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百年商大,世纪浙商

百年商大,世纪浙商

时间:2022-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期 百年商大,世纪浙商行业领袖是公认的行业典范,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效益及企业文化和其他的经营表现,都应该是行业的楷模。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浙江工商大学,代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百年商大,世纪浙商”电视主题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祝贺!风云雨雨一世纪,硕果累累一学府,今天在学校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百年商大,世纪浙商”电视主题论坛。

第十三期 百年商大,世纪浙商

img19

行业领袖是公认的行业典范,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效益及企业文化和其他的经营表现,都应该是行业的楷模。

——杭州贝因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 宏  

不怕做事不好,就怕人做不好。

——浙江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宗佩民  

做人要留有余地,就好像骑车一样,我一定给自己留一口气。上坡的时候不会和年轻人争,不会落在最后,但也不要冲在最前面。

——开元旅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妙林  

真正的发财机会就在身边。

——杭州绿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 东  

【论坛】

第一场论坛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用在今天、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今年是浙江工商大学的百年校庆。商大,十万莘莘学子,意味着桃李满天下,意义深远。

今天对我来说也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从业十年来主持了无数的电视论坛,可是从来没有一个论坛像今天这样上下百年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感。相信今天对你们来说更加特别,要有多么深的缘分才有机会来参加一个学校的百年校庆。

所以在今天论坛开始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商大百年来的风雨历程。

从1911年起步,16次更名,12次迁址,历经百年沧桑。今天我们齐集一堂,不仅是要回望这百年来的沧海桑田,最重要的还是为未来的航行指明方向。纵然放眼全国也很少有百年来一直坚持商学教育的学校。所以商大所有的重点都落在“商”这个字上面,这个也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下面我们有请浙江省社科联主席、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给我们致辞。

蒋承勇: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浙江工商大学,代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对“百年商大,世纪浙商”电视主题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祝贺!对各位嘉宾以及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浙江工商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与辛亥革命同一年。

风云雨雨一世纪,硕果累累一学府,今天在学校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百年商大,世纪浙商”电视主题论坛。这是学校百年校庆的一项重要活动。借这个机会,我想围绕“浙、商、大”三个字谈一点感想。第一个字:浙。回顾过去的百年,浙江始终是我们学校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过去的百年学校曾经12次迁址,在较长时期内是国家商业部的部署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但它始终扎根在浙江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神秘的大地上。20世纪末,全国高校体制改革以后,学校成了浙江省重点高校,但是依然面向全国招生,服务全国。近年来,还以宽阔的视野,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融入地方,依托产业,以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理念,使学校的根在浙江的大地上扎得越来越深。浙江工商大学是要把根扎得更深,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立足浙江,服务全国,浙江工商大学,在未来的百年必定能走向世界。

第二个字:商。回顾过去百年,商科始终体现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一百年里,学校曾经16次更名,多所学校并入;但有一个字没有变,那就是“商”字。百年校庆前夕,全校重新启用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老校歌。它的开头两句是,“国家当自强,时机当在商”。可以说,商科是学校百年办学一以贯之的特色。

本次论坛,以“百年商大,世纪浙商”为主题,旨在回顾百年商大的沧桑历程。前章风云浙商的世纪创业,通过大学校长与浙商精英的对话探讨高等教育特别是商科教育与浙商成长的关系,探讨商科人才与各类人才成长的创新之路,从而进一步推进我校专业学科特色的培育。努力把浙江工商大学打造成新的浙商成长的摇篮,进而也推进浙商和浙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在这一点上一个“商”字把浙江工商大学和“浙商”共同的历史使命连接在一起,点出了学校办学与浙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也表现出了浙江工商大学未来百年在办学历程上的更高祈求。

第三个字:“大”。展望未来百年,我校应致力于大学本质层面上大的追求。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还要具有大学精神文化层面的大气。大楼是物,大师是人,大气是魂。浙商跟浙江工商大学在过去的百年在物的层面上已经是今非昔比,要再增添新大楼也并不是什么难事;至于人的层面,魂的层面也有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培养的人才,我们都可以说人才辈出。但是我们能够说大的,大师、大学者、大专家、大商家、大政治家,我们会说章乃器、骆耕漠,今天来的嘉宾里头有像张德潭、谢宏等。不错,在对过去的工商大学来说他们够大或者算大,但是数量太少了,未来百年类似大的人物,无论是出自教师还是出自毕业生应该更多并且要更大。如果未来的百年历史给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显出了浙江工商大学的大气,学校也必定拥有了更为强劲充盈的大学之魂。这种魂使我们这所学校走得出象牙之塔,也守得住象牙之塔,使我们的教师拥有了更广阔的自由,民族包容,创新的精神文化空间,既务实又从容;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在更高的境界上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种魂,在目前的工商大学还不够强劲和充盈,或者说还不够大。承认这一点,并不至于使我们如今的浙江工商大学蒙羞;恰恰相反,我们在总结过去百年大学成就,并引以为荣的同时,又敢于做自我的质疑与反思,知不足而奋起,显示出我们的自信与勇气。

只要我们能保持这种自信与勇气,并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百年后浙江工商大学必将拥有我们所期待的大气、大师、大魂、大商,以及更多的大。今天的浙商大,让我们怀着敬意和豪气挥手告别过去辉煌的百年;带着丰收与喜悦,带着质疑与反思,带着信心与勇气,去迎接并创造新的更辉煌的百年。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蒋书记!我想浙商大的精魂、性格、气魄,以及浙商大的使命、抱负和事业在蒋书记短短几分钟的陈述里已经给我们立体地呈现出来了。浙商大与大浙商中间有息息相关的关系。其实我们回顾百年商大的历史,无论它叫什么名字,无论它的校址在杭州、金华还是丽水。其中这个商脉的精魂是永远不变的。下面有请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张仁寿来为我们梳理百年来贯穿商大的经典,有请张校长,其实刚刚我才知道商大最早的校长是郑在常先生,并且它最早的校名叫做杭州中等商业学堂。请问张校长,当时是处于怎样一个历史背景之下诞生这所学校的。

张仁寿:郑在常校长最早在1904年创办了杭州女学堂,这个女学堂曾经在1912年更名为浙江省立中等女子学堂,应该说在女子教育方面还是一个开先河者。然后,他1906年创办了杭州小学堂,也是自己捐资的。在1911年,他就创办了这个杭州中等商业学堂,自己当校长,到1912年8月,当了一年半。据史料记载,他在办学方面花了1万多两银子,这个概念我觉得是很大一个数字,1万多两银子。郑在常先生于1916年去世,去世的前一天他就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可见在中国办学的一些绅士或者一些有钱人,这个也是中华民族一个优良传统,他属于有先见之明的,这么一个比较开明的绅士。在1912年的时候北洋政府曾经颁发给他一个奖章,鼓励他在办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主持人:他为什么在那样一个时代或者条件下会办一个商业学校,这有一些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张仁寿:大家知道,在浙江这个土地上,明清以来就是市场经济比较繁荣,当时我们讲商品经济;或者我们经济上讲的就是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鸦片战争,上海开放以后,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浙江商人是非常活跃的。当时在上海的主要商帮就是浙商,取代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的地位。所以洋务运动也是在那个时期进行的。所以到了1911年的时候,我个人理解,当时政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华民国”马上要诞生了。另一个就是说商人马上要转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商帮集体,所以这个时候最需要一个近现代的教育与它相匹配。

主持人:而且我知道当时涌现出来的实业救国的情绪非常高涨。

张仁寿:对,五四运动以前,从辛亥革命再往前追溯几十年,比如说张之洞这些人搞得洋务运动已经形成了一个潮流。我觉得他为什么办商科学校,可能也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

主持人:这个时候浙商的发展也是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点上,所以需要这样一所学校专门来培训大家。

张仁寿:是的,我想是这样。

主持人:其实当时这个商业学校办起来的话,我们也觉得它已经挺现代的了。

张仁寿:这个我没考证过,我估计开始的时候没有现在的工商大学那么现代,人数可能比较少。但是可以说是全国近代商科最早的学校之一,被称为浙江商科学校的先驱和发源地。

主持人:不过包括现在工商大学也是百年来全国非常少有的,百年来一直以商学教育的这样一所学校,所以就一脉相承的。

张仁寿:中国本身百年的学校不是很多,一百年以来一直坚持一种特色办学的道路,坚持一个主干的学科专业始终定位在商科上,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据我所知还真为数不多。

主持人:诚、毅、勤、朴,这是商大的校训。其实我们从字面上来看这四个字的解释是非常简单的:诚实,有毅力,勤劳,朴实。张校长,我感觉着它更像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为什么要以这四个字作为商大的校训呢?

