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根据地的好领导,执掌津门

根据地的好领导,执掌津门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地的好领导,执掌津门1949年1月15日,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天津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不久黄克诚奉命率领部队南下,继续执行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任命黄敬为中共天津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主持天津的工作。这与黄敬在晋察冀边区和冀中抗日根据地表现出的卓越领导才能有关。

根据地的好领导,执掌津门

1949年1月15日,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天津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天津是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接管天津的经验,必将成为接管全国各大城市的重要借鉴。因此,中共中央解放、接管天津的工作非常重视。

1月15日,天津解放的当天,就成立了以黄克诚为主任,谭政、黄敬为副主任的人民解放军天津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了中共天津市委,黄克诚任书记,黄敬任副书记;成立了天津市人民政府,黄敬为市长。不久黄克诚奉命率领部队南下,继续执行解放全中国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任命黄敬为中共天津市市委书记兼市长,主持天津的工作。

为什么选择黄敬来做天津这个大工业城市的党政一把手呢?这与黄敬在晋察冀边区和冀中抗日根据地表现出的卓越领导才能有关。

早在1937年2月,黄敬就出任中共北平市市委书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黄敬受北方局派遣,前往太原,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11月,他奉中央之命,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五台山,紧张地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之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战斗。

1937年年底,中共中央北方局任命黄敬为晋察冀区党委书记。他一上任,就着手在阜平创办起一所军政干部学校,培训军政干部。他认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首先必须培养大批的干部和骨干。黄敬在主持召开的区党委会议上强调说:“建立根据地,没有干部人才是不行的。根据地里党员没有多少,不发展党员是不行的。”

学校开课后,黄敬对学校的工作非常重视,他不但亲自给学员们讲课,还动员区党委其他负责人也给学员们上课。学员在学校学到的是真才实学,毕业后都具有了一定的水平,成为根据地的骨干。一批又一批学员被派往各地区,去领导、组织、发动群众,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组建抗日武装队伍,使晋察冀边区得到迅速地巩固和壮大。

黄敬意识到,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还必须发展经济,否则,即使建立了根据地,也不能维持下去。1938年春,黄敬主持区党委会议讨论农村的春耕问题时,他说:“春耕是边区当前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进行。春耕有季节性、时间性,必须不违农时,何况在这种割据、封锁的局面里,边区的粮食必须自给自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由于黄敬抓住了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工作,并用这一思想统一大家的思想,一致行动,领导边区军民把农业春耕生产搞得又快又好,经济得到了发展,根据地的建设也出现了一派红红火火、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黄敬不但抓好了根据地的工作,在团结协作方面也给大家带了一个好头。他始终觉得,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必须有一个和谐亲密、团结一致的领导班子,而一班之长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刚建立的晋察冀边区党委,有领导农民暴动的、枪林弹雨里出生入死的革命干部,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也有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各有各的性格和脾气,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了做到互相理解,消除影响团结的因素,黄敬在一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党内团结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关键,领导核心的团结又是搞好党内团结的关键。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现在是一家人了,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如何搞好晋察冀边区的工作,大家都要想办法、出主意,拧成一股绳!”

黄敬强调集体领导,遇事随时同大家商量,从不自作主张。尊重别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正是因为他的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使他得到了同志们的喜爱和信任,从而令领导班子形成了亲密无间、团结战斗、生动活泼的和谐气氛,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的工作的新局面。

黄敬领导晋察冀边区的工作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其卓越的领导才华、出色的组织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明显成绩,都获得了上级党组织的赞扬和同志们的敬佩。

1938年春,黄敬奉命调往冀中,承担更为艰巨的工作,参与开辟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

