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山正和法的基本程序

中山正和法的基本程序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困难的课题,大多数情况下,在自然界中都存在着解决的方法。中山正和法,将要解决的课题加以单纯化、明确化,再把创意想法阶段性的从课题中分离开,让想法有意图地从常识中跳出来,当飞跃到一定程度,再回到课题。中山正和法将这一步称为问题类推。使用QB解决课题来思考方案,称之为“问题构想”。将问题构想中涌现的方案展示出来,然后全员讨论,寻找金点子。

任何困难的课题,大多数情况下,在自然界中都存在着解决的方法。问题是,如何直观地发现与课题没直接关联的、但可以加以联系起来的解决方法。异质结合的障碍是自己已经形成的概念、常识与逻辑。即使是想自由地进行联想,却往往仍然停留在自己的常识范围内,这样是决不会产生独创的想法和创意的。中山正和法,将要解决的课题加以单纯化、明确化,再把创意想法阶段性的从课题中分离开,让想法有意图地从常识中跳出来,当飞跃到一定程度,再回到课题。其基本程序如下:

(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按常理进行思考,当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时,需要花些时间,按常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按常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出来了,那就按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如果不能想出好办法的话,就要运用NM法。

(2)具体课题的定位

在按常理思考过程时,需要将问题整理,来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本质上是什么。例如,研究的目标是能够知道气压热水瓶中水量的装置,此时若课题设定为“制作能卖的热水瓶”,则不妥当。

(3)提出关键词(KW—Key Word)。

这一步需要将课题抽象化,提炼一些关键词。写出表示问题本质的“动词”“形容词”或者“名词”。例如,气压热水瓶中的“测量”“告知”等。

(4)关键词到问题类推(QA—Question Analogy)。

接下来就进入正式的发散思考阶段了。针对各关键词,要思考有无类似的东西、有无相关联的事物,大量地提出相类似的事物。

中山正和法将这一步称为问题类推。在提出QA时,不要拘泥于课题,这是关键。如“可见——烟雾”“告知——电话”等。由此浮现出来的事物,要大量写出来。如果不限时间的话,最低不少于500个QA是最理想的。

(5)思考QA是“如何起因的”(QB—Question Background)。

OA思考是如何起因?是什么东西?如何形成的?称为问题背景(QB)。例如,QA为“烟雾”,QB则为“火灾”“黑的”“上升气流”等。如此大量地写出来。在这里,直观很重要,不要使用专业术语,如果无法用语言表示,就用草图来表示。

(6)使用“问题背景”以取得解决课题的启示,问题构想(QC—Question Conception)。

此时需要研究问题背景对于解决课题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暗示?使用QB解决课题来思考方案,称之为“问题构想”。QC思考时避免这个“不能使用”,那个“无价值”的思考方法。不管是否可行,所有的QB都必须进行。如此尽可能多地提出方案来。

(7)从QC中寻找金点子(闪光的构想)。

将问题构想中涌现的方案展示出来,然后全员讨论,寻找金点子。如果找到了,以此为出发点,收集补充的构想以及能一起使用的构想,并整理发想的过程。

(8)最后的设想方案确定。

加以实践与检证绝对不要害怕失败。如果失败的话,应该分析为什么失败,并将分析结果作为下次新的设想的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