张仁寿:郑在常先生在创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时候,他最初的校训是叫做勤、敬、洁、朴。我觉得作为女子学院的校训非常好。然后创办商科学校的时候就改成“诚、毅、勤、朴”。这四个字看上去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就是这四个字,我们为了给它一个比较标准的解读,也为了这次校庆,我们学校的领导,特别是蒋书记、我本人都参与这四个字的解读。我就把这句话读一下:诚,诚信,真诚,意在培养诚实守信、襟怀坦荡之品格;毅,坚毅,刚毅,意在磨砺开阔进取、坚定执著之意志;勤,勤奋,勤勉,意在养成刻苦学习、不懈怠速之习惯;朴,朴实,淳朴,意在追求朴实自然、从容淡定之境界。那从这个含义来看,我个人感到不光是为学,不光是做人,处事、行政、经商,方方面面,我觉得它具有更广的意义。

主持人:我稍微打断一下,张总(张德潭)你当时的商业厅现在已经是商业集团,这个厅和集团的变化其实是代表了什么样的变化?

张德潭:这其实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方面,厅的时候是属于省政府的一个部门,商业集团除了国家投资以外,其他和企业是一样的,我们也是市场化,虽然是国家主持但是我们从事的行业也是市场化的竞争,所以现在我们集团主要还是进行商贸流通、酒店、旅游,还有房地产,去年我们实现利润20个亿,资产是300多亿,所以我们从厅转向集团也是市场发展的影响,以前我们把进行私有企业的浙江商人叫做“浙商”,现在我们把国有企业进行商业活动有浙商精神的也叫做浙商。

主持人:最近也有国有企业的老总在浙商的颁奖舞台上,叶忠海就是。其实刚才张总也说了,我真正想了解的是陈总(陈妙林)刚开始要求服务员对客人微笑是怎么要求的?

陈妙林:其实那是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当时的观念是不同的,当我们对服务员培训时就要热情,用礼貌用语,其实礼貌用语都是双向的。

主持人:陈总,我们形象一点你演客人我演服务员。先生,您好!

陈妙林:您好!

主持人:你几个人啊?

陈妙林:一个人。现在这是很正常了,但当时不同,你这么说客人是不会理你的,这时候服务员应该继续问你几个人,客人会说你自己不会看啊,这时候服务员就憋屈了,然后服务员就应该问你是来用餐的吗?他会说我不用餐我来这干吗!这时候就没办法服务下去了,所以说服务是双向的。办企业也是双向的,但是这个时候你还是要服务员坚持下去。还有当时领导也一样,就是请客的时候盘子是不撤下去的,吃完了还是不能撤下去,盘子摆得越高说明主人越热情,这样的情况现在是没有了,但是20年前是不同的。不仅是一般人会有,我们领导也会有,这是一个观念问题。

主持人:当时我记得有的是请外国人来管理,当他看到有些人工作不认真就要把他给辞退,没过几天他家的父母就来公司说了我家孩子又没有杀人放火你凭什么辞退他?在计划经济年代你有没有碰到过相似的事情?

陈妙林:当时招待所没有并到萧山宾馆的时候,我去所长办公室就有一个厨师坐在所长的桌子上面叫我评理,你说我一没迟到二没早退就是活干少了一点他就要扣我5元钱工资。我就说就你今天说的这句话我就觉得你5元钱要扣,你要我给你评评理你就要先下来,你坐着我站在这里怎么给你评理。他下来后我说就今天你的行为如果我是你所长我就要把你辞退了,所以你还是乖乖地回去工作,招待所以后可能会并到我的萧山宾馆来的,到时候我会对你的印象很差。当时就是观念不同,计划经济每个人都是铁饭碗,你不能把他辞退了,所以一有事情他就会来找你麻烦,这样子就非常难做,所以这说明人的观念十分重要。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在是员工要炒公司的鱿鱼,我们不像贝因美那样,我们酒店人员流动性比较强的,有50%,你要走当然就让你走,但是要留你就要按照公司规定来。

主持人:那谢总(谢宏)有没有遇到过像陈总的问题?

谢宏:其实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许多观念还是没有变的。我是1991年注册的,1993年产品出来的,我现在想如果我当时用了停薪留职就倒退了,那么企业就可能生存不下来了。

主持人:像体制上的问题,你基本上没有遇到过吧?

谢宏:当时我的创业绝对属于非主流。

主持人:你本来就是非主流的学生啊。

谢宏:其实我就是先拿订单和乡镇去合作,想借鸡生蛋这样才走过来的。

陈妙林:其实有一些比较关键的点,1993年的时候以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为主。

谢宏:我刚好就是在1992年的时候搞个合资。

主持人:真的,这三个企业家就有三个不同时代的特征在里面。

张仁寿:我一直在做他们三个的研究,比如刚才说的商业厅其实是政府搞的,而商业集团就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而陈总就是大集体中的体制。

陈妙林:它原先是政府下的一个企业。

张仁寿:那是转制过来的,能说全民所有制吗?

陈妙林:能的。

张仁寿:那就是转制过来的民营企业。谢总1991年下海到现在已经做到市值200多亿了,其实他们三个还是有共同点的,就是都是转制过来的,但是浙商的主体不是你们三类人,他们今天没有到现场,是草根浙商。有些人文凭比你们还低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但是把企业做得很好。所以什么叫做浙商?其实是包括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家、浙江商人,但是在他们之间行为产出于背后的影响,决策通常是有不同差别的,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嘉宾来开讲座。还有我在这里提前说下,像他们这样虽然受正规教育不高但是都有不同的成就,就说明通向成功的道路是不同的,主要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在这个大社会中不断学习,修炼自己,还有谢总捐款1000万,这个不仅仅是看你这个企业捐的多少,而是你对母校的这份感情,如果没有感情就算你赚再多的钱,也不会捐给学校,而是捐给其他慈善机构。当然他自己也是有所成就,如果他还是需要我们学校帮助的那他也就不可能这样做了,所以借这个机会作为工商大学的校长对校友表示感谢。

谢宏:我也想说一点,当时在学校的时候我是学食品专业的,但是我看了许多管理类的书。所以如果没有看那些书,那么我想我的贝因美也是做不起来的。

主持人:校长刚才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三位企业家身上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的变化。那么商大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是否在课程上也是有所变化呢?

张仁寿:我觉得任何大学都是应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其实学校是一个社会细胞,不管是学科的配置、学分的调整。

主持人:这是张总会计课程的成绩单,我们来对比看下。张总你应该对这个很熟吧?因为我看到最低分是92分。

张德潭:这是我们的成绩单,但是不是我的我不太确认。其实我们有两年的学制,但是在学校里只有三个学期,第四个学期就到单位去实习了。

主持人:但是校长,我看这个成绩单还是蛮简单的啊?

