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亲友交往礼仪

亲友交往礼仪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亲友交往礼仪中国自古家庭观念较重,平时喜欢“走亲戚”,亲友礼仪备受重视。了解亲友礼仪能使大小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相处。逢年过节走走亲戚,大家谈谈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是一件乐事。对不速之客来访,也应当以礼相待。对此,送客时应再次表示谢意。

第三节 亲友交往礼仪

中国自古家庭观念较重,平时喜欢“走亲戚”,亲友礼仪备受重视。了解亲友礼仪能使大小家庭成员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一、亲友相处的基本原则

(一)尊老爱幼

亲友相处中应有长幼之分,切忌没大没小。尊敬长辈,爱护兄弟姐妹,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亲友相处的礼仪基础。

(二)讲究民主

反对家长制,切忌独断专行,提倡家事决策民主化,对亲朋好友的事情可多提建议,但不能强行做主。

(三)相互体谅

都说“婆媳难处,妯娌难容”。那是因为她们之间有“利益”冲突。其实只要相互体谅,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矛盾亦可化解。

(四)积极主动

亲属、朋友是接触频率最高、感情最为深厚的交往对象。彼此关心、互相帮助、礼尚往来等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之中。亲友之间有了矛盾要积极主动和解;亲朋好友之间过生日应主动问候;遇到特殊纪念日不要忘了制造浪漫,这会使感情倍增。

从一般意义上说,亲戚朋友无论远近亲疏,都应该恰当处理彼此间的关系。这就意味着要十分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以贵贱认亲戚。在亲戚交往中,攀富结贵、贬贫疏贱的现象比较常见。有的人家对富有的、权大的和社会地位高的亲友常献殷勤。而对家境清贫的、无权的和社会地位低下的亲戚则十分冷漠,极少主动来往,这是传统的、落后的等级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折射。交人要交心,亲友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应该是美好心灵的使者,而不应该是金钱、权力的仆人。在再富再贵的亲友面前也应自尊自重,决不要低三下四;在再穷再贱的亲戚面前也应热情正直,决不要不屑一顾。

第二,不要由于亲友之间的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和组织原则。现在不少人办事到处拉关系走后门,其中亲友关系是走后门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当亲友之间的交往发展到这种地步时,应当正常发展的亲友关系已经受到社会歪风的“污染”,必须尽快“刹车”,使亲友交往纳入到正道上来,否则亲友各方都会受害。

第三,有些亲友之间奉行的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方针”,这是很不妥当的。当然,有的亲友无事也登三宝殿,大家在一起并无多少正事,而是聊聊天、“侃大山”,这对于一些珍惜时间的人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损失,他们由此不想串亲戚,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不可推向极端,如果忙得三年五载也没空与亲友见上一面,这就太过分了。逢年过节走走亲戚,大家谈谈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是一件乐事。何况每个家庭都可能发生某些困难,这时亲朋好友常常会成为帮助渡过难关的重要力量。

二、招待亲朋礼仪

邀请亲朋到家里做客,最好事先做好准备,诸如整理房间,备点水果、饮料、香烟等。客人应邀而至时,主人应起身迎接,或提前到门口等候。对不速之客来访,也应当以礼相待。如果来客不是自己的客人,而是父母或兄妹的朋友等也应热情接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态度冷淡,相反,要帮助家人招待好客人,如为客人倒茶水、洗水果等,然后再去继续做自己的事。如果在客人到来时,家中较乱,可以稍稍收拾一下。但不要动作太大,立即打扫。因为当着客人的面扫地,有逐客出门的意思。

客人如果是第一次来访,是亲戚的话,家中的长辈要对未见过面的人做介绍;是某—位成员的朋友,这位成员应把朋友介绍给家人。

在家庭待客中,为客人敬茶是待客的重要内容。事先把茶具洗干净是敬茶最基本的礼节。如果不管茶具干净不干净,胡乱给客人倒茶,这是不礼貌的。此外,倒水应适量。对有杯耳的杯子,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水送给客人。

来访的客人如是长辈,晚辈要懂礼貌,与长辈谈话态度要诚恳、谦逊。对长辈和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应多谈些他们所擅长的话题,这样可以使交谈顺利地进行。家中来客,如果是父母的同事,当老人们要与客人谈些重要问题时,晚辈应主动回避。

家中如来了“不速之客”,不能拒之门外,或面带悻悻之色,使客人难堪。遇到这类情况,应尽快了解客人来访的目的,妥善处理。

到吃饭时间,应挽留客人吃便饭。如果是请客人来家里吃饭,应首先了解客人的民族、地区和个人的习惯。此外,在请客人吃饭中,应注意家庭的整体性,也就是说各成员之间要默契配合,这样能增加交际中的亲切感和人情味。

待客时,不要频繁看表,打呵欠,以免被对方误解为你正在下逐客令。

礼貌待客,便少不了送客的礼节,客人告辞时,应以礼相送。当客人表示要走时,可以婉言相留,希望其多坐一会儿,但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能强行挽留,以免贻误他们的生活安排。

客人提出告辞后,应等其起身,自己再起身相送,不可当客人一提出要走,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摆出送行的姿态。对待长辈和年老体弱的老人还应视情况需要,帮助其下楼上车,再与之道别。不可刚和客人道别,马上就转身进门,更不可客人后脚刚跨出门槛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这些都是非常失礼的。

