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南昌产业竞争力,构建南昌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研究

提升南昌产业竞争力,构建南昌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研究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南昌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做南昌市十二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1978-1985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昌市工业朝偏重型化的方向发展。

提升南昌产业竞争力,构建南昌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研究

程宇航[1]

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南昌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实现从南昌市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区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历史性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南昌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做南昌市十二五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研究。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南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1978-1985这一阶段,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全市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特征; 1986-2001这一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最为强劲,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为第二、第三产业并重阶段;2002年至今,这一阶段,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主战略带动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工业主导型经济特征日益显现。此时,第一、三产业由展速度不及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第一、三产业由于发展速度不及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9.5%,下降到2009年的6.1%,第三产业占比由2002年的43.0%下降为2009年的38.6%。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发展带动。

(二)、制造业实力雄厚。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昌市工业朝偏重型化的方向发展。2009年,南昌市重工业较上年增长19.7%,轻工业增长16.6%,重工业增长速度高于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上升,是工业化中期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南昌市工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一个标志

十一五”以来,南昌着力打造汽车和航空、医药和食品、纺织服装、光电子和家电、冶金和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相关企业前来落户,使五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09年五大支柱产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资产总额 亿元,占全市的%;实现增加值 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以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从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大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和信息软件业等8个方面着手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南昌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9.16亿元,比2008年增长11.7%;从业人数达到 143.85万人,占当年从业总人数的50.87% 。2005-2009年,南昌市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以上。目前南昌商业零售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国际连锁经营企业相继在南昌设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相继挂牌成立,吸引了以制造业为支撑的创意与设计企业和项目进驻。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了一批国家A级风景区和五星级酒店。总部经济、软件基地、科技创业园开始起步。

(四)、集群发展特色鲜明。

依托工业园和专业镇,南昌市明确了八大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使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日益明确,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伏产业、LED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家电制造业、昌东工业园的纺织服装产业、昌南工业园的汽配产业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集群效应不断增强。2009年,南昌市8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5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实现利税151.85亿元,增长22.9%,其中税收收入85.11亿元,增长9.5%。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昌东工业园、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突破500亿元、300亿元、250亿元、200亿元。

(五)、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迅速

南昌市坚持以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LED)产业、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群。2008年,南昌市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有282家,从业人员8.08万人,总产值达到559.49亿元 ,按现价比2005年(255.9亿元)增长了1.19倍;出口总额34.80万美元,比2005年(2.81万美元)增长了70.82%。

同时,南昌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物流、会展、金融、设计、创意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多数行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大多数企业以低端的制造加工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研发设计水平不高,多数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三是缺少发挥杠杆作用的大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很少,。四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改革与发展为南昌的未来发展拓宽了空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批准,标志着江西发展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给予了南昌许多发展的思路、政策、项目,这为江西各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构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南昌可以借助珠三角、长三角产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产业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把省会城市南昌建成为产业链控制中心、高度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基地。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适应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战略和引领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南昌产业发展也面临挑战:南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影响,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受到挑战。高层次人才数量、质量、结构尚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节能减排的目标完成难度大,对产业升级形成较大压力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强化南昌中心城市、综合性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和“三促进一保持”的总体要求,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技术产业为引擎、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巩固提高的主体产业群,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高端发展、产业能级提升及产业功能辐射的全省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贸易中心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金融、科技创新、文化教育中心,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高地,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产业发展“一带四区九中心十基地”的空间战略新格局,成为中部地区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中心和带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到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5%,其中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达到70%。

(三)基本原则。

1.功能引领。以强化南昌中心城市功能为导向,加强与周边城市协同共进,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带动力,引领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2.创新驱动。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3.集聚集约。集聚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产业要素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投入产出率,形成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分工合理、产业布局优化的现代产业集群。

4.优化提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调整存量结构,拓展增量空间,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5.融合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促进,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适应,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和相关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6.生态优先。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建成有“一湖清水”生态经济区奠定基础。

四、发展重点

(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产业融合、布局优化和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精心打造“服务”品牌,把南昌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立足南昌为江西省会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和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市情,以赣江和公路外环线为主干,以南北双向出入和沟通“一城双核”为重点,构建为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会展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和城市生活消费服务的物流网络,形成辐射全省及周边经济区域,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把南昌建成环鄱阳湖及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到2020年,全市综合物流能力基本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金融服务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红谷滩金融大街,大力吸引境内外银行、证券、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来南昌设立分支机构。推进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经营合作,开拓国际金融业务,发展金融服务新形式、新业态。完善保险经纪、证券中介、投资咨询、信托投资、金融租赁等机构的运作机制,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服务能力。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中间业务,发展农村金融,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地方银行机构深化金融改革,完善治理机构,健全内控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防范金融风险。

——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中介服务业。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数字化服务,提升基础电信、增值电信、互联网信息等服务水平,发展生产、营销、设计、管理等信息系统,普及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技术。加快“三创”载体建设,加快培育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学院等高等院校和洪都航空公司、江西赛维LDK等大型骨干企业的研究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扶持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信息、咨询、职介等专业中介特色街区建设,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格局。

(2)现代服务业

——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充分依托南昌已有的产业优势,以南昌被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契机,用足用好国家鼓励和支持政策措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重点建设“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园”、湾里罗亭IT产业园,着力构筑中国服务外包高地和世界服务外包基地。

——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支持江西报业集团、江西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高素质人才集聚的优势,主攻现代传媒业和文化旅游业;加快建设大型文化产业园区和一批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文化产业园、

(3)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现代旅游业。将南昌建设成为江西省的旅游中心地城市、中部地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际著名的特色旅游城市。支持江西旅游集团公司上市,壮大一批旅游业骨干企业。