张仁寿:因为这是中专的,两年制,所以它的课程相对比较简单。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20世纪90年代的,这个明显增多了,有四五十门课了。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突然就增加了这么多的课程?

张仁寿:这是中专和本科的不同,那个只有2年,本科有4年,这本身就没有可比性。

主持人:好。我们再看看2000年的课程,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个课程已经非常多了,这也是会计。那么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的和现在的本科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个出发点和时代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张仁寿:我不是学会计的。但是在座的学会计的知道,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它的核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都要学习一些西方国家核算方式,所以整个就发生了变化。

主持人:要和国际接轨就要发生变化。刚才是以一个专业的不同时代做一个比较,那么现在以专业来看我们浙商大有多少个?

张仁寿:现在我们批准的有55个专业。

主持人:在你刚当校长的时候有多少个?

张仁寿:2001年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有30多个专业,那时候我们开发最大的是硕士点,我来的时候才4个硕士点,现在我们学校有57个硕士点;我来的时候没有博士点,现在有2个一级博士点,还有15个二级博士点,这说明学校在发展,但是不管怎么发展商科还是商大最大的优势,这个依然是主题。

主持人:而且我知道谢总学的食品专业,是浙商大比较牛的学科。

张仁寿:确实在食品科学与安全方面是比较好的。

谢宏:但是只有食品专业是做不了企业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如果没有我在图书馆阅读管理书的经验,是管理不了这个企业的。

张仁寿:对。我觉得他刚才讲得十分有道理,在座的不一定是学商科的,像是食品专业地看了大量的管理学、经济学书,这对他拓展思维掌握管理方法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还有就是谢总做的这个贝因美,和你所学专业的有非常大的关系吗?

谢宏:这个有非常大的关系。以及后来婴童经济、婴童产业,如果没有浙商大的教育经历那是不可能的。后来我上了浙大的哲学系也是拓展思维,也就是结合现状。

主持人:其实我很想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我采访过很多浙商,像谢总这样专业背景出身的,就是学了这个专业领域到这个专业去创业的真的是极少数。而且现场我们举的很好的例子,陈总他只读到了初二,而且你刚才说读到初二在当时也是高学历了,包括我们采访的潘阿祥他甚至一个字都不认识,像他那样也能做到著名的浙商,草根出身的企业家能做到这个份上,让我觉得真的和上学有关系吗?

张仁寿:这个问题呢,以前我小孩子读初中的时候不好好读书,看到他叔叔赚钱赚得还可以,他经常讲:“爸爸,你看他读书读得比你少,钱赚得比你多。”当然我不是说你像我小孩子。我要讲的是事实上任何企业家“时势造英雄”,很大的问题是时代背景不一样。像20世纪80年代的一万元钱不得了,拿着一万元钱闯天下,非常有层次感,像牛魔王赚了钱。现在给你十万元钱,你不晓得去干什么,给你一百万也没办法做什么。那么由于这几年我一直参加风云浙商的评选,基本上评下来学历是越来越高,有些还是拿了博士学位的,风云浙商最近当选的几乎都是五十岁左右或是五十岁以上的;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我们把鲁冠球、南存辉、邱继宝这样的人放到今天,年龄再减去三十岁变成二十岁去创业,初中学历,我估计不大可能成为大企业家,这两者最大的差别就是时代不同。

陈妙林:我觉得张校长说得非常正确。总的说来,读书肯定是有用的,现在我只有初中毕业,假如我能跟你们一样是真正的大学本科毕业的话,可能开元就不是现在的开元了,可能比现在要大得多,因为有很多机会带给我,因为改革开放,市场属于双轨制,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带给我们好多机会。刚才张校长说得非常对,就是二三十年前,万元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现在的万元户就是低保户,如果二十年以前我有一个酒店,到现在为止,我可以做成四十个酒店。如果我到现在还是一个酒店,再过二三十年,也许你就还是一个酒店。所以,人的成功,我认为第一个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机会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创业给我们的机会。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你能不能有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去克服一些困难,我们有很多朋友,他的先决条件可能比我们要好得多,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成功,他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因素限制了他。那么当然第三个的话呢,还是要学习。你不要看鲁冠球,可能他小学毕业,但是你不要看他小学毕业,鲁冠球他和我一样也是萧山人,据我所知,他现在还是非常勤奋地学,当然他的学习不是仅仅去看书,听老师讲课。他的学习还有一个智囊团。他的智囊团就十个人以上,每天给他研究政策,包括我们也一样,我们企业也有个战略研究部,战略研究部就有四五个人,不断研究新的政策,然后提供给我们,这也是学习。当然最后一个,就是经历,人生的经历不要小看,经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生提出创业,我不反对,但是你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经验、经历,去创业还是要慎重的。

谢宏:这个我也有一点体会,其实大家不要把学历和学识等同,这是很重要的。第二就是说,创业是需要另外的一些素质,它特别需要很好的商业天赋,这种商业天赋如果能和你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这对你很重要。

主持人:刚才张校长在上台之前跟我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现在让他去创业他当不了企业家,是不是?

张仁寿:不是。我不是说现在去创业,我是说如果当时我不读研究生,本科毕业去创业的话,成不了好的商人。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已经触及认知,是理论问题。

主持人:所以刚才谢宏讲,这个创业是要有很大的天赋。

张仁寿:这个问题可能在这里讲不太合适的,这么多同学,这个根据我个人的观察,企业家多半是一种潜质,在人群当中,只有那么小部分人,他们能做企业家。他的冒险精神,他的竞争意识,他对细节、对市场的那种把握能力,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非常厉害。那我们可能,喜欢看书啊,喜欢和朋友去聊天啊,去讨论一些有意思的书啊,这种东西,怎么赚钱,是吧!这个兴趣点完全不一样。还有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包括谢董讲的,学历不等于学识,更不等于能力。他们尽管学历不高,但是他们实际的学习能力,像南存辉之类也是学历非常低,他现在是北大清华的客座教授。

一直在那里和人交流,一直在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这点上来讲,我觉得可能你掌握的东西比我多,因为他经历的事情多,可能在经济法方面掌握的比我多,因为我自己需要在经济法方面做很多理解。第二个,对企业管理方面的理解,他可能看很多管理的书,那我可能不看,我只做我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研究。他可能碰到很多合同上的问题,掌握这方面技巧,或者顾客心理学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我觉得从这方面讲呢,绝对不要把文凭、学识和能力等同起来,但话说回来,假设其他条件都不要的情况下,有一个好的文凭,甚至在国外拿过博士学位,比如说外语很好,然后掌握了国际的某些规则,然后打交道能力非常强,那他肯定会成为更好的企业家。从这方面讲,企业家和企业者,后天好的学习经历和你的知识结构对于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所以在我们听了在场的三位企业家跟我们分享的他们做企业的经历,以及张校长给我们解读了整个浙商大一路过来的历程,包括学科的设置、专业的设置等一些情况之后,让我们知道这个商科教育和整个浙商的发展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浙商大还是浙商,他们身上那种顺应时代潮流、革故鼎新的精神存在,才能够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刚才我说创业这一块,其实我不是鼓励大家去创业,但是鼓励大家理智地去创业。不要一窝蜂地大家都创业,要看你身上有没有这种潜质。关于创业创新这个话题,我们马上进入第二场论坛,谢谢台上的三位嘉宾跟我来分享你们的经历。谢谢!

