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如何确立一个科学的人才标准和客观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标准,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科学的人才标准将引导科学的人才开发,客观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标准,将引导公正的评价过程与积极的参与行为。这是人才观的重大发展。总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强国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必将使我国人才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解放思想 树立科学人才观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发展靠人才支撑,政绩靠人才创造。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使用工作,努力造就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加快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发展观。

坚持科学的人才观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拓展人才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人才?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或者教授,即社会高学历分子是人才;有人认为出名的人是人才;有人认为身处官职的是人才;还有人认为有一技之长或者发明创造者是人才;等等。这些不同理解,说明人们对于人才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是不尽一致的。依据1982年国家相关文件规定,“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归人事部门管理;普通工人则归劳动部门管理。此后,各地分别成立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泾渭分明,而对人才内涵也就自然形成了“人才是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的传统观念。随着科学人才观的提出,人们在人才观念上更加务实,学历、职称不再是决定人才的唯一标准。例如,近年出现的“硕士诚可贵,技工价更高”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非常普遍。低学历者战胜高学历者应聘成功,说明传统人才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界限日益模糊,用人单位选择员工从重学历转变为更重能力。

这些变化对传统的人才观产生强烈的冲击,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拓展人才的内涵与外延。我们要承认并非只有懂得高科技的人是人才,并非只有学富五车的人是人才,当然也并非只有金领、白领才是人才。所谓人才,就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精通本职业务的人。擅长种地的农民是人才,擅长操作机床的工人是人才,擅长做菜的厨师是人才。因此,新的人才内涵是:被需要的就是人才,适用的就是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就是人才。

二、要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人才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以发表论文数量决定成败、一刀切地使用外语否决权、单纯用文凭学历论水平高低的现象。其实,论文数量、外语水平、文凭高低,只是个人能力的一个方面,与其综合能力和实际水平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因此,不顾具体领域、具体岗位的具体需求,盲目通过“表面文章”评价人才,弊端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以论文定成败”导致科技人员、教师等过度追求论文数量,破坏了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出现浮躁虚假现象;不顾实际需求为应付各种考试而学习外语,不但浪费时间,更重要的是并没有发挥出外语本身的作用;变味的文凭热则反映了重学历而不重能力的尴尬现象,假文凭层出不穷。要切实消除这些弊端,充分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必须改变人才评价中只看“论文、外语、文凭”等表面文章,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如何确立一个科学的人才标准和客观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标准,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科学的人才标准将引导科学的人才开发,客观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标准,将引导公正的评价过程与积极的参与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人才标准呢?2003年12月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当前,人才最突出和终极的表现和标志是对社会贡献较大,这是人才评价最核心的标准,它体现人才的实践性和客观性。因此,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立“有用即人才”的人才评价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对不同领域的人才我们的评价标准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党政人才一般以维护社会稳定与实现政治目标为宗旨,对其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般以追求利税为目的,对其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一般以解决课题问题为目标,对其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评价标准不完全相同,但都应以业绩为核心和重点。

三、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

我们在人才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在一些人眼里,人才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以为人才只是少数搞专业技术和科研工作的人,只是做出了惊天动地大事业的人。这是狭隘的人才观。科学的人才观就要求我们要克服这种观念,要树立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以此来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这是人才观的重大发展。但“人人都能成才”,并不意味着“人人成才”。如何让“人人成才呢”?这就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发展社会教育。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成才。人才资源的开发,重在培养;人才培养,教育为先。要切实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积极发展教育产业,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同时,把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创建学习型社会。第二,要加快体制创新,营造成才环境。要使人人成才,还要建立人人成才的机制,营造人人成才的环境。在人才使用中,一定要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公开选拔,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习惯束缚,不拘一格选人才;要平等竞争,树立和强化“人才出自竞争”的观念,建立健全良性循环的人才竞争机制,选拔各类人才一律实行竞争择优,形成竞争有序、人才辈出的人才发展态势;要从满足人才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系统化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人才实行有效的激励;需要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社会气氛,形成育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给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第三,要有个人的努力。成才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在成才之路上少不了坎坷曲折。“天生我才必有用”。个人要有成才的强烈愿望,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类型;要善于抓住成才的机遇,又要敢于突破种种传统的、保守的、惰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要持之以恒,勇于竞争,不怕失败。努力实现个人的成才,既是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全面发展的体现。

总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人才强国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必将使我国人才事业取得新的突破,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

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