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力有待提升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力有待提升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上海市人口总量急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中心城区仍然是公共基础设施集聚区,郊区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设施缺乏、结构单一等问题,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能力亟待增强。

近年来,上海市人口总量(主要是外来人口)急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中心城区仍然是公共基础设施集聚区,郊区公共服务依然存在设施缺乏、结构单一等问题,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城市社会公共服务承载能力亟待增强。根据“木桶原理”,短板在系统中起到决定因素,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短板效应”的存在将会限制上海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整体提升。

从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来看:第一,高房价与职工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匹配影响城市住房保障家庭范围的确定。2014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710元(位列全国第一),同时上海新建住房平均房价高达30176元/平方米(位列全国第二),过高的房价收入比对城市住房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第二,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给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带来巨大压力。2014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996万,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41%,且几乎每年以60万至70万的速度持续流入。第三,可开发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导致城市保障房房价持续走高。

从城市医疗保障体系来看:第一,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等。占城市总人口65%的郊区所拥有的医院床位和三级公立医院比重分别为45%和27%,其中三级公立医院床位数占比仅为17%。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郊区医疗资源的承载能力亟须提升。第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给上海医疗保险制度带来了压力。至2012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367.32万,占比25.74%(高于国际社会公认标准15.74%)。高龄老人人数的上升,在增加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人数的同时,也使得缴纳医保基金的人数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城市医疗保险基金积累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老年患病人口(尤其慢性病人)数量,进而增加了总人群对医疗保险的需求量。

从城市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来看:第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如财政投入、优质教师资源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等)上存在差距。2012年,中心城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生均公用费用分别是郊区的1.76倍、1.79倍和1.55倍;中心城区重点小学和重点中学的数量分别是郊区的1.25倍和2.26倍;中心城区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重分别比郊区高出1.13%、1.35%和9.11%。目前,上海郊区及农村地区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数量占全市学生总量的一半以上(60%左右),且随着郊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未来这一比重还将继续上升。第二,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在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下如何解决随迁人口子女的就学问题,对上海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又一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上海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达42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6%。在劳动力不断向上海转移的趋势下,城市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多数居住在上海的郊区,这些地区是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水平相对较差的区域。随着随迁子女数量的增加,不仅会加剧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短缺,也不利于上海郊区新城教育的优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