第二场论坛

主持人:虽然他们现在还只是在象牙塔里面小试牛刀,可是保不准他们哪天就成为叱咤商坛的风云浙商。所以在我们下一场论坛的主题叫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与浙商转型的升级这个话题当中呢,当然少不了他们的参与。

认识一下我们现场就座的嘉宾。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罗校长,华睿投资董事长、你们的校友宗佩民宗总,绿盛集团董事长、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林东林总,当然也欢迎在我们的对面就座的十一位大学生来参与这个话题讨论。说到这个创业创新呢,林总,您毋庸置疑,肯定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是不是?毕竟您是大创联盟的主席嘛。

林东:第一,我觉得有创业潜能的而且非常优秀的,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企业家,要进入创业这样一个队伍。第二,至少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哪怕你不去创业,但是你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创业,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的话,我觉得人生是有缺陷的。因为你一定会进入一个别人在创业的群体当中,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另外一个观点,我在国外了解到,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觉得要用自己的一生去缔造出一个服务、产品或者品牌来回馈全人类。我相信我们所有在座的同学也从像google等产品上获得便捷。所以,我支持有这方面天赋和才能的同学了解创业,进入创业这样一个群体。

主持人:宗总的华睿投资是浙江省十大创投公司之一,排名前十位的。作为投资者,您会投资大学生创办的一些企业吗?

宗佩民:我可能不太会投。为什么?我觉得大学生创业是在误解误导,大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创业的理想与精神,而不是说大学一毕业就去创业。创业需要很多条件,需要很多的经验、磨砺。所以你要有创业的理想与精神,进入社会以后,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学习,然后创业,这样我才会投资。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鼓励他们先要好好学习,学了以后到社会上磨砺几年,然后再来创业。

宗佩民:这个刚才前面讲的几位,我们的著名浙商,他们都是很爱学习的人,都是非常努力学习的。比如说在大学期间你书都没有读好,读了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你万里路一里都没有行过,你怎么创业,怎么成功?所以我作为一个投资者,我怎样才知道你们成不成功呢?

主持人:宗总,比尔·盖茨就是肄业创业的呀?

宗佩民:我也是在大学出来之后经过十多年的锻炼之后再进行创业的。我觉得谢董,我曾经也投资他,曾是他的股东,我投他的时候他已经创业十多年了。也就是说1991年谢董刚创业的时候我不一定会投他,因为市场还没有检验他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所以我觉得不要误导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这个我认为是不对的。

林东:我是反对的,因为我觉得我们不仅仅在大学,特别是教育的阶段,哪怕是初中小学开始,一定要有这种创业理念。我一直认为,现在我们把大学生看成是孩子,但是我们都知道,亚历山大死的时候才33岁,他已经把整个亚非欧都打下来了。如果说你提前进入这一块呢,给我们带来两个好处:一个是因为我们在读书时,万一我们失败了,当今的中国社会会宽容我们,但是一旦离开这个校园毕业以后,你再有什么样的失误,你要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像家庭的压力。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已经了解了创业的精髓,那么在你工作的过程当中有些项目可以转换着去利用,也是很好的。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台上我们的大学生朋友,在11位当中已经在创业的,或者说有创业想法的有多少人,请举手。有5位,基本上还没到一半。刚才我们两位老总讲的,你们比较支持谁的想法?

学生:我比较支持林总的想法,我想大学四年不用担心吃饭,不用担心睡觉,而且社会、学校对我们是很宽容的。其实在这四年里面,我们去探索去探究我们适不适合创业这条路,如果我们知道这条路我们可以走下去的话,那么我们其实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如果我们走了四年,我们走不下去了,发现自己不适合这条路了,在毕业之后再调头,比如说去就业也好,考公务员也好。也就是说,大学四年是选择你以后生活方式的一个最佳时间。

主持人:你现在在创业吗?

学生:是的。

主持人:你创业已经做到什么份儿上了?

学生:跌倒两年还没爬起来。因为经过两年的洗礼,我觉得我还是比较适合走创业这条路的。什么时候能走成功,我至少把这条路走下去,我才会知道。

主持人:你觉得你身上有哪些特质适合创业?

学生:几个因素吧,第一个是个人修养,第二个是社会责任,第三个是独立思考能力,第四个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个阅读能力。

主持人:既然具备了那么多的能力,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创业一直都没有成功,为什么还处在跌倒当中?

学生:因为现在创业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吧,往往是像创造吉尼斯纪录那样,感觉自己有一项市面上没有的技术或者是东西,就觉得自己能去创业成功了。其实在我的理解里面,社会和市场就像一个朴实的农妇,她要的就是她必需的,如果你创造出来的东西不是市场所必需的话,你这个产品就不可能被市场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的话就说明你创业失败了。但是你必须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爬滚打,渗透到各个环节里面,你才会知道这个市场里面到底什么是最需要的,而且你还会知道什么是最赚钱的。我个人的感觉是你必须去经历了、感受了,有了体验之后的感悟才是最真实的感悟。

主持人:同学们当中有没有同意宗总观点的?反对大学生创业的。

学生:你好。我是工商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刚才没有举手是因为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尝试过创业,后来中途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但是现在我更倾向于宗总的观点。就是说大学生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人脉以后,还有一些资金,才更加有可能成功。所以说我现在更加倾向于先进入职场,学习这个领域的经验,等到有一定积累以后再寻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去突破。我想创业其实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关,比如说刚才这位同学,觉得自己有几大特质,比较适合在大学期间创业,那么更加容易成功;但是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走稳重的路线,我想其实宗总的这种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学生在有一定积累之后,经过社会的洗礼,就会有更高的成功率来进行创业。

主持人:我们两位校长在这,我们来听听两位校长的意见。罗校长,您是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是反对大学生创业?

罗卫东:从我本身从事教育行业的观点,我当然不是特别支持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我讲一个现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吧,研究发现人类在接受知识方面,他是每个年龄层有不同的开关在打开的;也就是说,你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阶段,你就应该学什么东西。人类的教育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经验,就是你在怎么样的阶段,你就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我只能转述别人的观点,我自己没有观点,转述给大家做参考。第二个是,在这个事情上,确实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为创业这个词,我们不能陷入到这个概念的陷阱当中去,创业到底是什么,大家要很清楚。比如说,我在学校里面组织一个学生社团,算不算创业,要我看它就是创业,如果你组织社团和你的学习和你整个的要素整合了,那么按照一定意思上讲,你已经在创业了。不是说从事商业活动的大学生才叫创业。你做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去调动一些要素去完成一些任务,这也是创业。我的观点就这样,简单来讲,第一,在大学里面,你们应该把自己真正的基础打好,反过来做的话就很麻烦,这个刚才陈妙林总裁已经讲过自己的体会,他觉得不是自己不想读书,因为时代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那么现在反过去补课是非常累的。有些是事倍功半的,到一定程度上,你看他学数学英语就不行了,这是一个规律,完全过了这一阵子,他已经吸收不了了。美国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法登,他们最近做了一项很重要的研究,就是人类道德学习的阀门在9岁就关闭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品德上的进步,基本上在传授道德方面的知识必须在9岁之前,9岁以后就很麻烦了,国家必须大量投资下去才能有一点点成效,这个边际投入和边际产出是很不划算的。所以他呼吁要求美国等国家必须注重9岁前儿童的道德教育。这只是一个例子。总的来说,我们每个阶段应该做适合这个阶段做的事情,人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走来的。我没有任何否定或肯定创业的意思。

主持人:但是心里是更倾向于说,你在学校读书,那么就要抓住这个学习的时机,创业可能是更适合于走到社会上的时候我们再去做这个事情。如果我没有认错,在座有一位同学叫林峰坤,来参加过资本相亲会的同学对不对?也许在11位同学中是创业最成功的一位,是吗?

