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Either总结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四个基本定理,分别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以及雷布钦斯基定理,这四个定理都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共同构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这就是后人所称之为“HO理论”的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又称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或HO模型。

第一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Either(1974)(1)总结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四个基本定理,分别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 model),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 model),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 model)以及雷布钦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这四个定理都经过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共同构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 lin m odel)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 Heckscher)在他1919年发表的《实力的作用》(2)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自由贸易使要素收益平均化的趋势假设。1933年,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B. Ohlin)出版了他的名著《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3),在赫克歇尔所提出的要素分析原理基础上,探讨了生产要素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就是后人所称之为“HO理论”的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又称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或HO模型。李嘉图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一步考察了这一命题。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HYPERLINK将其用数理方法严格推导出来。

img39

图3.1.1 H-O模型

资料来源:http://wiki.mbalib.com/wiki/Image:% E5% 9B% BD% E9% 99% 85% E8% B4% B8% E6% 98% 93% E5% 89% 8D% E7% 9A% 84% E5% 9D% 87% E8% A1% A1. jpg”\o“国际贸易前的均衡”

赫克歇尔曾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中提到了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即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和同质资本收益均等的观点。俄林在《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的第二章“关于区域贸易的某些后果”中阐述了其观点。“区域贸易的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这意味着更好地利用这些要素,从而减少因不适当的地区分布而引起的不利条件。”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而非完全的均等化,主要原因第一是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对几种要素的“联合要求”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因此尽管贸易开展后使资源配置合理性增强,却并不能改变要素区位分步的非均衡性及拉平要素价格的区间差异。其次由于俄林假定生产要素的地区流动性为零,因而可由商品贸易部分替代要素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要素的合理配置。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国际贸易最终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同时,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

针对上述HO模型中要素价格均等的趋向性观点的缺陷和不足,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必然发生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从而对该理论进行了重要修正。萨缪尔森在《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等》(1948)(4)一文中首次提出其观点:在两国实行生产两种产品的专业分工的情况下,通过自由贸易要素价格会绝对相等,商品流动能够完全替代要素流动,在商品移动能有效替代要素移动的某种程度上,世界生产力可达到最佳状态。此后,萨缪尔森于《再论国际要素价格均等》(1949)(5)一文中对要素价格均等进行了严谨论证,修正并完善了生产禀赋论。假定只有两个国家美国和欧洲,生产两种商品粮食和纺织品,每种商品由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来,生产函数呈现出线性齐次的特点,即以相同比例改变所有投入要素,产出也以相同比例变化,满足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现实中商品表现出的要素密集性不同,粮食为“土地密集型”商品,纺织品则为“劳动密集型”商品;假定两国的土地与劳动均为同质的投入要素;假定国际贸易中所有商品均能完全自由移动,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且竞争导致两国商品市场价格比例均等;假定两国间的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移动;假定两国对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实行不完全的专业分工即都生产两种产品;根据上述假定条件,萨氏运用数学推导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两国的实际要素价格必然完全相等”。鉴于萨缪尔森所做的理论贡献,经济学界又将HO模型称为HOS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雷布钦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塔德乌什·雷布钦斯基(英籍波兰经济学家,Tadeusz Rybczynski)在其1955年的论文《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Rybczynski,1955(6))中提出雷布钦斯基定理。雷布钦斯基定理研究的是要素积累对生产和贸易的影响。要素增长会影响到产品的供给,从而影响到产品的相对价格,并进一步影响到一国的贸易规模与贸易条件(大国的情况),甚至会使一国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要素增长会影响生产、贸易条件与比较优势的机制,在贸易条件的影响方面,与之密切相关的是“贫困化增长”。

(一)雷布钦斯基定理

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但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这将带来什么样结果?雷布钦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雷布钦斯基定理公式说明如下:

假设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ΔLy)。但X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

img40

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

img41

图3.1.2 雷布钦斯基定理

(二)要素丰裕度的动态变化

Rybczynski定理是一个对经济中供给面的比较静态分析结论,说明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产出结构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给定的商品相对价格下,两种产品的供给数量都会发生变化,这实际上就表现为供给的变动。如果对两种商品的需求不发生变化,则两种商品的均衡相对价格必然变动。一定方向和幅度的相对价格变动,就可能使得该经济和其他经济之间比较优势发生改变——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比较静态分析的结论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含义。

Rybczynski定理之外,Findlay和Grubert(1959)(7)在几乎相同的2要素2产品模型中考察了在商品相对价格给定的条件下,中性技术进步和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对于产出水平的影响,得出了被称为Findlay-Grubert定理的结论。如果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7,则在2×2条件下,Findlay-Grubert定理可以表述为:对于任意给定的固定资本和要素数量,如果两个部门中有一个发生了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不影响相对要素密集度,则在固定商品价格条件下,该部门的产出水平必定上升,而另一部门的产出水平必定下降。

