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恩斯主义政府支出的长期效果

凯恩斯主义政府支出的长期效果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或称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一个经济学流派。所有这些也都是新凯恩斯主义用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依据。因为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波动是不规则的、无法预言的,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是政府试图微调宏观经济的支持者。然而,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特别是就极度经济衰退来说,确实需要政府行动。

虽然有人承认1969年以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败导致了1970年以后的滞胀,但也有很多人将1980以后经济的复苏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刺激(如里根减税)。当1990年初失业和衰退再次来临的时候,人们开始怀念1948—1973年长达26年的凯恩斯主义带来的高就业时期,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某些行动来刺激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方面,尤其是其市场出清学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以市场不出清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比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更贴近现实。新凯恩斯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新凯恩斯主义或称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美国出现并流行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劳伦斯·萨默斯、曼昆,斯坦福大学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加州大学的詹纳特·耶伦等。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新”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假设上保持一致:①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②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③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承袭,而是认真对待各学派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刻反省,同时吸收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的概念、论点,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凯恩斯主义。

在具体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上,新旧凯恩斯主义存在重要差别。新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黏性取代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假设,并添加了原凯恩斯主义模型所忽略的两个假设:①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即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预期假设。新凯恩斯主义阐明了,在经济中出现需求或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黏性使市场不能出清,经济会处在非均衡状态,即使有理性预期的存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

新凯恩斯主义与原凯恩斯主义相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工资和价格的黏性而非完全刚性,并试图对这种黏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说明非自愿性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及政府经济政策的作用。

第二,强调并从微观角度入手阐明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他们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研究了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经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昂贵性、调整的成本因素等,从而说明了企业的最优定价行为及其宏观经济含义。证明在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引导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境界,恰恰相反,“看不见的手”导致了“协调失败”,出现了长期的市场非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第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他们以需求冲击为假定,着重论证了企业为什么总是拒绝及时随总需求的变动而调整价格和工资,这种微观行为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又如何导致总产出和就业的变动。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这种市场机制的失效问题,由于货币的非中性,政府的经济政策可以是有效的。

具体说来,新凯恩斯主义的“新颖”之处就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它不像以前的凯恩斯主义那样只是假定工资和价格的刚性,而是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并试图给予这种黏性以合理的解释,特别是从微观的角度,在承认单个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来解释工资-价格黏性、非自愿性失业、普遍生产过剩等,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

第二,除了继承传统凯恩斯主义重视名义工资和价格黏性之外,新凯恩斯主义还强调了经济体系在其他方面的不完全性的作用。例如经济中存在的实际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不完全且昂贵的经济信息等。所有这些也都是新凯恩斯主义用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依据。

第三,新凯恩斯主义也吸收或借鉴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因此表现为一种新的“综合”。他们同新古典主义一致的地方是,都认为宏观经济学应当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并认为理解宏观经济行为要建立一个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区别在于:新古典主义是利用完全信息、完全竞争、完全的市场体系、不存在交易成本、有代表性的经济主体等来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而新凯恩斯主义在建立自己的经济模型时,利用的则是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等,他们使用了与新古典主义相同的一般均衡的方法和结构,但不同意市场出清的假定。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

1.价格黏性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价格黏性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名义价格黏性论;二是实际价格黏性论。这就为价格理论提供了微观经济学基础。

2.劳动市场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市场论克服了原凯恩斯主义致命的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还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黏性,包括名义工资黏性论和实际工资黏性论。

3.信贷配给论

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论从信贷市场中的信息非对称性出发,论述了利率贷款抵押的选择效应会导致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信贷市场会失灵,政府干预有积极作用。从而拓展了信贷市场理论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金融理论。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在强调黏性价格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则上可以重新得到确认。新凯恩斯主义者论证了即使价格是灵活的,矫正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潜在作用也是存在的。

在市场经济中,内生力量可能经常地增强外生冲击的干扰影响。因为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波动是不规则的、无法预言的,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是政府试图微调宏观经济的支持者。新凯恩斯主义者对总量波动,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行动的程度,并没有统一的观点。然而,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特别是就极度经济衰退来说,确实需要政府行动。由于经济将来可能面临诸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少数新凯恩斯主义者赞成均衡理论家们和大多数货币主义者所提倡的固定规则方法。

从新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中可以得出,面临导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相信,面临迅速变动的经济时,设计恰如其分的规则性政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与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提倡的“微调”经济政策相对照,新凯恩斯主义者拥护设计出“粗调”政策以抵消或避免宏观经济的波动问题。

就一直对实际工资黏性展开各种解释的那些新凯恩斯主义者来说,已得出一些政策结论,特别是降低持续高度失业的政策。林德贝克、斯诺沃认为,为了降低内部人的权力和使局外人对雇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

有些新凯恩斯主义者赞成某种形式的收入政策,以缓和不对等的工资议价制度的不利影响,例如,拉亚德等在1991年出版的《失业、宏观经济运行和劳动市场》一书中争辩说,如果失业超过自然失业率并存在滞后现象,那么暂时收入政策就是有助于失业更快地回到自然失业率的一种极好方法。但是,这样的政策仍引起激烈争论,许多新凯恩斯主义者如曼昆等并不认为收入政策起着有效作用。而且,有一位经济学者金蒂斯明确指出,尽管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放弃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是较小让步,可是,这种让步(承认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却是重要退却[1]

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新进展[2]

新凯恩斯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囿于流派之争,博采众学派之长,综合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形成超越流派之见的新理论。

这些新理论包括:①市场经济是基本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财政政策,尤其是政府任意地决定的财政政策,会干扰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在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开放的背景下,各类市场中的经济人,能够获得较为完备的政策变化的信息;②货币政策能有效地实现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有益于经济的健康增长,但货币政策不应该被政治家所操纵,而应由“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制定货币政策,“独立的”中央银行应该由专家(不论是银行家、经济学家,还是其他专家)掌管和运作;③经济学家应该更加关注不平等的解决之道,而非不平等的结局,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可以通过累进税体系和再分配性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政策、改变市场提供报酬等方法来解决不平等的问题;④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综合影响,导致政府角色转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不断增加。经济全球化已经极大地弱化了产业政策(而不是竞争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进一步削弱了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虽然政府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但是各国政府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国家政府致力于降低利润税、对投资进行补贴、培育熟练劳动者,旨在为跨国公司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等等。

[1] 见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第325—328页。

[2] 更多详细内容可参见王健、吴振球、尹德洪:《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3期,第72—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