学生:我比他们都大比他们都老,今天也比较有幸坐在这里。

主持人:创业你自己经历过,创业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包括时间精力,真的对你的学业没有影响吗?

学生:实际上我也赞同罗校长的观点。我在外面也这样讲,在学校期间,我不赞同大家把时间花在创业上,但是你出了学校以后,就像我现在走在创业路上,其实我把创业当成一种磨炼,磨炼两三年之后,即使我失败了,那么这两三年的经验也是很宝贵的。我再去就业或再创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历练。在学校期间,其实我本人也是用四年多的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然后学习。所以我更倾向于毕业以后,再看具体你拿到的项目各方面情况,你面对一个市场的情况,然后考虑你是否去走创业这条路。

主持人:我想来听听你旁边那位女生的看法。

学生:我是觉得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更多的意味着一种精神,因为就像刚才林学长说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你的经验也好资本也好,或者说你的项目也好,它的范围都是比较局限的。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宣传创业主要是为了引导大家有那么一种想法,让它的那种热情有灌输点。据我了解,我们学校创业比较成功的同学,他的成绩一般也不会差。我是这么看的,因为一个有自己的想法、想去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人生路的同学,在求知方面,他的欲望肯定也是不会弱的。就像我们刚才贝因美的谢学长,他在大学期间就会不断地去图书馆,针对自己喜欢的方面去汲取更多知识。那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如果有创业这样一种精神在激励自己的话,他也会在那方面去汲取很多的知识,然后在汲取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因为是带着某种兴趣去看的,所以可能学到的会更多。但同时,专业知识那一块应该是较强的资本。

主持人:你没有想过吗,这个谢学长如果大学都去创业了,他哪有时间去图书馆啊?

学生:所以我说在大学阶段可能创业是一种精神,但是真正要走上创业这条路还是在积累了大学四年以后,然后再结合社会中可能碰到的一些经验,还有像我们的林峰坤学长经过历练,积累一些东西以后才有那样子的一种实践吧。

主持人:宗总刚才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是吧。

林东:刚才这位同学讲出了我的心声。前两天我去演讲,就是如何做一个工商大学的学生,我讲了两句话,一句就是一定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必须要有一个理想,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创业理想,那谁去创业,但是我们必须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所谓的创业不是去开一个茶叶店,卖茶叶蛋就是创业。我们的创业是要站在国家产业发展的高度上,要站在一个历史使命上。当然你在学校不读书毕业以后,混不下去了,去开个门店也是创业。我们不排斥,但是我们讲创业还是要有一定高度,所以在学校的时候要好好地读书,好好地看书,好好地积极锻炼。

主持人:张校长,您是赞同林总的说法还是宗总的说法?

张仁寿:罗校长是浙大的,本来是外来和尚不念经,其实他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没想到他说既不赞成创业,也不发表结论。罗老师讲话比较谨慎。我们经济学院讲究一个机会成本,第二个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使命是不同的,我如果做和事佬我这么看,中国人都是喜欢跟风的,一刀切。讲创业大家都创业,在我的观念里,能创业的百里挑一,就是刚才讲的不是说今天几个人搞个网站网上销售,守株待兔等在那里。我可以组织、运营一个社团,我完全有这个能力。我去做一次非常好的社会调研活动,接触社会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刚才这位同学讲的在我看来与企业家精神没有必然联系,并且完全相反,你这五点完全可以放在书上,把基本功打好,有这么好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不趁这个年龄阶段多看些书,不知道你有没有算过你的机会成本多大,跑来跑去肯定花费时间,现在别说本科生就连研究生有多少正儿八经地看过名著,我们那时候想看书没书看,现在书多得不得了没人看,肚子里没货根基打不好,最后还是徒有其名。

主持人:张校长,那浙商大为什么要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呢?

张仁寿:它是个理念,它其实在构思这个东西,在我看来它就是个模拟。我们现在讲的创业离开校门马上就进入。一百个人里真的具有这个才能,内心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冲动,我不去创业,不去尝试一下我睡不着觉,没法吃饭、读书,那你去创业。但是你不要跟着别人去,我去卖茶叶蛋,你去卖鸭蛋。

主持人:我注意到我们嘉宾脸色已经非常不好看了。

林东:刚才说创业不要卖茶叶蛋,我创业是卖牛肉干的。今天在学校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碰撞的平台,特别是在百年校庆之际,给大家讲个例子吧,如果说像刚才陈总说那个年代没有大学生,比方说未来的那些敢闯的但没有文化的创业,未来我们进入这个主体去就业的话,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和不和谐,这是第一个。第二,如果说我们国家就业的群体足够大,我们都能全部包分配,都能全部包进去。这次我在美国洛杉矶,我帮助两个朋友,这两个朋友一个原来是浙大出去的,一个是西北工业大学出去的,非常优秀,是南加州大学的实习科学家,另一个也是科学家,他们也是浙商大的,因为是浙江的一定想要创业,那么这次我帮助了他,给他三百万美元。我是想要讲,每一位同学如果你未来不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你不想成为一个教授,你不想搞学术,如果等到你大四了,你再去创业,我是要否定的,你一定要大一的时候就有这种思想,那这样的话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本是很低的。你经过了这一轮创业之后特别我们张校长给他们开一个这样的口子,未来哪怕创业不成功,走向就业或者考入了公务员,坐在工商局的窗口,他对这个社会对创业服务的态度一定会优于没有经验的人。这个就是我想表达的观点。

主持人:其实我挺纳闷的,两位校长,那个年代读大学的时候就从来没想过我要自己创业,但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都要创业,难道社会上没有工作在等待大家么?两位校长你们觉得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创业激情会如此高涨呢?

罗卫东:这个问题我还真回答不了。我确实不太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压力。一方面觉得创业成功的很多财富英雄形成一个社会的标杆。那么我们国家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掉的一个问题就是英雄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在中国社会英雄一般以财富来衡量是最多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来讲因为他每天的认知,从报纸上媒体上得到的认知方面的信息更多一些。按照我们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讲,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同情别人的快乐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我们觉得这些财富英雄他们的故事很精彩,他们的经历非常吸引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非常好,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创业才能达到那个状态,所以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暗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追逐他,但其实我觉得大学教育的真谛不是说造就一种类型的成功,而是要为你各种类型的成功打下基础。至少浙江大学不是说我要培养财富英雄,因为未来你要从事什么职业你是不清楚的,你没有办法掌握社会的变迁,将来历史把你抛在什么样的职业上你都是不清楚的,很少有人能完全主宰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但是我们能通过一种通识的、博雅的学习锻炼一种品质,甚至有可能这辈子是很不成功的,是失败的,但是你能够享受它,虽然失败但不至于你的人生会一塌糊涂,你还能建构你的人生。所以实际上当我们都在讨论创业时,不妨想想当你永远创业不成功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大学四年应该怎么过?这个问题应该是个底线。所以在浙大里面会开设很多课,比如说人文类的课程、审美类的课程,就是能让你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非常平凡的个人成长当中,去享受并且成为心灵上的强者,一生过得很愉快。其实创业会造成一种不太对称的平衡。我不太适合谈这个课题,因为我个人的教育理念是可能造就多方面的人生这才是大学,而且把自己的才能演绎到极限,这是我们大学要做的。并不是每个人要赚很多钱,有些人选择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职业但是做得非常好,我觉得那是大学应该追求的一个目的。

主持人:罗校长说他不适合谈这个话题,张校长您适合吗?

张仁寿:我更不适合。其实我是可以谈,但今天是一个论坛,不是我在讲课,也不是在教育改革会议上,面对这么多自己的学生,有时候生怕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我不会一味地反对大学生创业,但是很反对一股风地想去创业,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您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想去创业吗?

