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

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几乎毫无例外,企业经营、特别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都包括各种形式的信用增级。信用增级手段包括外部信用增级与内部信用增级,采取何种信用增级工具则取决于最小化增级成本,大多采用的是内外兼用、相互结合的方式。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的手段,主要包括:一是强化商业信用。

第二节 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

几乎毫无例外,企业经营、特别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都包括各种形式的信用增级。信用增级手段包括外部信用增级与内部信用增级,采取何种信用增级工具则取决于最小化增级成本,大多采用的是内外兼用、相互结合的方式。一个企业的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才是最为根本的、最为关键的。因为只有自己真正遵守信用、履行合同、兑现承诺,才能赢得外部的评级机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顾客用户的赞许,才能使企业自己从内部获得信用增级和增值。因此,企业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百倍珍惜企业自己的信用资源,促使信用这种最为宝贵的无形资源和财富获得增值。

内部信用增级与增值的手段,主要包括:一是强化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短期负债融资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谓“自然性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换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其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等。其中应付账款是一种运用广泛的商业信用,分为免费信用、展期信用和有代价信用,具有付账期限、折扣等信用条件。企业可以经常在内部应用“沃尔比重评比法”(“沃尔信用能力指数”)来评价自己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如果企业在信用期内及时偿还应付款项,长期偿债能力一贯表现出色,那么自己的信用或声誉就得到了保证,银行也就愿意与这种讲信用的企业打交道,即使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了暂时困难,银行也可能会雪中送炭般地助企业一臂之力;如果企业因主观上不讲信用或客观上信誉恶化,上了银行的“黑名单”,让银行不放心,不仅会丧失贷款人或供应商的信用,或者日后招致更为苛刻的信用条件,而且还会加大自己的融资风险、提高自己的融资成本,甚至在资金短缺但又借不到钱时就可能陷入财务危机。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用关系必然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必然会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转变,欠债还钱真正成为“天经地义”的强制性法则,如果企业对银行借给的钱,采取欠、拖、赖、逃等做法,银行就可以依据新的游戏规则将企业申请破产。二是强化信用道德。企业是由职业经理和员工群体构成的经济——社会组织,因而它就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也具有其道德良心。所谓企业的道德良心,是指企业对自己应负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一种主观内省和道德评价。而信用则是道德良心的重要内涵、基准底线和起码要求。企业道德良心的作用在于,它能够以信用道德为基准,对生产经营行为进行道德自律即基本的道德自我控制。同时,只有真正强大的信用道德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它才能外化为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的道德实践。因此,一方面,企业必须在内部培养、教育、树立和贯彻信用道德的价值观念,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成为职业经理和员工群体的行为准则,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指南,杜绝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无良无德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必须在内部劳资双方建立高度的信用关系,彼此遵守和履行合同,相互信任和诚实对待,特别是领导者更要对员工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如果不择手段地采取尔虞我诈、欺瞒哄骗的做法,那么企业内部必然出现人人自危、彼此戒防、离心离德的现象,爆发信任危机和信用危机,这种僵化和势利的劳资关系和沟通渠道当然就不利于一切增值活动。2001年7月31日,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与《金融时报》首次推出了8种名为“FTSE4GOOD”的“道德”股票指数,分别涵盖英国、美国以及欧洲大陆等100家公司,旨在提倡和促进道德投资。《金融时报》股票交易所国际公司总裁表示,之所以推出该“道德”股指,“是由于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越来越多地希望挑选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近期投向这方面的资金是以往的4倍”。目前,英美等国对有关“道德投资”或被称为“有社会责任心的投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仅在英国这方面的基金就已达50多亿美元。可见,企业的道德水准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价值衡量标准。

前文曾列举了美国强生公司成功实施应急管理化解“泰诺危机”的案例。强生公司为什么能在短期内迅速摆脱危机、恢复形象?除了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外,根本原因是强生公司长期注重企业形象的培养,在公众中积蓄了牢固的信誉基础。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公司的创始人R·W·约翰逊就开创了“企业责任”问题的研究,并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坚持“企业责任”的信条。强生公司制定的“我们的信条”是:“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对医生、护士、病人、母亲及其他使用我们产品和服务的人们负责。……我们对我们的雇员负责,对世界上所有与我们一道工作的男女雇员负责。……我们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里的各个社区负责,同时也要对世界负责。……最后,我们要对我们的股东们负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这些信条所蕴涵的价值观已融入整个强生公司。针对“泰诺危机”,公司总经理R·C·戴维谈到:“危机控制计划不是发生灾害时临时形成的,而是内在的合理的经营哲学信条。正是这种信条促使我们能尽早作出各种决策,并且最终追回药品,维护了企业的形象。”从商业角度看,“泰诺危机”的结果是强生公司再一次证明了它对顾客生命的关心、对道德标准的坚持,虽然这是一场悲剧,但悲剧过后公司的声誉却明显得到了提高。尽管获得这个奇迹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与不这样做而引起的名誉受损、再去恢复名誉所要付出的代价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2001年7月底《商业周刊》与纽约国际品牌顾问公司联合推出的另一个依靠多个品牌营销的排行榜上,强生公司的品牌组合以682.1亿美元位居榜首。强生公司的经历表明,一个良好的、进取的企业形象,将会在公众中积蓄信誉,将成为企业战胜危机的根本保证,即使危机不期而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