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大都市区边缘区域在空间上处于都市区的边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在发展政策和区域市场上被边缘化,其中心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一、主要结论

本书在区位论、中心—边缘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及旅游系统论、大旅游理论等旅游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应用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威尔逊模型、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在梳理大都市区边缘区域、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战略选择、产业体系构建和空间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选取大北京都市边缘区廊坊作为案例区,对廊坊市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经济环境与旅游资源条件、京津市场需求现状和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系统分析,剖析其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和旅游发展的优、劣势,探讨旅游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而提出廊坊市以休闲旅游为主导、以近位发展为特征、以产业链条延长为目的、实现区域经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大都市区边缘区域在空间上处于都市区的边缘,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在发展政策和区域市场上被边缘化,其中心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大都市区边缘区域宜采取“补位发展”、“近位发展”战略,依托都市区构建休闲旅游产业体系,通过“点—轴”模式和增长极模式发展旅游,推动边缘区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边缘区中心化。

大都市区边缘区域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和辐射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都市区边缘区域具有其独特特征,空间上位于都市区核心城市外围,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受区位和经济的制约,在政府发展政策和区域一体化市场上多处于被边缘化的境遇。都市区中心区因扩张而带来的资源、人口、环境等压力以及边缘区因被边缘化而面临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压力推动双方共同谋求合作途径,旅游业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之一。

都市区中心区居民因经济生活富裕、工作压力大、城市生活拥挤而产生的休闲旅游需求旺盛,边缘区与中心区空间上的临近以及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而保留了更多的田园风光和闲散舒适,契合了都市居民的休闲需求,为边缘区以旅游为平台、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边缘区根据其旅游资源的丰度、品级、数量的优劣和多少可以灵活选择“资源驱动型”、“需求驱动型”或两者相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根据其旅游区位构成因子的完善与否可以采取“补位发展”战略或“近位发展”战略或采取两者兼有方式;边缘区以满足都市居民休闲需求为根本的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的特点,构建由核心产业、拓展产业、支撑产业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边缘区旅游发展应以旅游资源相对丰富、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中心点为增长极,并以交通为轴,通过中心点的发展,带动沿轴区域发展,最终形成网络化发展的空间格局;边缘区在旅游业发展推动下,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进步,逐步融入都市经济圈,实现中心化。

廊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能源缺乏、生态城建设目标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要求廊坊市必须摈弃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廊坊市位于我国最缺水的华北平原,廊坊市人均水资源量205m3,远低于京津冀地区人均317m3的平均水平,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7;廊坊市年降雨少且集中,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因持续超采,廊坊市已形成三处地下水漏斗,其面积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且已导致廊坊市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危及廊坊市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廊坊市所在的河北省能源自产量低,本省经济发展所需能源82%依靠外部调入,能源对外依赖度高;2006年,廊坊市被列入河北省首批建设的生态城市,城市发展的定位对廊坊市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节能减排、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廊坊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廊坊市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高耗水农业的产业结构内部的改造,降低传统农业比重,以旅游发展为引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推进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产业增加值;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比重,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推动旅游业与工业的耦合发展,拓展工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能耗低、环境污染小、关联带动效应好的旅游业的发展力度。

廊坊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看,廊坊市第一产业结构为正偏离,偏离大,劳动生产率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第二产业结构为负偏离,偏离大,劳动生产率高,但吸纳就业能力差;第三产业结构为负偏离,趋向于0,劳动生产率高,吸纳就业的能力强。城市化水平及就业结构的滞后要求廊坊市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关联带动性和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

廊坊市农村人口过高,占人口总数的69%;城市化水平较低,2009年廊坊市城市化率为47.3%,工业化率为36.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以国际上通用的IU比和NU比进行衡量,廊坊市的IU比为0.76,NU比为1.36,均高于正常水平,说明廊坊市人口过多滞留于农村地区,且工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缺乏协调,带动作用弱,致使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影响产业效益的发挥;廊坊市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就业结构为“二、一、三”,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从1990年到2009年,廊坊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正偏离逐渐向0靠拢(36.9—23.5),但偏离大,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面临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较高的负偏离逐渐向0靠拢(- 25.0—- 17.7),但偏离高,意味着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却也反映出其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较差,面临着劳动力迁入的压力;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较小,从较低的负偏离逐渐向0靠拢(- 11.8—- 5.8),意味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就业吸纳量好,但该产业的就业空间在缩小。

