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式会议的本质和特点

中国式会议的本质和特点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领导是经过千锤百炼而炼成的,会议这一关是必不可少的。调查显示,频繁的会议包围着八成以上的职场人,并且有半数的人认为会议效率过低。会议的开法多种多样,总体看来无外乎英国和法国的两种议会形式。法国式议会的座位安排不是两军对垒,而是对着主席台围成半圆形。

领导是经过千锤百炼而炼成的,会议这一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才造成这样的现象:无论你是高层领导还是一般下属,各种各样的会议是每天所必需的。

中华英才网曾组织过一次主题为“开会这点事儿”的专项职场调查。调查显示,频繁的会议包围着八成以上的职场人,并且有半数的人认为会议效率过低。59%的职场人士表示其几乎隔一天就要开一次会,14%的人每天都会开会,另有5%的职场人士每天要开很多场会。而对于这些会议的态度,10%的受访者认为开会完全是没有必要的,42%的人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会议是值得开的”,剩余的36%和10%的受访人士比较赞同开会,分别选择了“大部分都有必要”和“全都很必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汀泽做了小团体的生态观研究,以美国社会为背景,提出了分析参会人员心理活动的方法——“斯汀泽现象”,他发现在开会时,以下三种心理倾向普遍存在于参与者之中:第一,当过去的争论对手就座时,双方常常相对而坐;第二,当你结束一段发言后,紧跟着发言的人通常持相反的观点;第三,会议主持人影响力小的时候,参会者经常爱和对面的人闲聊,反之,参与者在闲聊时会选择相邻的人。

要说开会谁不会?其实许多人对会议的秘密、会议的背后故事以及会议的潜规则并不熟悉。职场会议一点也不亚于官场会议,作为职场人,你必须了解一些常识,以免酿成大错。

首先,你要对会议形式以及座位奥秘有清楚认识。帕金森指出:管理离不开会议。会议的开法多种多样,总体看来无外乎英国和法国的两种议会形式。英国式议会,有着两党对立的传统,所以,它在座位安排上也凸显了两军对峙。双方的争论是“团队对抗”,帕金森把这种争论比喻为球赛。座位决定观点(很像中国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屁股决定脑袋”),两大党组成的议员队伍,不关心议案的合理性,而是看谁提出的议案。只要是自己人提出的,肯定就是正确的;而只要是对方提出的,就一定要否定。这样,决议的形成与理性无关,只与“团队”人数及其“冲撞力”有关。

长桌既是考验你对职场形势认识的量尺,也将对抗性与合作性表现了出来,Face to face的礼仪可要好好把握。若长桌会议中有两方参加,通常主方坐在右侧,而客方坐在左侧。如果参与者中有级别高低之分的话,记得长方形的短边要以领导或主宾为主,且是比较靠里的一边,以示尊重。若非为了强调自己的强势与权威性,在主要人物正对面落座,通常会引起对方的负面情绪,甚至在对抗性较强的谈判中,会对谈判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法国式议会的座位安排不是两军对垒,而是对着主席台围成半圆形。这样,就很难分清对局双方,由此,中间派才是最终决定权的掌控者。这种布局下,议案如何被通过的奥秘,不在于用发言和辩论来说服中间派,而在于争取中间派人员对自己的支持。

亚瑟王发明的圆桌,缓和了会议气氛,但商务会谈永远充满微妙和不能言说的意味,选座位依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圆桌会议中,与上司一起出席有主持人的圆桌会议时,就没有那么多的选座规矩要遵循。不妨以门做基准点,靠里面的位置相对比较重要,留给老板或者主宾准没有错。如果是多张圆桌的会议,贵宾席一般安排在最前面或者居中的位置。靠近主要位置的,是权力次一级的人物,右侧高于左侧,除非你是助手,否则不可造次。最好坐在上司的另一侧,这样不至于在会议中被上司压住风头,还可以附和上司的讲话,能避免给其他与会者留下不平衡的感觉。

其次,除了座位规则外,还要了解一些会议本身的秘密:

(1)会议很重要,领导越是日理万机,会议越多。越是主要领导,越是有较多的会议需要其参加。

(2)会议的基调可通过领导的表情观察得出。对于大多数会议来说,领导可能是最后露面,而领导的出席也就意味着会议的开始。可就在最高领导露面的一瞬间,他的表情也就为这次会议定下了一个基调。所以如果想让员工畅所欲言,让会议开得轻松有效,那领导就得先有个晴朗的笑脸,这个暗示比其他一切都管用。

(3)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解决关键问题不开会。

(4)一般来讲,小会比大会重要,短会比长会重要,没准备的会的重要性要大于有准备的会,不一般的领导才能胜任现场办公会,通常领导对会议掌控的程度要重要于参加会议的频度。

(5)人多的会议不重要,重要的会议人不多。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分析会议:一种是开形式,一种是开内容,开形式的不讲究内容,开内容的不在乎形式。形式越热闹的会议,则没什么重要内容,反之则内容比较重要。

(6)如果想听员工的意见,领导不要把自己的态度先摆明了。领导者首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会使下属发言时心存顾虑。因为,下属或员工的见解不同于领导者时,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领导者能力的怀疑甚至否定。

(7)会议一开责任移开。开会可以使责任减轻、风险规避,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事无巨细大小都提交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将来真的出现什么闪失,责任也会小些,不至于让一个人来承担全部的风险。

(8)对于下属来言,关键是要听清领导的后半句话。要等别人把后半句说完,往往那才是真相。一个讲方法的领导者,为了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讲话时通常欲抑先扬,所以如果听到领导的表扬,先不要激动,接着往下听,往往表扬过后的“但是”,才是点中要害的关键所在。还有很多时候,领导真正的意见,要靠员工步步追问才肯讲出,关注领导的下半句话,甚至后半句话更后面的潜台词,会让你更上一层楼。

(9)在会议召开前,“一把手”有了想法,一般都要与重要的副职领导(包括行政“一把手”)先进行酝酿(即沟通),形成初步思路(即端盘子),讨论便主要建立在这个思路基础之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发言的先后顺序,但并不是指成员的发言都是随心所欲且无序的,实际上每个与会人员心里早就放置了一个发言顺序。这个顺序一般是头阵行政“一把手”或重要副职来打,其他副职依次发言,然后到其他成员发言,“一把手”都是最后拍板。领导艺术高超的“一把手”就是不发言,甚至不参加会议,也会在会议中将自己的意志体现出来。

(10)会议要么是领导没事找事,打发上班时间;要么就是会议非常严肃。从古到今,要瓦解一个组织或一股势力,领导们通常的做法是安插几个线人进去,也就是今天俗称的卧底。如是,大家开了几次会,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措手不及间被领导来了个杀鸡给猴看。如此被打击的次数多了,每个人心中恐怕都将高筑“防火墙”,“无间道”也因此而无数次地上演。表面上,主持人的热情、参加者的积极、会议的热烈、领导的重视都无一缺漏。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何必浪费时间呢?你可以对职场会议不热心,但是你决不能因此而小看任何一次会议。历史上,有很多是在当会议分子时与别人谋划了点什么,被走漏了风声,让领导不高兴了。当年,袁世凯积极资助谭嗣同的维新事业,二人关系非常亲密,后来要到动真格儿时,谭深夜前往法华寺和他开会商讨拿下太后的事情,两人相谈默契,可结果袁转头就把谭告了,将中国政体改革扼杀在了摇篮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