冀中平原属于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四周有津浦、平汉、平津和石德铁路,西面与我北岳抗日根据地相连接,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敬到冀中平原时,正是日寇占领平津迅速沿着平汉、津浦两条铁路干线大举向南侵略,而国民党的军队一触即败,纷纷溃逃,出现了政权真空的大好时机。黄敬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领导冀中800万人民,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迅速开展革命斗争,建立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21日在安平县城召开冀中区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冀中区党委,黄敬任区委书记。接着,又成立了冀中军区和冀中抗日民主政权——冀中行政公署,吕正操任军区司令员兼行署主任。

当时,在冀中平原上,汉奸、敌特活动特别嚣张,地主武装、国民党的杂牌部队、土匪流氓、封建会道门等乘势而起,扰民肆虐,烧杀抢掠,冀中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黄敬面临这一严峻形势,首先集中精力建立和扩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特别是1939年年初,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〇师挺进冀中平原,由贺龙、关向应、黄敬、吕正操、程子华5人组成冀中区军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冀中抗日部队的建设,胜利地粉碎了日寇对冀中平原进行的大“扫荡”,使冀中抗日武装力量在战斗中经受锻炼,迅速成长、壮大。

黄敬和中共冀中区常委高度重视冀中广大军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群众抗日军事斗争的新办法、新经验,成功地领导、发展了各种抗日武装斗争形式,成功地坚持了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闻名中外的地道战,就发源于冀中平原的蠡县。当地的人民群众开始只是各自在自己的家中秘密地挖地窖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敌人来“扫荡”清剿时,就用其藏身,后来进一步挖掘,延伸蔓延,户与户相连、村与村相通,很快就发展成为既能保护自己,又能打击敌人的地道。黄敬及时发现了这种斗争方式,并亲自去蠡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满腔热情地充分肯定了这一斗争形式,在冀中全区有领导、有组织地开展地道战,许多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实行人自为战、村自为战、连户作战。运用这一斗争形式,冀中根据地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在坚持冀中平原抗战斗争中,黄敬显示了实事求是,联系实际,按不同地区、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区领导的领导艺术和才能。他在到定南县、安国县县城附近等游击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群众斗争的经验,选派英勇精干的武工队,出其不意进入游击区、敌占区,镇压铁杆汉奸,分化瓦解敌伪军,建立两面政权,发展秘密武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游击区、敌占区人民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武工队传奇色彩般的感人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破路挖沟,也是人民群众的一个创举。日寇在武器装备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如何才能遏制住敌人的长处,化其所长为其所短,群众从实际出发,发明了许多方法。例如:有些地区破路挖沟,虽然形式简单,但效果明显,阻滞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黄敬和区党委高度评价群众的这个创举,从1938年到1939年冬,发动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参加破路挖沟,把这些挖成的深深的道沟连接起来,全长有7万多里,使日本侵略者的机动部队,进入冀中大平原犹如进入了巨大的蜘蛛网络里,成为我抗日武装打击的活靶子。

黄敬领导冀中平原人民,实行全民皆兵,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长时期有力地抗击、困扰日伪军,消耗侵略者的有生力量,写下了一首首感天地、泣鬼神的辉煌壮丽的抗战诗篇。

黄敬在冀中平原生活战斗了四年多,和冀中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关系,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

聂荣臻曾高度评价黄敬的工作。他说:“冀中这块抗日根据地,是黄敬在我们党领导下首创的平原抗日根据地。”

曾经担任过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的程子华在后来回忆这段光荣而又艰苦的斗争历程时,深情地说:“应该着重指出,1942年日寇对冀中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此后,冀中根据地处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斗争,直到对日寇进行反攻取得胜利,没有那么好的群众基础是不可能的,这与黄敬同志充分发动群众,做了大量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

正因为黄敬有如此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才被中央重视和任用,担任了新天津市的首任市长。

1948年11月,黄敬奉命带领大批干部,赶赴平津战役前线,准备接管天津。

1949年1月15日凌晨,天津战役的隆隆炮声刚刚隐去,零星的枪声还时断时续地骚扰着夜的宁静,一辆越野吉普车驶入天津市区。车上坐的人,就是这座城市解放后的首任市长黄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