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与趋同

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与趋同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式(7.5)虽然很“美”,但使用价值关系和价值关系毕竟还是在价格的两边,还没有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既体现两边的关系,又能说明各种价格现象的统一的价格公式。可以定义上面这个比率为h,称为“价格偏离系数”,表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价格偏离系数为:这是一个综合的指数,它不仅表示劳动生产力的高低,而且还表示一个生产部门的规模和不同生产部门的相对关系。

公式(7.5)虽然很“美”,但使用价值关系和价值关系毕竟还是在价格的两边,还没有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既体现两边的关系,又能说明各种价格现象的统一的价格公式。这就是有机综合所要完成的任务。

现在让我们从使用价值形式出发(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分析实际上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即从下式出发:由于分子分母乘的都是1,等式两边的值(均衡价格的值)不变,但是问题已经充分暴露出来了。

p a=U′a(x)/U′b(y)

将分式中的分子乘以L a/L a=1,分母乘以L b/L b=1,可得到:

等式右边乘积的第一个因素的分子和分母,正是前面定义的不同商品生产中的劳动—效用边际转换率;在均衡点,这两个比率相等,从而,

上面这个比率所表示的是每一单位生产不同商品的抽象劳动,在边际上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比率关系。正是这种使用价值的对比关系,决定着价格是符合还是偏离价值,以及偏离的程度如何。可以定义上面这个比率为h,称为“价格偏离系数”,表示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程度。只要h≠1,无论是h>1,还是h<1,都令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

利用公式(7.8)和系数h,可以分析出价格与价值偏离和趋同的所有情况和变动过程。[10]

1.商品A本身的价值发生变动(比如下降)。由于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同时变化,最初时价格p a不变,但这就意味着原价格因价值变化而与价值发生偏离;这表现在系数h的分子U′a(x)/L a由于L a减小而增大,不再与分母U′b(y)/L b相等,从而发生h>1,P a>L a/L b。价格高于价值。这将吸引较多的劳动投入这一部门(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将在后面论述),供给增大,U′a(x)减小。另一方面,由于较多劳动投入A部门,用于生产B的劳动减少,供给减少,U′b(y)增大。这两方面的变动从两个方面使h趋向于1,也就是使价格p a趋向于与新的价值相符。

2.等价物B本身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下降)。这时的情况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新的价值高于原价格;劳动从部门A撤出投入部门B;U′b(y)下降,U′a(x)提高,最终价格p a上涨,与价值趋于一致。若将B视为一般等价物,便可以用这个原理,对富金矿发现时一方面出现淘金热、另一方面价格水平上涨的情况同时作出解释。

以上两种情况的特点是,最初价格与价值偏离,是由于价值变化,价格未变,而价格调整趋向于符合价值的过程,是通过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用价值关系的变化而实现的。

3.价值不变,但A本身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变化(比如提高)。这指的是A的效用函数本身发生变化所引起的U′a(x)的变化(增大),从而使h>1,价格大于价值;这在市场上表现为对A的需求提高,价格被拉高,吸引生产B的劳动转向A,最终使h=1,价格趋向于符合价值。

4.价值不变,B的效用函数发生变化(比如当人们更重修饰时,黄金本身打成首饰所提供的使用价值提高)。这时的调整过程与上一种情况相反,价格水平会下降。

这后两种情况的特点是:价值关系不变,最初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和以后的调整过程,都是由于使用价值关系的变化和调整。

在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价值理论和使用价值理论的不同作用和它们各自的重要意义。劳动价值论为价格运动的根本趋势提供了理论说明。它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经济活动最终总是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使用价值理论则构成说明价格偏离和趋向于符合价值的调整过程的基础。它首先提供了关于社会需要的理论,并由此说明了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社会如何配置劳动比例、如何调整部门结构等基本问题。

价格偏离系数为:

这是一个综合的指数,它不仅表示劳动生产力的高低,而且还表示一个生产部门的规模和不同生产部门的相对关系。因为u′(x)不仅取决于一种商品所能提供的使用价值大小[由函数关系u(·)表示],还取决于该部门的生产量X;同时,L a本身代表平均生产力,它本身与规模问题无关。因此,系数h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综合地表明了社会正常的技术生产能力与社会现实生产比例这两方面问题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价格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指数。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分析中经常遇到有关部门比例结构调整之类的问题,但他却简单地把它归结为竞争的问题,而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它的经济原因是使用价值的关系,也就是物质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经济分析上,马克思成功地运用了辩证方法,从社会财富的“细胞”即单个商品的内在属性出发,逐步说明了一系列有关的现象;但在使用价值问题上,他却脱离了正确的思维路线,没有从“细胞”的内在因素中寻找经济现象的原因,并使其逐步外化、具体化,逐步上升,说明各种相关的现象。这是他的理论的一个严重的不对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