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交往空间礼仪

交往空间礼仪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七、交往空间礼仪人际接触的环境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范围。保护自己的人际空间,尊重和爱护他人的人际空间,从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人格,这是商务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交聚会上,陌生人之间、客户之间商谈事务时也采取这一距离。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人们交往的空间意识会有差异。性别不同,对交往需求的空间也有异。

七、交往空间礼仪

人际接触的环境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范围。每一个人都有既适合环境,也适合自己的空间范围。

保护自己的人际空间,尊重和爱护他人的人际空间,从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人格,这是商务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指人们在交往时,特别是个人与个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往时,因彼此的关系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而无形中感到彼此间应保持的一种特定的距离。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有伸缩性的空间范围内,这个范围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像一个气球,不允许、不喜欢他人随意侵犯或突破。

人际交往需要一定空间距离的情形是很多的。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的现象,在文明社会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两个在野外步行的异性,如果他们是陌生人,那么,彼此之间至少要相距大约10米左右,才会感到安全、放心;在一间大厅里有一排椅子,假定两个陌生人先后进入大厅,如果第一个人坐在南端,另一人紧挨第一个人坐下的话,第一个人会本能地移开,与第二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即使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当素不相识的人的身体紧紧贴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也绝不允许他人贴近自己的脸,特别是嘴唇和眼睛。这些情况都表明,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体周围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人际交往只有在这个空间允许的限度内才会显得自然和安全。

小知识

美国体态语言学专家法斯特先生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说,假如我们在餐桌上与一个朋友对面而坐时,悄悄地将桌上的菜单、杯盘、作料瓶等向对方推过去,我们就会发现,对方一般会先把身子往后仰,以企图“躲避”,然后会不安地把身子晃来晃去,最后,他会找准机会,将桌上的东西大致放回原位,默默地表示“回击”。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索默先生讲过的一个道理:人都具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所占有,一旦这个气泡被人侵犯,就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会出现愤怒。

由于空间需要的客观存在,商务人员在人际公关活动中就应当给以足够的认识,有礼貌地维护属于他人的空间范围,以保证交往活动在平等、轻松的气氛中进行。

美国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方法意义学的创始人霍尔博士通过大量事例说明,人在文明社会中与他人交往而产生的关系,其远近亲疏是可以用界域或距离的大小来衡量的。他认为,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在以下四种空间范围内交往着、活动着。

(1)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条件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私人距离:这是一个更有分寸感的交往空间,可分为近位私人距离和远位私人距离两种。

近位私人距离大约在46~76厘米之间。在这一距离内,稍一伸手就可触及对方,双方可以亲切握手。近位私人距离在酒会的人际交往中比较常见,谈话双方会有一种亲切感。

远位私人距离大约在76~122厘米之间。在这一距离内,双方都把手伸直,还有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社交距离:这是超越亲朋、熟人关系的社交距离。这个距离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的,较正式的人际关系,也可分为近位社交距离和远位社交距离两种。

近位社交距离在1.22~2.13米之间。在工作环境中,领导对下属谈话、布置任务、交待工作、听取汇报等一般保持这个距离。在社交聚会上,陌生人之间、客户之间商谈事务时也采取这一距离。

远位社交距离在2.13米~6.1米之间。这是正式社交场合、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显示出距离与威严,因为即使他们坐在这样的办公桌后面与对面站着的人谈话,也不会显得低矮。

(4)公众距离:这是人际接触中界域观念的最大距离,是一切人都可自由出人的空间。也可分为近位公众距离和远位公众距离两种。

近位公众距离在6.1米之外。这通常是小型活动的讲话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如开座谈会。

远位公众距离在8米以外。这是大型报告会、听证会中,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的距离。大人物在演讲时需要与听众之间保持这一距离,以便在增强权威感的同时,增强安全感。

