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述评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述评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述评从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或者说,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路径是,从一开始的着眼于解释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到后来自觉地试图建立统一的或一般化的跨国公司理论。最后要说明的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践基础上的。

2.3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述评

从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其中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与解释不同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决定因素,其中主要以对美国跨国公司的研究为主,如垄断优势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便是在研究美国企业海外扩张的基础上形成的。

但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随着欧洲(当时主要是西欧)和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这些国家的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一些理论,如小岛清在研究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或称“小岛清”模式。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格局发生变化,理论研究逐渐趋向于建立统一的或跨国公司一般理论的领域。内部化理论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就是西方学者致力于这方面努力的产物,其目的在于说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或者说,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路径是,从一开始的着眼于解释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到后来自觉地试图建立统一的或一般化的跨国公司理论。其后相关理论的发展,一方面是学者们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或战略、或文化、或组织)不断提出一些新观点,使跨国公司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派“丛林景象”,但似乎还没有出现具有革命性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之集大成者,折衷理论的奠基人Dunning教授不断修正其OLI模型,试图将新的理论发展成果融合其中,以提高和证明该理论的解释力(Dunning,1993)。本节将对传统理论及其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评述,旨在理清思路并为后面的研究建立坐标。

1.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主要特征

西方学者在研究跨国公司时,虽然各自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试图通过对其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来解释这样的基本问题: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条件,公司为什么不通过出口与技术转让方式利用它的资产,而是选择直接投资方式,进而试图回答跨国公司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7](滕维藻等,1990)。可以说,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第一,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第二,到哪些国家进行投资与经营(刘海云,2001)?主要目的在于说明为什么会有跨国公司出现,或者说,解释的是跨国公司的存在机制,而问题解答的“切口”就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企业优势分析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概念,垄断优势强调的是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善获得的垄断优势;Dunning的折衷理论,则干脆就是一个关于企业专有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分析框架。再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则是因为比较优势的存在。总之,主流跨国公司理论大都是以优势分析为核心内容的。不仅如此,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实际上隐含假定了企业优势的存在,并且可以无摩擦地转移。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传统理论是以英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行为为研究对象,这些企业建立了相对明显的综合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就成为早期学者的研究重点;另一方面,当时历史条件下,国际贸易壁垒和投资限制很多,信息技术也没有今天发达,国际经营风险大、成本高,只有那些具有明显优势的大企业才有可能从事跨国经营。

经济学视角以及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基础。垄断优势的实质,就是市场不完全理论在跨国公司分析中的应用,市场不完全的假设,也成为后来的内部化理论、折衷理论等的理论前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为前提,前者引入了寡头垄断竞争理论,后者则依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最后要说明的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践基础上的。

2.传统理论的局限与未来的方向

很显然,传统理论主要在罗列与归纳导致一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种原因,而没有从诸如企业组织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薛求知,1997),或者说,没有解释跨国公司的发展机制问题(刘海云,2001)。比如,对于作为其核心概念的优势问题,这些似乎都先验地假定某个公司优势的存在,并不说明企业的特定优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应该如何维持这种优势。如此一来,一方面,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将自己局限在了已经具有明显优势的大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上,从而丧失了对没有优势或试图通过跨国经营形成优势的企业行为的解释力,而与国内公司相比,在不同的环境中从事跨国经营本身就是企业发展能力、获得优势的良好途径(Bartlett&Ghoshal,1988,1990)[8]。另一方面,它们也无力对已经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上保持和更新其优势做出解释。但是,现实是国际经营环境和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上人们一直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和解释跨国公司,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使得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与经营行为处于动态调整中,人们才深刻认识到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跨国公司。或者说,与一般企业研究遇到的问题相似,跨国公司的“黑箱”也必须打开,有的学者(如Ghoshal&Westney,1993;Contractor&Lorange,1988;Ghoshal&Bartlett,1990)甚至提出,有关跨国公司的概念也需要从新的角度重新定义,才能催生出新的认识、新的解释和新的理论。