不仅如此,Findlay和Grubert(1959)还考察了有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希克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效应类似于希克斯中性的情形;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希克斯劳动耗费型技术进步的效应则不明确——取决于变化的程度。Rybczynski定理和Findlay-Grubert定理说明的是要素禀赋和技术进步对于产出结构的影响。实际上在Findlay-Grubert定理中,技术进步也相当于增加了相应的要素禀赋,只不过情形更为复杂一些而已。

除了要素流动之外,要素丰裕度或者说要素禀赋的内生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瞬时意义上的,即贸易可能影响到人们在工作和闲暇之间的选择。这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重要性较小,因此本书不对此进行详细考察。其二是跨时期的,即改变经济中的资本积累率。从跨时期角度进行的考察,大部分文献都借鉴了Uzawa (1961)(8)对两部门增长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展,在这个模型中资本品参与了国际贸易。

日本学者Oniki和Uzawa(1965)(9)对于动态比较优势的考察是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成果。他们把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动态比较优势模型,其中详尽地分析了资本积累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描述了比较优势的长期变化趋势。Oniki和Uzawa的模型考虑两个劳动增长率、技术和消费者偏好都完全相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都生产消费品和投资品;两国的资本积累率因为各自国内的产出水平和投资品进口数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这样的框架下,Oniki和 Uzawa证明存在一个整体静态稳定状态。如果坚持前面的不存在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国别差异的假定,则在稳定状态下,两国的总的资本劳动比率会相等,因此在这样的稳定状态均衡下,不存在国际贸易。这一结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就纯粹的逻辑而言,静态的HO定理要对国家的贸易格局进行解释,就要求国家间拥有相同的技术和偏好。另一方面,Oniki和Uzawa也证明,如果国家之间不存在偏好和技术差异,则在长期增长均衡中贸易也不存在。这就是说,在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下,长期中只有在偏好和技术上至少有一方面存在国际差异时,贸易才能持续存在。但是如果国家间储蓄倾向不同,则储蓄倾向较高的那一国,其稳定状态下的资本劳动比率,即资本丰裕度会更高,因此在稳定状态下仍然会存在国际贸易;贸易的格局是,长期稳定状态均衡条件下储蓄倾向较高的一国将专门从事投资品的生产,而储蓄倾向较低的一国则专门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是一个和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中HO定理非常类似的结论。当然,由于储蓄是收入中没有消费的部分,因此影响储蓄倾向的因素实际上也就是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而消费倾向受到偏好的制约,因此这背后实际上是两国间的偏好差异。

Findlay(1970)(10)中提出的动态要素禀赋模型和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基本框架的思路更为接近,其中两种可贸易品都是最终消费品,而资本存量则由另一个非贸易部门生产。Findlay模型证明,长期中资本和劳动的稳态增长可能使得比较优势,从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Findlay(1970)得到的结论带有典型的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特征,不过其中重要的变量不是要素禀赋的变化,而是人口增长率储蓄率。人口增长率的增加会降低经济稳定状态的资本劳动比率,而这会减少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数量。这种效应的作用机制类似于Rybczynski定理刻画的情形;而储蓄率的提高,在短期内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出,但是长期而言则必定会提高资本密集型产品产出。实际上,如果我们用劳动力的增长率和资本积累倾向、而不是外生的物质禀赋来解释要素丰裕度,则Findlay这里的模型实质上就是HO理论。

三、国际贸易中的高维问题

两个国家、两个部门、两种商品的2×2×2低维模型在国际贸易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继Samuelson提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之后,一些学者撰文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高维问题。Findlay和Grubert(1959)(11),Vanek(1968)(12)Ethier(1974)(13),Jones 和Scheinkman(1977)(14)都对低维模型的局限性和高维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探讨。Ethier(1984)(15)在《国际经济学手册》第一卷中的文章详细地介绍了1984年以前国际贸易中高维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Deardoff(1984)也对高维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考察。

由于传统的李嘉图模型是一种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为了使模型更符合实际的国际贸易,因而后来学者将模型中国家数和产品数进一步扩展。当然在这些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迪尔多夫(1980)(16)设计的多国多种产品的一般均衡比较优势模型。迪尔多夫模型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的分析优点。在一个小国开放经济中,衡量比较优势的机会成本公式仅仅只需要两部分信息:在封闭状态下(自然经济)一国中n种产品的价格pa和它所对应的净进口量T。封闭状态下价格pa包含了有关该国经济的所有相关信息;净进口量T包含了有关该国贸易条件的所有相关信息。在模型中仅仅只需要将二者相乘pa T,就可以计算出比较优势的机会成本。