客人来访常常会带些礼品来。对此,送客时应再次表示谢意。必要时回赠一些礼物给客人。

三、拜访亲友礼仪

每逢节假日拜访亲戚、好友、长辈,或到别人家去请教问题时,行为、举止、说话都要有礼貌,不要让人感到粗鲁,产生厌恶感。一般来说,做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做客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应避开对方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最好事前同对方约定时间,如果是晚上拜访亲友,谈话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主人及其家属的休息。

2.门前有电铃的要按电铃,没有的则应轻轻叩门,待有回音或有人开门后,方可进入。如大门是半开或全敞开也应以平和的声音询问后再进去。

3.如果拜访的人是长辈,或第一次到对方家做客,则应彬彬有礼,主人未坐下,自己不能先坐,如拜访的人很熟,则可以随便一些。进屋后,对方家里有老人,要主动与老人打招呼,如遇到有许多人在座,对熟悉的人应打招呼,对不熟悉的人,经主人介绍后,也要一一问候。

4.做客中,坐要有坐姿。入座时,动作要轻而稳,不要猛地一下坐下,发出响声。入座后,手可平放在腿上或沙发的扶手上。年少者拜访年长的人时,不论坐在椅子上,还是沙发上,最好不要坐满,上身端正挺直,不要垂肩,但也不要过分死板。

5.做客时,见到主人端茶、拿糖果招待时,应表示感谢。交谈时,如有长辈在座,应该用心听长者谈话,不可随便插话,更不要自以为是。如果自己确有真知灼见,作为晚辈也应虚心地阐明自己的见解,请求对方指教。

6.节假日到亲戚、好友、长辈家中拜访,如不是对方请吃饭,而只是礼节性的拜访,应尽量缩短时间。

7.告辞前不可显出急于要走的样子。告辞也不要在别人说完一段话后立即提出,这会使人觉得你对别人的话不耐烦。主人送到门外,自己若还说个不停,也是不礼貌的。

温馨提示

常用的称谓关系

关系          称呼         自称

父亲的祖父     曾祖父(老爷爷)    曾孙(孙女)

父亲的祖母     曾祖母(老奶奶)    曾孙(孙女)

父亲的父亲     祖父(爷爷)      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     祖母(奶奶)      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     伯父(大爷)      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     伯母(大娘)      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     叔父(叔)       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     叔母(婶)       侄(侄女)

丈夫的祖父     祖翁(爷爷)      孙媳妇

丈夫的祖母     祖姑(奶奶)      孙媳妇

丈夫的父亲     父亲(爸、公公)    媳妇

丈夫的母亲     母亲(妈、婆婆)    媳妇

丈夫的伯父     伯父(大爷)      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     伯母(大娘)      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     叔父(叔)       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     叔母(婶)       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     伯祖父(伯公、爷爷)  侄孙(孙女)

祖父的嫂嫂     伯祖母(伯婆、奶奶)  侄孙(孙女)

祖父的弟弟     叔祖父(叔公、爷爷)  侄孙(孙女)

祖父的弟媳     叔祖母(叔婆、奶奶)  侄孙(孙女)

祖父的姐夫     祖姑父(姑公、姑爷爷) 内侄孙(孙女)

祖父的妹夫     祖姑父(姑公、姑爷爷) 内侄孙(孙女)

祖父的姐妹     祖姑母(姑婆、姑奶奶) 内侄孙(孙女)

祖母的兄弟     舅公(舅爷爷)     外甥孙(孙女)

祖母的嫂嫂     舅婆(舅奶奶)     外甥孙(孙女)

祖母的弟媳     舅婆(舅奶奶)     外甥孙(孙女)

父亲的姐夫     姑父(姑丈)      内侄(侄女)

父亲的妹夫     姑父(姑丈)      内侄(侄女)

父亲的姐妹     姑母(姑姑)      内侄(侄女)

母亲的父亲     外祖父(外公、老爷)  外孙(孙女、孙媳)

母亲的母亲     外祖母(外婆,姥姥)  外孙(孙女、外孙媳)

母亲的兄弟     舅父(舅)       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嫂     舅母(妗)       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弟媳     舅母(妗)       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     姨父(姨丈)      甥(甥女)

母亲的妹夫     姨父(姨丈)      甥(甥女)

母亲的姐妹     姨母(姨姨)      甥(甥女)

妻子的父亲     岳父(爸)       婿

妻子的母亲     岳母(妈)       婿

妻子的伯父     伯父侄        婿

妻子的伯母     伯母侄        婿

哥哥        哥哥(兄)       弟(弟妹)

嫂嫂        嫂嫂(嫂)       弟(弟妹)

弟弟        弟弟(弟)       兄、嫂

弟媳        弟妹         兄、嫂

姐姐        姐姐         弟、弟妹

姐夫        姐夫         内弟、内弟妹

妹妹        妹妹         兄、嫂

妹夫        妹丈         内兄、嫂

妻子的哥哥     内兄(兄)       妹妹(弟)

妻子的弟弟     内弟(弟)       姐夫(兄)

妻子的姐姐     姐姐         妹夫

妻子的妹妹     妹妹         姐夫

妻子的姐夫     襟兄         襟弟(弟)

妻子的妹夫     襟弟         襟兄(兄)

伯叔的儿子     堂兄、堂弟      堂弟、堂妹、堂兄、堂嫂

伯叔的女儿     堂姐、堂妹      堂弟、弟妹、堂兄、堂嫂

姑、舅、姨的儿子  表兄、表弟   表弟、表兄、表妹、表姐

姑、舅、姨的儿媳妇 表嫂、表弟妹  表弟、表兄、表妹、表姐

思考练习题

1.子女与父母相处应该注意哪些礼仪?

2.婆媳相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与亲友相处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礼仪?

4.邻里交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