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滩金融文化的本质特点

外滩金融文化的本质特点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金融文化愈发彰显特色和魅力。改革开放推动了外滩金融产业的历史巨变,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纷纷落户于外滩,外滩金融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金融文化愈发彰显特色和魅力。金融文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传递金融自身的文化意蕴,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体现文化属性、表达文化功能、协调利益行为、传递文化精神、评价金融行为等。故步自封不是金融文化,唯利是图也不是金融文化,互相信任、讲究诚信、互利共赢才是金融文化的本质属性。

改革开放推动了外滩金融产业的历史巨变,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纷纷落户于外滩,外滩金融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在与外来文化的激荡、海派文化的交互、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外滩金融文化秉持了一定的文化观念、道德品性、城市精神和市场规则,在传承与发展中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在服务与创新中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在合作与共赢中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外滩金融文化的发展,不走寻常路,走的是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

一、传承与发展:外滩金融文化海纳百川

金融文化离不开金融,没有金融就没有金融文化,金融是它的根,根是建立在有形之上的;金融文化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金融文化,文化是它的魂,魂是建立在无形之上的。在金融国际化的潮流中,金融文化如何保持区域特色而不落入俗套、如何发挥金融文化的软实力而不过度开发,这都是当前金融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正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

外滩金融文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传统文化、海派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组合拳”,而是在丰富的文化盛宴中始终坚持传承与发展,塑造了不拘一格的文化品牌,它兼具了传统文化的历史神韵,较好地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它遗传了海派文化的多彩底色,包容性地发展了海派文化的多元;它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先进要素,创造性地发展了外来文化的态度。历经时代变迁,变与不变没有成为外滩金融文化的机械选择;相反,在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功能的变化和文化特点的变化之下,外滩金融文化选择了在不变中谋发展、在变中求提升,个性鲜明、特色鲜明、亮点鲜明成为外滩金融文化一道永不磨灭的风景线。

1.提升城市形象。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现代金融产业和金融机构集聚外滩,外滩正承载着服务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外滩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为城市发展和市民带来更多的福祉。外滩改造致力于功能提升和完善,郑重承诺“外滩工程竣工后规划50年不变”,充分发挥外滩金融中心、旅游地标和休闲空间的功能。历时三年,外滩改造克服了空间有限的难题,其中外滩地下通道工程,穿越了33幢著名历史建筑及许多重要设施,最终完成了“世界级穿越”。外滩改造后,公共活动空间增加了40%;面积达4 600平方米的外滩金融广场修缮一新;外滩地下通道全面提升了上海CBD核心区功能,它们向世人展示了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外滩改造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市政工程,它更是一个提升城市形象和服务城市发展的民生工程。漫步于改造后的外滩,不变的是“万国建筑博览群”、古老的大钟和悠久的城市底蕴,变的是美轮美奂的街景、便捷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

2.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社会发展的风向标,集合了历史发展的渊源,承载了现实发展的走向,体现了城市市民的人文素养,是在古往今来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作为上海的城市精神,是在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开放和发展史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灵魂,是糅合了历史和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城市逻辑,是上海独特个性和魅力特质的充分展示,它离不开外滩金融的变迁与发展。开埠对于上海是一次被动开放,上海外滩迅速加入了全球化的轨道,上海对海派文化由不适应转为逐渐适应,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外滩成为吸纳世界文化养分的一个重要平台。改革开放对于上海是一次主动开放,继续弘扬海纳百川的传统,外滩金融充分吸收西方各大金融公司的先进观念、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积极稳妥地推动现代化城市化建设。在历史性开放的进程中,外滩抓住了上海人敢闯敢拼的性格特点,抓住了上海城市善于吸收、善于接纳的性格特点,抓住了与环境变迁、时代演进、历史积淀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契机和文化发展脉络。

3.彰显城市文明。城市文明是一个城市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是城市主体根据整体需要、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做出的价值选择,体现了城市市民的文明需要、基本素质和实践活动。良好的城市文明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外滩金融文化是在金融主体相互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它对城市文明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城市文明对外滩金融文化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讲究诚信是金融文化的核心要义,也彰显了城市文明发展的高度。外滩金融产业多、金融机构多、金融主体多、金融客体多,靠什么既能保持外滩金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又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呢?诚信是外滩金融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它充分体现了信任和信用是外滩金融文化的价值取向。1979年9月22日,上海首家民营非银行金融机构爱建公司成立,它通过认款制筹集资金,不到3个月就筹集5 700余万元,为爱建公司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凭借信用关系,爱建公司不断发展,1992年9月22日改制为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并且拿出4 500万元设立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将诚信不断延续下去。

