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传统语文教材述评
清末民初时期,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属于“草创期”。在华基督教徒于1871年5月中旬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成立基督教学校教科书编纂委员会,并编写了教科书,中国才有了教科书的名称。1897年朱树人编写、南洋公学出版的《蒙学课本》已具备语文教科书的雏形,之后在体例和编写思想上不断改进。
“五四”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语文教育,包括语文教材建设,出现了有史以来比较繁荣的局面。其中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提出了求“应用”、明“规矩”、理“理想”、系统的作文教学思想;叶圣陶的《作文论》奠定我国教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孙俍工编写的《国文教科书》以“文章做法”为线索,组成读写结合的单元;夏丏尊与叶圣陶合编的《国文百八课》初步具备了较完整现代教科书体系。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积极探索。
全国解放——“文革”前夕,由于处于历史转折时期,教材较多地强调了政治因素,没有较为科学的体系。1955—1958年,试行的汉语、文学分科是对语文教材建设内部规律的一次富有建设性的尝试,但也存在不足。“文革”时期,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极“左”思潮空前绝后。
新时期以来,政治稳定、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给语文以及语文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从1986年开始,语文教育全面进入深化改革的时期,在语文教材建设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以及新编的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问世,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