张仁寿:刚才罗老师讲了,创业成功不成功在座的你们怎么来评价,是这个月赚了1000元钱还是这个月赚了5000元钱,赚了5000元钱就算是成功了,怎么来衡量这个标志,那你又支付了多少的时间成本及其他的一些事情,荒废了多少学业。你还可以说我学有余力,书读得很好,我个人感觉到,我对我的研究生同学讲了同样的话,他们也去当老师,为了50元钱从下沙赶到萧山上了两三节课坐着汽车再回来,折腾了一天时间赚了100元钱,我说你们怎么不想想任何事情都有个机会成本,我觉得这点钱咬咬牙就不应该去赚,像张老师这样让我去上三节课我都不去,当然我也可能会去。也就半天时间我可能就赚了5000元钱,像那个“挑战杯”创业计划书是模拟的机制,实现了理想主义但没有付诸实践,刚才罗老师讲了社团组织,工商大学上百个社团,有些正常,有些不那么正常,在我的研究生当中有个经济学会的社团,在我提倡下2002年就建立起来了,但是搞了一两次活动后来就没有活动下去,其实加入社团可以培养你合作的精神、你做领袖的能力。如果一个社团你做得非常好,我估计你出来以后创业的机会还多的是。我今天想说的是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机会成本的概念,我觉得这是我们衡量要不要创业的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是你的内心是否真的具有企业家那种创业的激情冲动,我不去试试的话就像比尔·盖茨大学肄业了做出一番事业毕业了就来不及了,他是真正的企业家。在大学里面有真正创业天赋的并且能让别人去投资的估计就百分之一,真的不多。

主持人:其实我在想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毕了业,不是像我们当年说要去找工作而是要创业,大家觉得刚才两位校长跟大家说的时候有点坐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他们没有经历过找工作这个阶段,直接包分配,如果现在你们也直接包分配,你们还会去创业吗?你们知道现在情况是什么?大学生一毕业等于失业,而且在我身边好多大学生一毕业起薪可能还不如高级技工来得高,有道理吗?

罗卫东:我们都是1977级、1978级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确实没有这样的就业压力,没有内心的焦虑。我觉得这种焦虑还是相对传染得多一些,而且现在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你们对工作岗位有一些没有办法放弃的标准,就是有岗位不愿意做。你们为什么会不愿意去做一些工作呢,是因为你对人生有另一种思考,像薪水高低啊、工作舒适度等,把这些作为一辈子的考虑。那如果你换一种思维方式,人的生命就那么几十年,如果这几十年里面你只重复做一件事,而且你对生命体验的高度和深度没有的话,这样的生活其实也不值得过的。它是一个自我认识的问题,就是如果你把整个一生思考清楚了,这个思考清楚就是在大学里去经历一些什么,因为人类累积了那么多伟大的故事,你只要进入人家的世界,你可以同情他、理解他。同情理解以后,你就被带进去了,这种被带进去的环境会让你设想各种各样的生活,然后你可以调整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刚才讲到的你会淡定地对待任何一种境遇,这种境遇一方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支持你不断地往上奋斗,另一方面你对很艰难的生活也是能够接受的。那么这种情况我们大学生也许需要一个结构的改善。因为浙大也是这个样子,另外浙大可能专业更多,浙商大专业貌似很多,但是跟浙大比可能就少得可怜,因为你们主要是商业这一块,你可能就是在一个这样小的环境里,互相攀比财富,因为你周围上下左右都是这样一种文化,但是如果你到更大的文化选择环境里面去,你会觉得人生其实有很多的维度、很多的标准。这种维度和标准在中国可能还没达到,比如说在哈佛,或者美国的一些名校当中,因为我前天就在芝加哥大学,和他们谈合作的事情,他们学生选择的多样性是我们完全没有办法设想的,这点就是我们大学教育要慢慢赶上去的,目前我们的视野实在是太狭窄了,能够进入我们视野的这种岗位势必因为这样的标准非常的固定最后变成非常少。虽然我有坐着说话不腰疼的可能性,但是我同意我们浙大一个非常著名的演讲家郑强教授的一个观点,现在真的不是缺工作,是缺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主持人:现在我觉得张校长应该在工商大学开设一门课教我们如何淡定。

张仁寿:现在我把两个问题一并回答。刚才说我们两个坐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你们要自己就业不是国家分配,这是时代差异。但我相信如果今天我跟你们一样也坐在下面,只要好好读书找工作不难,一点都不难,问题就在于有些问题越讲越深,现在教工进工商大学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面试,我个人觉得面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人观看他的照片、他的仪表、他的成绩单还真不能评判这个人怎么样,但如果通过一定接触,通过面试以后他的气度、胸怀、气质,还有心境是否淡定都在他的眼神里面,多半是可以看出来的,其实很多人失败就失败在这个方面。工商大学本身以商科为主与浙大这种综合性大学相比容量确实非常有限,我刚才从浙商大讲到浙商一脉相承下来,讲的是历史,浙商大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所以罗校长讲的这话,从理性上我都同意。他是15岁上大学1978级,我是1977级,我当时摸着他的头,一米五几,现在没想到长得一表人才,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丢失了很多东西,一方面整个社会中国人穷了几辈子几千年,一下子转向市场经济,把财富看得太重要了,大家都顶礼膜拜羡慕人家开着奔驰,但是我说开奔驰的不一定每个人都幸福,然后我们浙商大本身学科应用性很强,所以这么一种氛围导向对学生肯定有影响。但我不该说浙商大到底有多少学子,创业率一定比传媒高比浙大高,我没做这个调查,但说心里话,作为大学领导我希望我们的学子能够在四年中很好地安排时间,非常有效率地利用时间,特别像今天下午这样的论坛,我们工商大学一年花在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上的钱是没法计量的,几百万是肯定有的,在我手上批出去的都好几款单子。我们每次碰到报告会的时候都要组织学生参加,但是如果我到浙大去讲课,就是一个海报,听众500个人,这个是我自己作为一个过来人自己的感受,当我们的学生把听讲座看成是精神上的享受,本身不是功利主义,考虑把自己的成绩提高一点,明天是不是能赚更多的钱这样的想法,那工商大学成功了,学子应该去追求形而上的东西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满起来,不管外面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你的内心是开阔的、是淡定的,钱是少的,但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主持人:我觉得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但问题是没有钱,就现在而言大学生有工作不去做,而那个薪水能符合他们的要求吗?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去找工作你们觉得多少薪水是合适的,有ABCD四个选项,台上的嘉宾和学生一起讨论下,派个代表告诉我们你们心里的价位。您觉得多少薪水是合适的?绿盛集团您给大学生多少薪水?

林东:新进来的大学生是2000元/月,当然有些专科生甚至高中毕业的进来也是2000元/月,我们绿盛这块的话从2000元到6000元一个月这样的差距。这也是一个过程,也都是以大学生为主。

主持人:宗总您觉得多少薪水合适?

宗佩民:现在我们一般2000元起步,像我们这里有中专生也有本科生,更多的是研究生博士生,干得好的本科生20万元一年,上不封顶,下面有个底,底也是不固定的。

主持人:罗校长,您觉得多少薪水合适?

罗卫东:这个如果我说自己的经历的话,没有办法比较的。我们那个时候浙大50元一个月,其中大约有一半寄给家里,自己剩下20来元钱一个月。

主持人:当时的物价水平怎么样?

