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古典理论对均衡发展的解释

新古典理论对均衡发展的解释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4.3 新古典理论对均衡发展的解释新古典理论关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区域内部资本积累过程和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最终会自动趋向均衡。按照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观点,区域经济政策的任务是使经济活动尽可能符合它的那些假设条件。

2.4.3 新古典理论对均衡发展的解释

新古典理论关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经济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区域内部资本积累过程和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最终会自动趋向均衡。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基础上的。除了新古典理论通常的基本假设之外,这里还有两个附加的假设条件:(1)区域间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运输费用为零;(2)所有区域都是同质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替代,存在着同一的固定比例规模收益的生产函数(1)

一、通过区域内部资本积累过程实现均衡:一个区域的模型

在一个区域的模型中,假定技术和劳动力供给不变,资本存货的变动是惟一的内生因素。为了提高资本存货,必须进行投资,在储蓄率s和折旧率δ既定不变的条件下,净投资就表示为:I=sY-δK。其中,Y是国民收入,K是资本投入。

显然,随着资本存货的增加(I>0时),折旧也会提高。由于追加的单位资本的边际产量随资本存货提高而下降,所以一方面,产出水平上升趋缓,另一方面,储蓄增加也会趋缓。其结果是,随着资本存货的增加,虽然对追加资本的需求增长了,但是由于储蓄的限制,从某一点起投资不能同步跟上,到达这一点后,资本存货和人均收入就不能再继续增长,进入停滞状态。在这一点上,储蓄(sY)恰好等于折旧(δK)。因此,净投资增长等于零。从公式I=sY-δK中很容易推导出,在这一点上必然是:K/Y=s/δ,即投资率就等于储蓄率与折旧率的比。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偶然偏离了这一均衡点,还会自动回到均衡点。如果资本存货低于均衡点(折旧较小),储蓄超过折旧,资本积累增加,经济增长与发展强劲;资本存货超过均衡点(折旧较大),储蓄不足以弥补折旧,资本积累下降,经济增长与发展就处于停滞和衰退。

新古典理论的这一基本模型虽然阐释的是一个区域的均衡,但也可以用来说明区域之间的均衡。在两个具有相同装备的区域(sY和δK曲线相同),其中一个出于任何原因其资本存货偏离了均衡点,都将通过资本积累过程的内在规律,重新趋于相同,尽管这两个区域相互之间完全没有联系。新古典理论的基本模型从一个封闭的区域出发,区域之间既不存在货物交换,也不存在生产要素流动,均衡完全是由区域内在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即在一个资本积累水平低的区域内比在一个资本积累水平高的区域内经济增长与发展要快。由于这一作用过程,每个区域的经济最终都会趋向于均衡点,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达到均衡状态。

二、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区域之间均衡:两区域模型

假定只有两个区域,它们的技术水平相同,只是由于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区域1比区域2资本集约程度高,在区域1内资本投入比劳动投入要多。根据新古典理论关于要素报酬取决于其边际产量价值的假定,区域1内的工资水平高于区域2,而资本利息则低于区域2,所以,对劳动力形成一个刺激,他们会从区域2流向区域1,而资本则会从区域1流向区域2。这种流动导致两个区域内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在区域1内,由于资本流出,劳动力流入,资本集约程度就会降低。由此,这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开始趋近。只有当两个区域之间的工资和资本利息水平不存在差别时,这一过程才会停止。所以,在新古典模型中,无障碍的要素自由流动导致区域之间工资和利息水平的差别消失,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均衡。这一过程可以用图2-3阐明(参见G.Maier,F.Toedtling:Regional-und Stadtoekonomik270s,NewYork,Springer Wien,1996.)。

图2-3中,横轴表示资本集约度(K/L),纵轴向上表示资本的边际产量,向下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的资本集约值,同时w表示工资率,r表示资本利息;两个区域分别用R1和R2表示。从两条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工资水平的差别和资本利息水平的差别,由此引起了生产的流动,R1和R2相互接近,直至它们在R点相交。在这一点上,两个区域的资本集约程度相同,劳动和资本的报酬相等,两个区域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达到均衡状态。

img24

图2-3 通过要素流动实现的区域间均衡

这种通过要素流动实现均衡的过程是前面阐明的通过资本积累过程实现均衡的结果和延伸,并且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均衡过程。在劳动集约程度相对高的区域,资本就会流入,由此加速了那里本来就强劲的资本积累的增长,相反的机制会阻止资本集约区域的资本积累。

三、新古典理论关于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及其评价

新古典理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然而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它的一个致命缺陷是把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

按照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观点,区域经济政策的任务是使经济活动尽可能符合它的那些假设条件。区域经济政策应该促使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性提高,拆除如行政障碍或市场进入壁垒等方面形成的流动限制,并改善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果区域经济政策除上述任务外不渗入到经济运行过程之中,那么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将自动趋向均衡。按照这一观点,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经济发展会自动趋向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恰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只可能干扰区域经济向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发展,并且导致福利损失。因此,区域经济政策除了创造和保证这些前提条件之外,不应干预经济生活。

然而,正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符合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那些前提条件是令人怀疑的。在新古典模型中,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完全流动性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空间)的作用。同样,完全信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古典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空间)因素的理论。

事实上,经济活动总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和一定的区位,经济主体之间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外部效应。为克服空间距离,生产要素流动和信息交流必然要引起相关费用,存在各种障碍、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难以消除的差别。即使在市场发达的条件下,尽管有大量供给者,也可能出现区域垄断,它们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价格。此外,正是为了克服空间障碍,要求必须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性质。所有这一切,都是与新古典所说的前提条件相抵触的,也正是国家实施区域经济政策、干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依据所在。市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单凭市场机制自动发挥作用,难以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均衡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