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主义的几个基本特征

凯恩斯主义的几个基本特征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凯恩斯主义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特征作出如下概括:1.凯恩斯主义突出地强调了新古典主义理论作为背景条件之一的预期在经济运动中的作用;不是在假定预期为一定的条件下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而是在预期变动的背景下,研究资源利用的动态效率问题,即为什么在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闲置或失业等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凯恩斯主义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特征作出如下概括:

1.凯恩斯主义突出地强调了新古典主义理论作为背景条件之一的预期在经济运动中的作用;不是在假定预期为一定的条件下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而是在预期变动的背景下,研究资源利用的动态效率问题,即为什么在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闲置或失业等问题。在对预期本身的分析中,凯恩斯主义主要强调了预期变化取决于资本家的心理状态等一些外生的因素。但是,在一些地方,它也分析了那些取决于体系本身内在变化的预期变化,例如对利率变动的预期,是与现行利率存在一定函数关系的(现行利率越高,预期利率越低,反之亦然)。

预期与经济运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是一个经济事实,因为多数经济过程都有一个事前决策和事后效果的问题。而经济行为直接取决于事前人们对效果的预期。因此,预期便对经济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这种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这种关系的重要性,这是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几十年来信息的完全性问题和预期的作用,在经济学中所受的重视和有关预期的各种理论的发展,事实上也都是由凯恩斯主义者最先激发起来的。[9]

2.与新古典主义强调资本主义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不同,凯恩斯主义通过强调预期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概率的不可知性,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在这里,两种理论实际也是分别强调了问题的不同方面。人们在对待未来事件的时候,的确是会作出某种以概率形式出现的主观判断,并依据这种判断作出确定的行为抉择;但这种判断由于是主观的,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会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距离实际情况也会相差很远。这就是所谓“不确定性”,由此便会导致经济运动的不稳定。凯恩斯主义强调了这种不确定性,为这方面的分析作出了贡献,但它与新古典主义理论一样也只是突出了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还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在如何说明预期不确定性本身的问题上,凯恩斯主义仅仅把它简单归结为资本家的特殊心理状态——“动物精神”,而没有看到这种信息不完全和预期不确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特殊社会原因,即私有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也是它的一大局限性。[10]

3.与瓦尔拉斯均衡体系中的各种变量相互依存、同时决定不同,凯恩斯主义理论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J.罗宾逊曾指出:“在一个导致均衡结果的模型中,不存在因果关系。它由一个封闭的、循环论证的联立方程组构成;每个因素的取值取决于其他所有因素的取值。相反,在一个历史的模型中(即凯恩斯主义的强调时间因素的理论——引者注),都必须给定因果关系”(Robinson,1962:26)。这种因果关系简单地说便是:投资者预期决定投资需求水平 →决定总需求水平 →信贷膨胀或收缩 →价格水平变化 →实际工资和分配比例变化 →社会生产水平和就业水平的波动。(关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因果关系,可参阅S.Marglin(1984)。不过马格林的书中由于侧重于增长和分配问题,因果关系与这里的不完全相同。)就某些特殊问题而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区别表现在:供求通过价格相互决定,还是需求决定;投资与储蓄通过利率相互决定,还是投资决定储蓄;工资与利润通过生产函数相互决定,还是利润份额决定工资份额;等等。

4.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凯恩斯主义强调了投资者即资本家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中,各经济行为主体不仅是抽象的,而且在经济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经济运动过程的影响,都是平等的。一般来说,每个人受其他人的制约,但同时每个人都对经济运动的过程起到自己的决定作用。而在凯恩斯主义体系中,权力是不对称的,只有资本家是真正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工人则完全是被动的,他们能否就业、收入水平的高低,原则上都受资本家的支配。这并不否定工人在工资合同争议过程中的作用,但资本家自有办法,可通过利润加价、信贷膨胀、价格上涨的办法压低实际工资,改变收入分配比例;而在资本家不想多投资时,就业水平下降,利润收入减少,工资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可能上升(就业工人的收入和工人阶级平均收入并不一定提高),但这也不是工人决定的结果,而仍是资本家对未来信心的变化的结果。凯恩斯在《通论》第24章中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部分地归结为这样一种不对称的社会经济关系,归结为资本不是来自节约这种现象,正表现出这一理论的社会哲学方面的特征。

【注释】

[1]若要详细表明LM曲线的内容,还需画出另一个描述货币供求与总产出关系的四象限图示,但这里省略。

[2]请参见中等程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有关章节。

[3]“真实货币效应”概念是由帕廷金最先提出的(1965年),但它包含的内容却早已提出。

[4]这里“作为一种财富的货币”指黄金、纸币现金、政府债券等,称为“外部货币”(outside money);与此相对应的是“内部货币”(inside money),即银行的“可提取存款”(checking deposit),后者由于是一种私人债务关系,借方所得是贷方所失,因此从宏观角度考察不产生“财富效应”。

[5]西方的统计资料甚至没有证明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而是表明消费倾向实际是相当稳定的(Samuelson,1976:325、976)。

[6]Animal spirit,过去一般译作“血气冲动”,但凯恩斯此词所指,不仅是投资者往往会心血来潮,过高估计未来利润,盲目扩大投资,也指他们往往会突然情绪低落,对未来悲观失望,导致投资缩减,经济衰落;而中文“血气冲动”似乎只能表达前一个方面的意思,不如直译为“动物精神”,较为“中性”,也能更全面地表达原文“非理性”的含义。

[7]这里似乎应该提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利润率与利息率关系的简单明了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信贷利息总是利润率的一部分;它的变动也由利润率的变动决定和调节(见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3卷,第22章)。

[8]这是一个《圣经》上的典故,指一个取之不竭的坛子;现比喻貌似有限但实为不尽的财源。

[9]瑞典学派的米尔达尔等人对经济行为事前预期效果和事后实际效果(或者事前决策值与事后实现值)的划分和分析,被认为最早揭示了这方面的关系,因此被同样视为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米尔达尔,1982)。

[10]有关预期的理论分析,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同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存在信息不完全性和预期错误的问题;而计划当局的预期错误,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效率损失,因此值得特别的重视。同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信息和预期不正确,同样有一个物质原因和特殊社会原因的问题,比如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这种体制的特殊社会性质所决定,计划者的轻微预期错误,也会导致经济运动的很大偏差,因此并不是消除了无政府的私有制经济和实行了计划生产,就能解决预期不正确的问题和错误预期导致经济波动的问题。这些都值得经济学家们认真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