罗卫东:我现在讲这个也是自曝家丑。我大学毕业一年以后才买了一双皮鞋,当了两年老师还是穿打补丁的裤子,我19岁就在大学教书了。这是每个人的选择问题,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就我来讲,我算很穷了,我对财富也没有什么很多的感觉,这没什么好比的,但是你们现在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社会要求你们尽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是必须要有的,有这个底线你们去找工作,这点应该保证的。我觉得像我们当年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那是另外一种情况,那很特殊。所以我没计算过,如果工资的底线发表评论,我觉得应该维持基本的生存,但是体面是没办法做到的。体面是要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张仁寿:今天我的想法跟林东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两个交往也很深,所以价值观上也比较接近,我比他大7岁。我老家也是农村的,所以一直就很穷,我记得我的第一台电视机,黑白电视机是1987年买的,是隔壁邻居组装好以后,给我结婚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人生是一笔总账,你不能说我二十三四岁一定要达到哪个境界,是金子都会发光的,如果你达到了这个内涵了、这个容量了,有这个积累的财富了,总有一天,会有回报,不管是来自社会的荣誉还是来自社会的财富,那当然有些人可能运气不好一点,但更主要的是大家爱说的情商不够,与人合作、交往这个能力不够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所以我现在讲的就是工商大学校长讲的,各位同学,人生是一笔总账,所以一定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关键是要做好当下,把主业做好,学习是学生的使命,学生的主要所在,你不能说学了文凭拿到了就是完成了任务。很可惜啊,虽然我们现在想要学习,可是没有多少时间能够给我们,让我们整本书都看完,没有时间。

罗卫东:我再补充一点,实际上今天上面所有的人都是理性的,学经济的都知道啊,所以我们的收入和经济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这个快乐之间算一个总账,就是我们从这个静态上讲,所以我为什么当年能够安贫乐道,就是凭着这么低的收入水平还愿意做呢?因为我们当年,毕业也没有存在着分配问题,我们那一届有五六个部门来招人的,班里的前面几位就直接走人了,我愿意在学校,因为我自己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工作,再苦,我也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对各位的建议就是你必须要按照自己的这个兴趣去积累自己的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真正的创业。如果说真的要创业,那就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积累自己的知识、才能、得失、才学这四个方面,但是前提是要明白你自己真的适合做什么,如果你这点不明白,那你以后就是自己叫一万个创业的口号,你一辈子还是失败,什么都没有,即便你钱赚得非常多,你也感觉到痛苦,或者说你还是感到很痛苦,你钱还是没有。在高校工作,他们觉得你很辛苦看书什么的,但是我觉得很快乐,所以选择这份职业很幸福,你们一定要发现自己身上这个特殊的天赋,然后去找那个匹配的职业,这是锻炼自己、创业很基础的一课,在大学里面要学出来,把自己的才能通过学习慢慢凸显出来,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主持人: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你们的答案?

学生:我想讲一下,第一部分,工资的话,2000元到3000元,因为按我目前的了解,建筑工人,一天是100元钱,也就是一个月3000元钱,他是把这个体力发挥到最大化,是3000元一个月。那么对大学生而言,如果你没有特别大的技能,你毕业的工资只能比体力发挥到最大化的人低,你不可能超过他,但是对大学生而言的话,工资是卖给他一个远景,你以后就是像宗总刚才讲,一年有200万,你起步低,但是我给你一个空间,如果一开始大学生工资就高的话,完全就是超出常理的嘛,就像我上次看到的一个“非你莫属”的招聘节目,实习工资有三五千,这分明是作假,对吧。然后第二点我想讲,我真的很想支持一下林总,林总在这个舞台上话题权实在是太少了,因为这样,我也是自己真的从2009年4月开始做的,那么到现在就真的是两年了,我对创业这一块的分析,感受比较真实,但是我觉得现在社会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开始唱反调了,可能是因为人为地把创业这个基调给拉低了,感觉就是出去挣点工资钱。对我而言,如果是出去挣点工资钱,我何必出去创业呢?我创业每天遇到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创业的话,创业是你一生的生活,一种途径;如果你真的要去做的话,你何必光看着眼前利益;如果你看着眼前利益的话,完全没必要去创业,如果你想走这条路,一个人,你必须把你的这个高度拔高,你必须要有一个大局观,你必须在不断磨炼的过程中确立一个大的平台概念,你有了这个大概念之后,才可以从这个细小的切入点一点一点地去做,为了你最后的这个大梦想实现。但是现在的话呢,可能有一些人也比较实际,就直接去做淘宝网什么的,可能你这个来钱来得比较快,经济利益也比较现实。但是对我而言,我从刚开始到现在,我没有去做这个来钱快的,不是说我肯定会赚,但是对于我的行为理念而言,我是想通过创业去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我想把我的创业理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如果你的创业高度不够高的话,我觉得去上班吧,上班挺好的。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你说到宗总那年薪200万的时候,底下同学都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哇”,那200万其实拿着很重,你要想想自己有没有那个能力,有没有那个素质去拿那个钱,虽然我跟你们也有年龄差距,但是不至于像台上四位这样与你们有代沟,所以我希望大家在找工作和创业的时候,第一个目标不要这么的浅,一定要看你自己的能力。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你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先是付出,才有回报。其实林总,我们经常在采访浙商的时候会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我问你啊,现在最缺什么?缺人才,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

林东:本来后面的这个话题我是没有概念的,因为在我的字典里面没有缺哪个的概念,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如果在我身边,我认为他有这个创业潜能,包括管理方面的能力的话,我基本上会搞一个项目让他去负责,最缺少的就是创业的人才,因为我们做了绿盛之后,也有一点多余的实力可以去做很多创新的项目。如果说一个人能够做一个创业人,起码他去管一个团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的话,我觉得一个人的潜质其实是你们学校的这个精髓“诚毅勤朴”都已经包含进去了,如果说创业人士他也包含这样的一个潜质的话,我觉得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要求在座的每位同学拥有最起码的责任心,就是某件事交给你,你有没有在下班以后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好地完成掉,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良好的品格,这个品格是事业,并不是说第二天隔壁的人加了1000元钱,而没有给你的加,而影响到你的心情,这对你是不利的。

主持人:所以宗总,你不妨告诉他们什么样的人才能拿到您的200万。

宗佩民:实用人才和精英,这个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能把一般的人才当做精英,这是两个概念。作为我们工商大学的学生,我们能把校训“诚毅勤朴”做到并且好好读书的话,在商业方面你已经是一个人才了。实用人才,你真正要做一个人才的话,我感觉我们工商大学还是不够一点,为什么我们北大、清华包括浙大,他们的收入高。包括我们谢总,这个差别在哪里?就是理想不够。这是第一个。第二就是你必须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主义者,要去跟别人进行拼搏和较量,而不是和政府较量。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实用性人才是在四年的基础上加上理想主义和市场主义,那么我们浙江工商大学一定会多出一些像谢总这样的人才。

主持人:张校长,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像谢总这样的人才?

张仁寿:现在先讨论刚才的话题,我要切换一下,刚才大家讨论的问题很有意思,我得出两点结论:一是一代人所面临的困惑和痛苦都是一代人的特色。什么意思?我们1970级、1980级的人面临的问题是分配,换句话就是被就业,我们1970级的时候招的大学生是七十几万,现在是六百多万,所以大学生大家都抢着要,但是我们很多大学生被分配到山区、党校里去当老师,没有办法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自己找工作,就是把选择权交到了你的手上,这样不知道要比我们原来好多少。

主持人:就好像原来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一样。

张仁寿:对,现在的同学都认为以前的分配好,其实把你分配到西藏、新疆去,把你分配到山区农村去,你愿意吗?当然我们也不能讲农村嘛,就是现在你可以自主选择。大部分的人选择就业,少量的人选择自主创业,当然专业不一样,就像这个艺术设计学院。还有一点我听出来的不一样就是内心的召唤,你得问自己,你有什么追求,你有什么理想,你有什么样的禀赋和素质,那么人生就应该选择自己所想要走的路,这样你也不在乎钱多钱少,官大官小。人生过得清澈,过得欢快。假如你一直是在比官大官小和钱多钱少的话,我想大多数人是痛苦的。

主持人:您还要切换回来,工商大学如何才能培养出像谢总这样的人才?