当考虑到2种以上的商品和要素时,在2×2框架下结论非常明确的四大定理就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变得有些模糊。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高维情形中就不能完全成立。而把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和具体的贸易格局直接联系起来的HO定理,在高维情形中就更加不能适应。但是有可能在贸易格局和自给自足的均衡价格之间建立起相关性联系(Deardoff,1980;Dixit和Norman,1980)。总体而言,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集中在那些使用本国价格相对低廉的要素生产的商品上。Stolper-Samuelson定理和Rybczynski定理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这两个定理在高维情形下能否继续适应也变得非常模糊。

实际上关于传统贸易理论基本框架的低维度和对称性(即商品种类和要素种类相等)问题,早已有大量的理论著作对其进行批评,而同时许多经验研究成果也对此提出了质疑,至少认为这样的假定是不恰当的。上述结论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但是Ethier同时指出,就维度问题而言,研究成果似乎让人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扩展比较乐观。维度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对理论本身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基本框架中的基本含义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下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其中一些结论,比较优势法则、HO定理、以要素密集度为基础的趋向性的比较静态预测等,都在相关或者平均的意义上保存了下来;其二,其余的结论,DStolper-Samuelson定理和0Rybczynski定理则在很多情况(但不是所有的情况)下成立,它们适应于一些要素或者商品的情形,但不是适应于所有的情形。

由低维模型向高维模型拓展最难的部分在于假设的改变。当模型不是2×2模型时,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就不一定能够成立。假设要素和商品数量相等,国际间所有的要素和可贸易品都不能自由移动,即使在2×2模型中,也无法保证要素价格向量w与给定商品价格向量p的唯一对应关系。如果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对于给定的p可能存在两个甚至多个w。对于n×n模型,David Gale和H. Nikaido (1965)(17)给出了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唯一对应关系的充分条件:投入产出系数的矩阵A(w)应该是一个商品价格矩阵P-matrix,矩阵的主子式均为正。Andreu Mas-Colell (1979)(18)进一步放松了这个条件,与2×2模型一样,两个国家分享拥有同样的技术并能够以同样的价格和n种生产要素,生产同样的n中商品;如果生产技术相同,只要两国的要素禀赋充分接近,要素价格就会趋于均等化。“高维锥体”(Cone of Diversification)(19)的概念使得n×n高维模型中要素价格均衡化的结论与低维模型一样成立。但是如果生产要素的数量超过可贸易品的数量,要素均等化定理在高维模型中并不一定成立。Jones,Beladi和Marjit(1999)(20)认为在两要素模型中,每个国家只能生产一种或两种产品,这些产品的要素比例应与该国的要素禀赋比例相一致,这里并不需要考虑出口商品的要素比例和生产的要素比例是否相同。但是在高维模型中,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Jones(2006a)(21)的研究表明在三种要素两种商品的3×2模型中,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就不成立。

Ethier(1982,1984)和Deardoff(1979,1980,1982)等学者将传统比较优势原理推广到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的更一般情形,通过研究国际贸易的“高维问题”(Higher dimensional issues),得出所谓的广义比较优势法则(generalized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在多种商品和多种要素的情况下,商品的贸易流向(以净出口为指标)与其封闭经济下的相对价格差成负相关关系,具体地说,对于那些相对价格低于国外的商品而言,从平均水平看,贸易流向表现为净出口;而那些相对价格高于国外的商品,从平均水平看,贸易流向表现为净进口。上述关系仅在平均意义上成立,当设计某一具体商品或部门时,这一关系并不一定适用,当某一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低时,该商品并不一定就是属于净出口,反之亦然。在高维情况下,比较优势原理只在平均意义上成立。当考虑到两国之间存在要素禀赋差异这一特殊情形时,广义比较优势法则可以表述为:在平均意义上,一国将成为其相对廉价要素服务的净出口国和相对昂贵要素服务的净进口国。这一结论便是H-O定理在高维情形下的表达形式。这里,要素服务的出口或进口是指蕴含在贸易中的要素含量(factor content of trade),由于一国的出口商品时使用本国生产要素(所提供的服务)生产出来的,因此,本国向他国出口商品实际上意味着向他国提供本国要素的服务。

高维下的广义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2)。在理论上,它大大丰富了比较优势理论,建立了更一般的贸易理论模型;在应用上,它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由于现实中,无论是商品的种类,还是要素的种类,都不可能仅限于两种之内,所以标准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在实际运用中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广义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结构与实际情形比较接近,因而可以用于实证分析,由高维H-O定理引申出的H-O-V模型(Heckscher-Ohlin-Vanek Model)已成为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实证检验方法(23)

关于把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定理从2×2情形推广到高维情形或者说超2×2情形,成果相当丰富,实际上这一方面的研究至今仍在继续。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Leamer,对于纯理论层面上高维模型的发展却颇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样的模型实际上毫无应用的价值,“我们为什么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呢?”(Leamer,1993)实际上这或许是战后传统贸易理论的发展中意义最小的一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