退的内在原因。但是,从终极原因来讲,环境和遗传因素是本源的,是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乃至衰退的物质根源,它们不仅影响着心理发展的水平,而且规定了人只能沿着人这个物种的方向发展,离开了环境和遗传,人就无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需要和努力是派生的,它们仅仅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水平,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最终受到本源性因素的制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