张仁寿:我感觉谢总他既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又不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他的血液里天生流淌着谢家创新的激情和躁动不安,必须要做,不可能在大学里工作十多年就出这两个企业家,他们都是有制度背景的,他们是专制专出来的,从原来吃大锅饭一下子跳到深海里头。我觉得他当年讲,我不走出去,我怎么活得下去,很有意思。不然他可能就当一个主任,当一个副院长,这样就是一种冲动。所以工商大学不可能培养出谢总这样的人才,那我们要造就的就是多方面的人才。比如我们现在进行的是双语教学,我们鼓励交流生出国教学,不然我们花那么多的钱来办这么多讲座干吗。我们现在有57个数据库,就是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课外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掌握更多的东西。

主持人:所以现在学校已经给了很多硬件上的东西了。

张仁寿:现在学生的这种条件比我们以前好多了,什么都可以听,关键是你有多少时间去听。我们那时候学外语看见别人手上提着一个收音机都羡慕得不得了,我当年有一个同学花了110元买了一个收音机,他学外语学得比我好,他是浙大商务部的,我有时候就跑到浙大去听那个英语磁带,听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英语是这么读的,老师读的都不准,所以现在英语这么差。我觉得虽然浙江工商大学的教育结构没有达到浙大的这个基础,但是我相信在座学法律的人在选修课里应该听听经济、管理学甚至计算机。学英语的也应该听听经济学、管理学,成为一个商务英语。

主持人:等于是一个多面手。

张仁寿:对,如果学编辑出版和新闻学的也能去听听经济学、管理学的课,以后能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著名的财经记者,我觉得也是很好。千万不要在工商大学这么多的资源里面,你最后只是跟着自己的课表学了一些东西,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书本上的这些东西哪怕是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每科95分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主持人: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张仁寿:对,就是看你怎么利用空余时间。

主持人:其实商大除了培养出这些多企业家外,科研方面也搞得不错的。那么我们在科研方面怎么跟企业形成对接呢?

张仁寿:这个方面我们不是强项。

主持人:食品是强项。

张仁寿:在食品的科研经费上面,浙大超过了6个亿,我们是1个亿,但是作为文科为主的学校来说不错了。财经大概只有1000万多一点。当然对接这个是企业的问题。我给我们的处长发了一个邮件,你们研究一下,学生听了多少公开讲座以后能够记一门选修课,这样使我们的讲座成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发动。你要去听就去听,我们给你打一个分,算是学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聘请国内外的名师来讲课,这个是有硬性规定的,你必须要有多少课双语教学,但是这个还是缺少一个环节,就是实践教学我们是非常薄弱的,我知道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的时候简历的实践是造假的,人都还没毕业“诚毅勤朴”都已经变样了。但是这个也不能怪学生,企业也要担负起这个责任,现在很多的企业把大学生实习看成是累赘。在国外的很多企业里面有一条,应该给大学生实习提供一些便利。

主持人:张校长,我知道是不是浙大方面与企业的对接、科研方面更加有话语权?

罗卫东:这个怎么说,就是在整体上面,大学要完成4个功能。第一个是人才培养,这是人和机构都不能替代的,我对大学最基本的理解就是如果你服务社会的这个培养功能丢失掉的话,大学就可以关门了,这是最核心的一个功能,按照哈佛大学的校长在哈佛大学科研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大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人文的部分,这个部分是不可代替的,因为培养人,人不是机器,他要激发你高尚的情感,怎么来历练你对挫折的想象和历练的能力,这些都是人文教育才能完成的,不是一般的科学教育可以完成的。接下来就是科学研究,再接下来是社会服务,再接下来是传承文化,现在这四大功能在任何一个大学里面都要弄起来,排序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那么像浙江大学这样一个研究型的大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来培养人才,也就是我的核心竞争力是把我的科学探索、思维转变,吸收学生参与到当中来。那么像浙江大学在很多的工科院校中,学生培养自身、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就完全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走到另一个形成诟病的方面,就是把自己的老师都叫老板了,我老板怎么怎么,因为他在实验室里做的这个工作就是他在企业里可以转化的这么一个工作,所以我们的很多老师也都在外面创办公司,好像大的也不多,大的就是“中控”啊、“网新”啊,这是一个成果,他是有这个后辈支撑来形成的,那么在整个学科门类当中,他的这个学科不一样,就是在工科院校中,我认为是必需的。但是人文学科,特别是基础创新领域当中他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他就是很认认真真地思考和心无旁骛地探索,一个学者必须是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他甚至不知道国家的主席是谁,他只知道他科研上面的东西,所以是有多样性的,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包容多样性的。

主持人:其实我们一直有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就是要取消管理学商科教育的本科教育。

罗卫东:我个人的观点是,管理就是倾向于将来主要是专业硕士教育及以上为主,因为它不一定要求一个专门的本科知识。比如说,我学医学本科的,我来学管理,有可能有我的优势,我将来可能管理,不可能是所有的企业,我只是管理医学方面的企业,那就必须要求你有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恐怕要很细,因为将来一定是一个专业社会,反过来,恰恰是那种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就是单纯学习管理知识的,在将来的专业化社会,可能是难以驾驭的,不一定有优势,不一定是你需要的,就是所有管理类的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你不能说就管理,单独去谈管理,这个是空对空的,如果你有很好的多元化专业背景,你又懂管理,那我想用人单位绝对不会嫌你是没有管理经验而不要你。

主持人:现场的各位嘉宾怎么看?

林东:你要我怎么发表观点?

主持人:就是要取消这个商科的本科建议,您是怎么看的?

林东:这个我想就不专业了,但是有一点,我在澳大利亚读的是MBA,他的要求就是你一定要有工作经历两年,才允许你报。本科生和没有工作经验的是不允许你报的,这是我的体验,但取不取消的话,我没法讲。

主持人:张校长在跟我沟通就是刚才罗校长的这个话并不是要取消本科的意思,是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来听听张校长的观点。

张仁寿:我先说明一下这个背景,就是专业问题,以前我们有商科的,后来学科调整,这个商科就不存在了,那这个商科我们的学科分科概念就相当于我们的这个经济学加上管理学,经济管理类就是商科,但是罗卫东校长讲的就是将来社会的硕士教育。硕士学分为两个序列,他不一定就是我本科阶段学的管理,硕士还是学管理,我本科学的机械制造,或者我学医学的,我再去学这个管理,甚至再去学法律,这个知识上就是可以交融,可以更有意义,那么将来社会肯定是一个专业化、分工化的社会。但是我想分工会越来越细,对于具体的一个人来讲,需要的不是越来越细,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复合的、交叉的学习,我理解的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百年校庆,祝商大生日快乐。其实100年,在我们的历史中只是一个片段,100年对于我们的中国,对于我们的浙江,对于我们的商大还是一个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过程,他的起伏不仅仅在于政权更迭的制度上面,也不仅仅在于旧貌换新颜的环境上面,其实更多的是在于我们内心的历练上面,所以诞生于深夜中的商大就是我们这片土地的心灵守望者和时代见证者,他守望始于寂然藩篱的千年脉络,他见证着百年浙商的风云成就。谢谢现场与我们分享了那么多的来宾,谢谢我们的同学,也谢谢我们台下就座的所有同学来参与我们的论坛,谢谢!

(论坛时间: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