城市化水平低和就业结构的滞后要求廊坊市未来应加强对劳动生产率高、就业吸纳量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推动大量滞留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从农业走向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提高城市化水平。而在第三产业中,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吸纳从业人员的数量,超出房地产、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钱,相关行业收入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能增加5~7个间接就业岗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廊坊市旅游业与地区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综合关联度进行分析,其综合关联度分别为ρ01=0.700105,ρ02=0.811438,ρ03=0.694653,ρ04=0.701157,说明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密切,旅游业是具有良好的关联带动效应的产业。因此,廊坊市未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强化对关联带动性强,同时就业吸纳量大的旅游业的发展。

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空间上与京津紧密相邻的区位优势、京津休闲旅游供需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共同推动了廊坊市以京津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廊坊市现代休闲、商务旅游资源比较多,是京津周边休闲度假、商务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城市。廊坊市有燕郊镇地热异常区、牛驼镇地热异常区、凤河营地热异常区、廊坊市区地热异常区、文安地热异常带和大城地热异常区6处地热异常区,其中以牛驼镇地热异常区地热资源最为丰富,该地热田地热可开采量达13.759×106J,是中型地热田;廊坊市内有6处规模较大的高尔夫球场,累计面积达15 195亩;廊坊市的会展业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河北省会展场馆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上述现代旅游资源的存在为廊坊市依托京津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保障,为廊坊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京津两地旺盛而庞大的休闲旅游需求与当地旅游供给的不足为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都市区是旅游客源产生最为集中的地区,京津两市人均GDP均超过9 000美元,两市居民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异常旺盛;京津两市的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660万辆,提前进入汽车旅游时代;休假制度的变革使得都市居民的休假时间主要集中于周末,表现为小短假;汽车旅游时代和休假制度的融合进一步促发了京津两地短途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占地较多,而京津两地因都市人口的激增导致土地资源稀缺,使得京津两地未来用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京津休闲旅游供需之间的矛盾为位于京津之间、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休闲度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廊坊市开发近距离休闲旅游市场提供了巨大机遇。

紧邻京津的区位特点为廊坊市旅游业采取“近位发展”战略提供了可能。廊坊市区距北京市50公里,距天津市60公里,空间上与京津的紧密相连使廊坊成为我国大都市区边缘区中最具区位优势的城市,区位特点是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廊坊与京津间公路发达,交通便利,随着京沪高铁的建成、廊坊地铁与北京地铁的对接,廊坊与京津之间的同城效应将凸显,为廊坊市旅游业“近位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大北京都市区旅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廊坊市与京津之间的壁垒将逐渐消除,旅游一卡通的出现是大北京都市区旅游一体化的一个小突破,京津廊旅游合作将向更广、更深层面发展,廊坊市也可更有力地借助京津市场和区域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基于廊坊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和空间区位,采取“近位发展”战略,以“点—轴”空间模式带动旅游业整体发展;通过旅游业与多产业耦合发展打造休闲旅游产业体系;借助市场营销体系和保障机制的建设,构建廊坊市旅游发展模式。

廊坊市传统旅游资源欠缺,不适合采取“资源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廊坊市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现代休闲旅游资源丰富,紧邻大都市的良好区位条件以及京津庞大的短期休闲旅游市场,为廊坊市采取“需求驱动型”旅游发展模式和“近位发展”战略创造了可能。廊坊市内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市区、三河和霸州是廊坊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最为集中的区域,以这三地为廊坊市旅游发展的增长极,以贯穿廊坊各县市的国道和省道为轴线,通过“点—轴”发展格局推动廊坊市旅游业的发展,并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之下,实现点—轴—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廊坊市旅游业的均衡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借助旅游业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商贸业、会展业、温泉业、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通过前向、后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多主体、多方法促销,旅游产品采取组合开发和区域联合开发形式,构建多层次的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全面塑造廊坊市“京津休闲后花园”和“会展新都”的整体旅游形象。在政府推动下,加快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加快与京津及周边城市的交通对接,提高廊坊市对外、对内的可进入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引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保障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加大旅游产业的投资力度,多渠道融资,保障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通过发展战略选择、产业体系构建、空间发展布局及营销和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廊坊市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存在问题

本书尝试对大都市区边缘区这一特殊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受作者知识、经验、资料与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廊坊市这一特殊边缘区的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对于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基础和旅游资源基础不同的其他边缘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不足,缺乏对模式适用性的系统分析。

未来将进一步对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不同的边缘区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对都市区与边缘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条件、途径进行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