以上讲到的四种空间距离,只是人际交往的大致模式,并不是凝固的、刻板的。人际接触的具体空间距离是根据具体情况,特别是人的情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具体的空间距离总是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与可变性。

影响距离的伸缩与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民族传统、性别差异、地位差异、年龄差异、性格差异、情绪差异、环境差异等。

民族文化传统不同,人们交往的空间意识会有差异。

小知识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与日本人在相同关系中,日本人要求空间距离不要太大,而中国人则希望交往距离不要太小。同样是欧洲,丹麦、挪威等国,人们要求人际接触的距离应该稍大一些;而其他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则要求这种距离应当稍小一些。同是美洲,北美洲的人要求人际接触的距离应该大一些;南美洲人认为这种距离应小一些。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曾为此举过一个例子:如果让一个拉美人同一个美国人在一个走廊上交谈,属于接触文化的拉美人会“不自觉”地向美国人靠近,而属于非接触文化的美国人,为保持他认为适度的社交距离,则会同样“不自觉”地向后退,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发现已从走廊的一端“谈”到了走廊的另一端。

性别不同,对交往需求的空间也有异。男性之间相距的空间距离比女性之间相距的空间距离要大一点。当女性与陌生男性相遇时,要求空间距离必须大一些。女性最讨厌陌生人,特别是陌生男人坐在自己的旁边,把他们视为有意识的“侵犯者”。男性则比较反感陌生人,特别是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坐在自己的对面,把他们视为潜在的竞争者。互不相识、年龄相仿的男女在社交场合初识,距离宜远一些,互相熟悉并经常在一起的男女,交往的最佳距离在1.5米左右。

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总是有意识地与普通百姓保持较大的社交距离,以保证自己获得足够的权威感,也让对方感受到不可轻易接近和神秘感。因此,与领导、上级初识,我们不妨主动离他们稍微远一点,不要“冒犯”他们的威严与神秘。相反地,如果我们与下属、雇员等打交道时,我们应该主动离他们近一点,如果让他们体会到受尊重的感觉,那他们也一定会倍加尊重我们。

年纪较大的人与年纪较小的人相处,双方都会有缩小空间距离的愿望和要求,而同龄人之间则有一种要求扩大交往距离的潜在冲动。与长者交往时,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恳与迫切,我们最好站在他们的旁边,而且距离应当尽量近一些。而当我们与客户洽谈生意、交流信息时,我们应距他们远一些,否则,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与不快。

性格也对交往空间有影响。性格外向、开朗的人容易突破空间界限,对对方的主动“侵入”也不会太反感,因此,与外向的人打交道,距离可以近些。在交谈时,你离他们越近,他们越会对你产生好感。性格内向、孤癖的人则总是严守交往界限,绝不主动缩小空间,因此,与内向的人打交道,距离可稍微远些,不要触犯他们的防犯心理,不要“侵犯”他们的独立性。当然,有时性格内向的人也会产生希望别人能主动靠近他们的愿望,特别是希望他们所喜欢的人能主动靠近自己。

人的情绪是影响交往空间距离的最大的、最易变化的因素。为了能使我们在商务活动中能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我们就要学会察言观色。

小知识

气质与性格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和气度,是人的心理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动力特征。通俗地说,人所具有的气质,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脾气或秉性。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胆汁质的人大多精力旺盛,热情直爽,心境变化剧烈,易冲动,脾气暴躁,反应速度快,但往往粗枝大叶,具有明显的外倾性格。

多血质的人大多活泼好动、热诚、敏感、行动敏捷、情感丰富而外露,善于适应环境,但又易于轻举妄动,做事缺乏耐力。

粘液质的人大多沉着稳重,情感呆板而持久,有时表现为迟钝、冷淡、寡言少语,但忍耐性较强,感情含蓄不外露,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格。

抑郁质的人大多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处处认真细致,但性情孤僻、忧郁,情绪持久而深刻,内心体验细致而不外露,感情变化难以觉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