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及其激励性研究的总体评述

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及其激励性研究的总体评述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看来,EPR的实践先于相关的研究。这种现象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因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提出初步的理论架构之后,就立即被付诸实践,因而服务于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就成为EPR研究的传统,各路学者的研究热情大多锁定在对实践中问题的总结和回应。

总的看来,EPR的实践先于相关的研究。很多国家都把EPR作为缓解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问题的良方,并积极推进EPR在不同产品领域的应用。而EPR的研究还相对比较滞后。到目前为止,对EPR的研究大致呈现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理念创新型探索和第二阶段的实践应用型探索。也就是说,除了初期对EPR的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了奠基性的研究外,之后大部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的层面,表现为对EPR在实施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散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理论框架的完善和更新。这种现象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因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在提出初步的理论架构之后,就立即被付诸实践,因而服务于制度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就成为EPR研究的传统,各路学者的研究热情大多锁定在对实践中问题的总结和回应。但是EPR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部存在着大量盘根错节、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某一个环节的研究虽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视角,却无法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缺乏对理论框架的系统分析和整体构建,也必将制约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在我国,对EPR的研究更加薄弱,但实践层面的开拓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顿。尤其在立法方面,EPR已经成为某些行业不可回避的制度选择。在这种情势下,对EPR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建立能促使生产者自发履约的激励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必将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书旨在以制度的激励性为纽带,夯实理论基础,建立以目标主体对象过程为框架的EPR本体研究框架,以此体现EPR各要素的系统关联性,并挖掘出影响其实施效果的系统原因,从而提出系统性的激励解决方案,提供制度激励性的内在逻辑和有效路径,最终落实于我国实施和推广EPR的对策建议。

本书将把EPR研究带入第三个阶段,即基于若干年实践积累和相应实证研究的更高层次上的理论提炼和升华,使EPR理论上的逻辑起点和实践中的新问题在彼此的对照与呼应中彰显本质,并作用于更完善的理论建构,最终更有效地服务于制度的实践和制度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