二、服务与创新:外滩金融文化与时俱进

金融文化的创新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社会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10]。从内容上来看,不断衍生的金融产品满足了金融客体的多样需求,能有效服务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需求。从形式上来看,金融创新已经不局限于有限的金融产品,它已经延伸到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形和无形的环境、个性与自由的发展。金融文化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经济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再次激发了金融产业蓬勃发展、金融服务不断创新、金融理念与时俱进。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外滩金融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千姿百态的机遇同在,也与惊涛骇浪的风险同在,抓住机遇和规避风险是外滩金融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正视不可回避的风险挑战,创新成为外滩金融发展的动力选择。在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背景下,外滩金融选择了一条金融产业多元化、金融服务多元化、金融理念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它既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又满足了人们多样的投资需求。外滩金融文化是城市文化包容性的体现,更是城市发展多样性的体现。在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和资本持有者逐利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现实矛盾,而缩小两者之间的矛盾正是金融文化寻求突破之所在,其着力点就是增加创新元素、提供多元服务、满足多样需求。

1.产业多元化。外滩是经典与时尚的大舞台,在传统与现代中实现了历史与记忆的更迭,在东西方文明中谱写了一首首华彩乐章。外滩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地,外滩金融是多元需求的集聚地,外滩金融文化是创新服务的试验田。1979年,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成立,打开了上海对外开放的第一扇窗;1984年,中国银行允许开立外币存款账户,促进国家和上海经济发展;1986年,首家民营金融机构落户外滩,开启了民营金融业发展的先例;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开业,带动了外资与中资保险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1994年,中国首家外汇交易中心落户外滩,结束了我国外汇交易市场的分割局面;2006年,8家外资银行同时申请“落子”上海,上海成为外资银行在华总部集聚地。开放的市场环境吸引了诸多金融公司落户外滩,它不仅仅是外滩的荣耀,也是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结果,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在外滩金融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既吸引了诸多外资金融企业入驻,也促进了中资金融企业转型发展;既不断完善传统的银行业,又开拓了保险、典当、清算、投资、融资、理财等行业;既提升了金融行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这生动地再现了外滩金融文化元素、结构、机制的多元性,推动金融产业化发展。

2.服务多元化。创新是金融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服务是金融文化发展的驱动因子,没有创新源泉金融文化就会丧失活力,没有服务要素金融文化就难以扎根。创新是推动金融服务发展的机制要素,服务是激励金融创新的环境要素,两者对金融文化的演变、衍生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外滩金融立足于市场和客户,不断创新金融体制、开挖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扩展业务空间和服务空间。改革开放初,中国内地的信用卡业务基本处于一片空白,1979年东亚银行与中国银行达成协议,允许东美信用卡和万事达卡在沪穗两地使用,这是中国内地首次接受信用卡这一新金融服务业。1986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率先在上海成立首家短期资金市场,改变了长期以来银行资金“供给制”,对客户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资金服务。2007年,宁波银行入驻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家在上海开设分行的外地城商银行。针对上海金融中心既有的优势资源,宁波银行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积极为上海金融部门分忧,热情为中小企业服务,逐渐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商银行。多元的金融服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外滩金融文化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3.理念多元化。外滩金融文化既坚持了传统价值理念,弘扬信任、诚信、责任等价值观念,又发展了先进的价值理念,遵守互利、互惠、共赢等价值观念,在突破与发展的思路下坚定地走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道路。外滩的优势就在于金融文化底蕴深厚,通过恢复和拓展文化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外滩的历史底蕴和人文资源,有助于构筑外滩金融文化的生态环境[11]。外滩金融文化已经衍生出与金融功能相配套、与产业体系相适应、与服务意识相协调的多元产业,更加注重环境优化和生态复合、功能重组和布局设置、历史传承与现代提升。民国年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服务社会”为号召,本着“不嫌繁琐,不避劳苦,不图厚利,从小处做起,为人所不屑为,时时想新方法”的经营理念,无处不渗透着诚信和道义,它所推崇的传统价值理念,为该行开拓新业务、树立新典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滩源改造后不久,“金融家俱乐部”应运而生,定期的金融活动使外滩源一号充满浓厚的时尚和学术气息。外滩三号的“三言社”里金融人才涌动,沪申画廊生机勃勃,改造后的外滩源不仅保护了优秀历史建筑,更注入了现代与时尚元素,使其成为金融交流的一个重要舞台,外滩金融文化的国际地位正逐渐被广泛接受。

