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体系效应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作用

城市体系效应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升作用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前述,随着城市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对承载力所赋予的内涵越加丰富,尤其是取向综合性内涵。城市体系效应对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及特点,尤其是提升作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正如前述,随着城市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对承载力所赋予的内涵越加丰富,尤其是取向综合性内涵。其表现在基于承载体内涵细分化、承载对象内涵多元化,选取综合性思考,逐步聚焦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探讨使得城市承载力的探讨更具有学术乃至实践价值,能够为规划和管理城市发展提供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的信息。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探讨以单城市空间范围为对象,分析其中承载体、承载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关系,使得考虑因素逐步全面,学术性增强。然而,既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探讨忽略了城市的开放性特点,把城市看做封闭和单独的系统来考察和分析,忽视城市众多承载力要素都在时时刻刻与对外交流之现实。

城市群承载力的探讨,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试图克服单城市承载力研究的片面性、封闭性之局限,把城市的开放性、对外交流影响,即城市群内城市之间乃至城市群内城市与城市群之外的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承载力系统进行分析。然而,从迄今为止的实际研究来看,在实证上,主要集中于城市群整体的研究,即考察城市群内各城市的承载力要素进行“加总”统计处理获得城市群总体的承载力,缺乏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所促成的对城市群整体承载力提升影响之探讨。即使在理论上,城市群研究也缺乏对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的深入分析。

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各种特性,包括承载力,不仅取决于城市本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而且取决于与其外部的关系。构成综合承载力的各种要素,通过对外交流,大部分要素都能够提升承载力,减弱短板问题,即使被认为短板要素典例的水资源要素和土地资源要素也是如此。

随着城市体系的发展,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扩大,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区域、国家、世界性城市体系的发展,一个城市不仅与周围城市如城市群中的城市,而且与全国其他城市,乃至与世界其他城市形成联系和交流。而这种联系与交流可直接影响城市承载力,产生城市体系效应。

城市体系效应对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及特点,尤其是提升作用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要素对流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城市体系指的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城市集合,即城市体系本身以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为前提。而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首先体现在城市体系内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文化流等之上。

对一个城市来说,通过城市之间的要素对流,一方面可以弥补构成城市承载力的承载体的短板要素的限制。例如,依赖其他城市的工矿用地,通过商品流(物流),弥补工矿用地不足问题,采取通勤形式的城市之间的人员对流,减弱居住用地短板问题,即通过一系列方式提升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从广义来讲,中国的“南水北调”基础设施工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板问题,提升水资源要素的承载力。

另一方面,作为上述弥补承载体短板要素限制的有效利用,利用城市之间的要素对流,扩大布局承载对象,提升承载力。在此,扩大包括更大规模和更多类型。在规模方面,还是以上述为例,通过工矿用地的“外借”,获得扩大相应工业的规模,通过居住用地的“外借”,获得扩大人口规模的效果,即通过一系列方式来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在类型方面,通过工矿用地的“外借”和居住用地的“外借”,布局更多类型的其他社会经济部门,获得扩大承载对象的效果,由此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一方面,承载对象的发展可支撑承载体的发展,例如经济规模的扩大,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承载对象的发展并非一定意味着扩大对承载体的负荷。另一方面,在综合承载力的认识方面,就业率的提高,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承载力的提升。因此,基于要素对流的承载对象的发展,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方面往往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通过企业母子关系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城市体系中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除了直接的要素流的形式产生作用以外,亦可通过企业关系——企业母子之间内在企业组织关系乃至企业之间外在合作关系产生。通过企业关系,一个城市可实现与所在城市体系范围内的其他城市之间形成联系,由此获得承载力提升的效果。

通过企业母子关系提升承载力的效果是双向的,不仅母企业所在城市,而且子企业所在城市均可获益。一方面,母企业所在城市通过子企业把城市承载对象分散到子企业所在城市,减轻本城市的承载体的负担,如可减少基础设施压力等,同时又不失经济上的获益,进而改善承载体等,获得提升承载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子企业所在城市获得母企业所在城市的资源,扩大城市的承载对象范畴,如可扩大产业部门、提高就业率等,由此获得经济上的收益,进而改善承载体等,获得提升承载力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从事的产业部门逐渐扩大,不仅涉及第二产业,而且涉及第三产业,包括教育、体育、文化等广泛领域。因此,基于企业母子关系的资源配置,可影响社会经济广泛领域,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广泛领域的承载力,产生综合性效果。

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存在充分利用资本、信用、信息、商标、专利、技术、生产设施等企业共同资源的必要性,母企业与子企业所在城市之间,形成资本、信息、人力、设备、零部件、技术、经营文化等的要素流动。企业母子关系下的这种要素流动,构成上述城市之间要素对流的重要方面。之所以说是构成重要方面,是由于其由企业母子内在组织关系所维持,这种要素流动相对稳定。也因为如此,企业母子关系对城市承载力的影响也相对稳定,且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通过凝聚子群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城市体系中,部分城市两两相互关系紧密,形成关系密切的网络——凝聚子群。由于凝聚子群中城市之间关系紧密,随着凝聚子群发展,经历不断的调整和磨合,城市之间各种资源配置乃至关系相对合理化。由此,城市综合承载力向相对平衡状态发展,城市之间承载力互补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城市综合承载力在内涵上得到提升。

第四,通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从城市经济功能(职能)的角度看,[4]各城市均具有为市内需求服务的非基本部分和为市外需求服务的基本部分即城市功能。城市功能的过大或过小,都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城市体系中,城市之间充分产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效果,城市功能将得到优化配置,达到动态平衡,城市综合承载力达到适宜状态。

第五,城市体系效应跨空间产生。在城市体系中,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不仅出现在临近城市之间,而且出现在远离城市之间,甚至远离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一定比临近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小。例如,上海和北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程度,远比上海和嘉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大,所含内涵丰富得多,相互作用强度大。形成凝聚子群的城市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城市群的城市范围,一个城市群的城市之间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凝聚子群,或属于同一个凝聚子群。因此,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考察不仅不能局限于单城市范围,而且不能局限于城市群范围,而要着眼于城市体系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