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应用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应用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存在非均衡性,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均衡发展论并不意味着扶优弃贫,而是要利用在空间上区域资源条件的差异,在时间上采用先后发展步骤,取得总体上的宏观最佳效益。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应用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才是绝对的。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平衡和不平衡的角度对许多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马克思研究了不同的生产部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正是在分析各个领域中大量存在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基础上,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个概括。他说:“平衡总是以有什么东西要平衡为前提,就是说,协调始终只是消除现存不协调的那个运动的结果”。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平衡是以不平衡为前提的,不平衡是经常的,平衡是消除不平衡的结果。马克思关于平衡与不平衡的思想对于人们理解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有重大的启示作用。恩格斯在研究自然辩证法过程中从运动的角度对平衡与不平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相对静止即平衡,一切平衡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同时他认为不平衡是绝对的,静止平衡是相对的。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极为重视,并对此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极大地发展了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思想。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他指出:“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在《矛盾论》一文中,毛泽东从哲学高度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作出了理论概括,系统地提出了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理论。他指出:“世界上没有绝对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该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并领导了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法应用于经济建设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他指出:净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不平衡、矛盾、斗争、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静止,是相对的。所谓相对,就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经济的发展总是有进有退,平衡和不平衡不断转化,波浪式前进,不平衡发展。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揭示了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了经济的发展也是在平衡与不平衡中前进。

在《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的历次讲话以及党的重大方针中,虽然并未出现“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字样,但深入研究,人们不难发现,诸多理论中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邓小平在经济建设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精华思想,立足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反思历史,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特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张。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上存在非均衡性。从空间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实行了由东向西的“台阶式”发展;从时间上看,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先有后,实行了“三步走”渐进式发展;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基础产业重点发展;从财富增长与分配形式上,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先富带后富”。其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存在非均衡性,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性,分配制度方面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最后,邓小平在1992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也渗透了非均衡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的来看,要求通过一定时期的经济非均衡发展,达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利用其区位优势及相对较好的基础条件较快地发展起来,这正是中央政府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而采取了相应政策取得的结果。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应依据不平衡发展战略有选择性地进行区域开发。然而,不平衡发展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期望的,在区域平均落后和区域相对发达与落后并存面前,为了真正求得均衡发展,往往会选择不均衡发展战略。通过较长历史时期的不断扩散、辐射、带动、渗透等作用,最后达到相对全面发展,这就是区域开发的辩证法。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虽然和东部地区相比较为落后,但其中也有区位相对较好、开发前景在全国独具优势的区域,因而非均衡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西部开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条件下,优先支持和发展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和行业。为了使西部大开发战略付诸实施,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发展初始条件方面大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能够借鉴到西部的可能不多。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情况是,东部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秩序已经建立,西部地区尚处于落后的从属地位,市场支配份额相对狭小;西部地区也不可能具有发达地区当年的资本原始积累条件,而且又处在不同起跑线上,市场竞争条件显然劣于东部。因而,借助外力对于西部开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通过政府政策干预,更多地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使西部地区经济获得启动和加速度,是西部地区经济走向高效、持续运行的关键问题。非均衡发展论并不意味着扶优弃贫,而是要利用在空间上区域资源条件的差异,在时间上采用先后发展步骤,取得总体上的宏观最佳效益。当地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借助外力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整个系统会因此而产生波动,造成系统混乱,使已有的成效丧失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