三、合作与共赢:外滩金融文化继往开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发展,金融国际化已不可抵挡的迅雷之势向前发展,金融要素在国际市场得到快速组合,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金融机构努力寻求展开经营、需求合作、谋求发展的空间和舞台。金融活动通过个人、机构、国家之间进行互利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实现多方主体的共同诉求,促进国际金融业的团结、合作与发展。从金融产品来看,扩展金融市场实现国际国内共赢,体现团结合作和共同分享;从金融服务来看,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国际国内合作,体现平等相待和客观公正。

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交易国际化、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监管国际化离不开一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开放度,竞争力越强的金融企业越能适应开放的市场环境。上海开埠塑造了上海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改革开放激发了上海人敢于争先的进取精神,上海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到自为的奋斗历程。外滩金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外滩金融文化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外滩金融文化顺应国际化的要求和趋势,以创新为建设载体,以信息革命为技术支撑,以政策为制度保障,实现上海、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赢。在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中,外滩金融文化愈发注重外显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实力,提升金融经济的整体水平;更加注重内敛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张力和活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

1.金融文化的开放性。文化开放性使得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金融文化也具有开放性这一特征,使得体系内的制度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获得强大的动力支持。主体性就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开放性就要善于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两者的结合才会体现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这是对话、交流和竞争的基础[12]。在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对话、大交流和大竞争中,外滩金融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消化了先进的金融文化,充分吸收了多元的文化养分,增添了金融发展的原动力,塑造了文化肌体的身形,壮大了实体经济的发展。1979年,上海无论是在工业改造还是在城市建设方面,都非常迫切需要与外资合作,在互利的条件下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成立,它成为上海经济和外滩金融对外开放的标杆,推动了上海经济基地和港口城市的发展。上投公司的发展既有自己的独创和开拓,又有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和交流,成就了许多企业的发展,更壮大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外滩金融文化的开放性不仅在于金融机构面向市场扩大国际合作,还在于发展区域特色的同时保持特有的文化基因。

2.金融文化的竞争性。文化的竞争性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所表现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在多元文化中,金融文化的竞争性体现为:一是文化的经济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文化的独特性得到广泛认同;三是文化的整合性得到适当发挥;四是文化的合作性得到充分扩展。外滩金融文化敢于打破封闭和排外,善于创新和突破,在合作与竞争中去粗取精,保持外滩文化的瑰丽,成为配置金融资源的一种软实力。2004年6月,中国金融改革深入进行,交通银行面临着清理不良资产、引入资金、债务重组等问题。2004年8月,交通银行成功引入了汇丰银行、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司等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的良性转变,对中国金融改革起到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环境下,交通银行没有回避问题和逃避现实,而是果敢地选择了在合作中突围、在竞争中前进,不辱使命,获得重生。2009年11月,银行间市场清算所在各地竞争中终于落户上海外滩东方金融国际广场,它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适应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战略需要,为外滩金融集聚带增添了市场要素。外滩金融文化没有受限于资源禀赋所带来的竞争环境,而是不断创新金融行为方式和文化思维方式,求同存异,谋求发展。

3.金融文化的可持续性。随着上海开放度的扩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一方面需要促进金融改革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保持外滩金融特色以扩大金融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是新时期弘扬金融文化的重大课题。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大搞金融建设,“高唱”金融文化的旋律,盲目搞建设、“秀花架子”、“做做样子”,不仅没有体现区域特色,反而浪费了资源,迷失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其根本原因在于背离了金融文化的可持续性。外滩金融文化的可持续性体现为:一是文化底蕴的历史积淀;二是文化内涵的个性张扬;三是文化精神的充分体现;四是文化品牌的深入人心。2009年,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正式提上日程,明确其在上海的金融地位和定位,打造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实现金融集聚的规模效应。通过金融集聚带建设,希望实现对历史风貌的传承与保护、对金融元素的弘扬与发展、对文化品牌的开拓与创新,为实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