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调整

国际收支调整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收支调整_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学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调整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国际收支赤字会造成国内经济萎缩,就业不足,带来国际储备枯竭,故各国对此更为重视。从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到现在,国际收支理论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思想的更替而不断发展。

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调整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国际收支平衡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收支的均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论国际收支赤字还是盈余,它们的持续存在都会通过各种传递机制对国内经济产生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妨碍内部经济均衡目标的实现。当然,由于国际收支赤字会造成国内经济萎缩,就业不足,带来国际储备枯竭,故各国对此更为重视。而国际收支盈余对一国的压力则相对轻一些。但从长期看,各国都必须采取措施,使国际收支尽可能保持均衡状态。西方学者对国际收支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从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到现在,国际收支理论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思想的更替而不断发展。从15世纪开始,重商主义就着重研究贸易收支问题,最早对国际收支进行的系统分析要追溯到18世纪中叶大卫·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金本位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能在机制。金本位制崩溃后,各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陷入极度混乱的局面,要求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进行新的理论探索。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梅茨勒等人进一步发挥了马歇尔的供求弹性局部均衡分析,系统地提出了国际收支“弹性论”。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统治了西方经济学界,于是就有了马克卢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论”。与此同时,亚历山大采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国际收支“吸收论”。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将货币主义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原理推衍到开放经济的“货币论”,70年代起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成为国际收支理论中的主流。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