所以,从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跨国公司的研究核心已经、而且必须转向已经确立了跨国地位的跨国企业的管理问题以及企业竞争问题(Kogut,1990;Gupta&Govindarajan,1991)。或者如Bartlett&Ghoshal(1995)所言,要将跨国公司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国际化经营相关的管理挑战上。跨国公司行为研究的管理学视角,从根本上实现了跨国公司理论研究重点的转移。这种转移并非无视传统的观点,而是转向从公司角度分析相关因素,并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决定跨国公司的战略、组织和跨国公司经理们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等问题上。从现实角度看,研究今天的跨国公司如何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行为,进一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也更加贴近跨国公司的实际,也更有意义。

从研究采用的方法论角度看,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外,大多数传统跨国公司理论采用的都是静态分析方法,而难以体现跨国公司行为的动态特征。例如,即使Dunning的折衷理论也被认为缺乏动态特征(毛蕴诗,2001)。这种方法显然忽视了优势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对于没有优势或通过跨国经营形成、调整和更新优势的企业行为缺乏解释力,因此,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国内公司如何获得跨国经营所需要的专有优势,或者如何通过跨国经营获得专有优势。(2)全球化时代的跨国公司如何保持和更新其竞争优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静态分析方法,而采用动态分析方法。

最后,主流跨国公司理论更多的是从微观角度,聚焦的只是跨国公司自身的优势的跨国转移问题,它将跨国公司置于“真空”,较少考虑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的情况,即使折衷理论中所涉及的区位优势理论,也主要是从跨国公司自身优势出发,并不考虑相关的环境因素。因此,传统理论缺少对跨国公司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注,而这显然会降低理论的解释力,换言之,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理论,而不是基于开放系统的理论。

虽然,传统理论的重要贡献者Vernon&Dunning为了提高各自理论的解释力,应对现实挑战,曾经对他们的理论模型进行过修正。如Vernon将寡头垄断理论引入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而Dunning更是一直在修正其折衷理论模型。但是,每一种理论都不可能超越时代,而正如本书第1章所阐述的那样,全球经营环境的深刻变迁,使得跨国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环境、新挑战,催生了跨国公司的新行为,也需要新理论。在传统理论框架下的修补与改良工作,是值得尊敬的,而全新跨国公司理论的出现,则更值得期待。因此,未来的研究要考虑跨国公司全球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互动及其当地嵌入性特征,关注全球以及当地环境对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影响。

【注释】

[1]S.H.Hymer:The International Oper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Massachusettes,MIT Press,1976.

[2]实际上,C.P.Kindelberger是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导师。Hymer关于跨国公司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里,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到后来,经其导师Kindelberger的极力推崇,并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以阐述,才名声大振。于是,在1976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他的这篇博士论文,而Hymer已经早在几年前就因为一次车祸不幸离世了。

[3]Louis T.Wells在198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专著,主要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他所认为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三个优势,即为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优势、接近市场的优势和低价格优势。Sanjaya Lall在其《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中,从技术变动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解释,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但是,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的学者们对建立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或者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寻求新的理论解释的努力,大多数持否定态度,如Dunning,Buckley,Casson,Young等,并撰写相关论文证明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的解释力。

[4]本书中译本名为《跨国公司使命:寻求经营当地化与全球一体化之均衡》,王文彬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Prahalad,C.K.&Yves.Doz、《跨国公司使命:寻求经营当地化与全球一体化之均衡》,王文彬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87页。

[6]Cullen,J.B.、邱立成等译,《多国管理:战略要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7]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分析可以分为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大类,其中的主流是文中述及的微观理论。宏观分析主要如美国学者R.Z.Aliber提出的通货区理论,他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解释为资产在各个通货区域之间流动的一种货币现象。所要回答的问题与微观理论者之间并无二致。

[8]例如,Prahalad,C.K.&Yves Doz在其《跨国公司使命:寻求经营当地化与全球一体化之均衡》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进一步来说,与国内公司相比,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信息收发网络可能成为强有力的优势,因为国内公司没有获取国外第一手资料的途径。”(Prahalad,C.K.&Yves Doz:The Mutinational Mission,1987;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