——社区服务业。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根据南昌市发展和市民需要,以及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消费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其职业化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系列化、产业化。

(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1.航空制造业。南昌市航空制造业有近60年的产业发展基础,是中国最早的航空制造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在产业聚集度、产业规模、产品结构、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南昌拥有以江铃股份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企业4家,以百路佳为代表的专用车改装厂3家,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60余家,全行业资产185余亿元,已形成年产汽车22万辆的生产能力。拥有5家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可依托现有的产业优势,开展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3.机电产业。机电产业是南昌的传统优势产业,已形成了泰豪科技、东元机电、奥克斯为代表的优势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高科技机电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企业为龙头的机电产业发展带,产业集群初现雏形。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加快推进钢铁、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围绕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开发生产优质产品,努力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品牌美誉度好、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其在保增长、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钢铁产业。以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竞争力,使钢铁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食品产业。卷烟工业加快品牌整合,扩大“金圣”、“庐山”市场份额和产品单箱利税率,提升竞争力;酿酒工业着力,扩大南昌亚啤、南昌雪津啤酒生产能力,鼓励发展保健酒和果酒;保健品重点在免疫调节抗衰老、抗疲劳、中药保健、老年保健、职业保健等领域开发新产品,加快汪氏蜜蜂园、汇仁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依托煌上煌集团、江西国鸿集团等龙头企业发展肉制品深加工,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支持统一企业、汇源集团、娃哈哈、农夫果园、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饮料生产知名企业在南昌投资项目。依托江西粮油集团公司、中粮(江西)米业大力发展大米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推进具有资源特色的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功能性特色食品。

3.造纸产业。主要以晨鸣纸业为依托,以高档造纸为重点,形成进口纸浆—纸或纸板—高档纸制品的造纸产业链,特种纸进一步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低污染或无污染产品。

4.纺织产业。以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质量提升为重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推动纺织工业产业升级。

5.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发展工业的理念精细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由生产向生活服务和环境生态多功能转变,建立都市型、观光型、生态型、外向型和品牌型现代农业体系。

五 产业布局

依照产业发展现状及城市组团发展格局,结合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按照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思路,构建“一带四区九中心十基地”的空间格局。

(一)“一带” 一条先进制造产业发展带。以昌九工业走廊南昌段建设为龙头,把昌九工业走廊南昌段产业带建设成为南昌市崛起的坚强脊梁。该产业带南起向塘,北至新祺周,长40公里,途经新建、湾里、乐化、新祺周,廊带面积0.6万平方公里,以南昌中心城区和莲塘组团、乐化组团、湾里组团为支点,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为纽带,沿线有英雄、昌北、罗亭、昌南、向塘、小蓝、进贤等7家工业园区,形成了飞机制造、汽车和零配件制造、家电、机械装备、医药和医疗器械、绿色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为主的完善的工业体系。作为南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把昌九工业走廊南昌段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开放型经济密集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34%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全省32%左右,城镇化程度达到55%以上,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50%以上,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南昌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二) “四区”。全市重点建设四个产业主体功能区。

一是以东湖区、西湖区和红谷滩新区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区;

二是以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主体功能区;

三是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昌南工业园、小蓝工业园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主体功能区;

四是以湾里区为主体的旅游休闲度假主体功能区。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达到优化旅游业空间布局,尽快形成“一核、四区、一带”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一核”为南昌中心都市区“旅游增长与创新极核”;“四区”为以梅岭风景区为龙头的山地生态休闲度假区,由新建亚区和进贤亚区构成的湖泊生态休闲旅游区,以南昌县、新建县观光农业为主体的近郊休闲旅游区,以西山万寿宫——武阳曹雪芹故居——冈上才子之乡——文港笔都——李渡烧酒遗址为主体的文化休闲旅游区;一带为由南昌市近郊各县区和周边县市组成的环城旅游憩带。

(三)建设3个物流基地9个物流中心13个配送中心。从南昌市城市布局、物流量分布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出发,依托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按区域物流功能区分,重点建设3个物流基地、9个物流中心、13个配送中心。

——3个物流基地。在昌北的乐化组团和昌南的银三角周边、昌西南的生米大桥周边分别建设昌北物流基地、昌南物流基地、昌西南物流基地。

昌北物流基地为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口岸国内、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主要依托昌九工业走廊和昌北国际机场、铁路货运北站、拟建的铁路专用线、南昌国际集装箱码头、320国道、昌九高速及城市外环路,建设成以航空、水路运输口岸通道为主,辅以公路运输功能,形成铁、水、公、空为一体的口岸物流综合物流体系,并综合利用港口、机场优势,发展铁水、陆空、公铁、公水等多种联运方式,形成物畅其流的各种运输方式互补的超大型综合物流基地。既可为全省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及整个南昌市的制造业产品外销和城市消费提供物流服务;又可直接为昌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英雄经济开发区蛟桥片区和乐化组团内的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昌南物流基地为铁路——公路国内、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主要依托青云谱铁路货运站和铁道部拟建设的南昌枢纽江西向塘铁路物流基地、浙赣铁路、105国道和南高一级公路,向南承接南昌市“南大门”—向塘,重点为城市南部的铁路、公路货物集散提供配套设施和服务。同时,可直接为江铃汽车、洪都、江联、南钢等大中型企业和小蓝工业园及周边园区、市场提供物流支持。

昌西南物流基地为铁路--公路--水路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主要依托赣江、拟建的铁路新西货场和城市外环路。是承接城市双核的重要物流基地,既可为洪城大市场流通加工基地发展、整个南昌市的制造业产品外销和城市消费提供物流服务,又可承担通过型物流基地功能。重点为昌北物流主基地和昌南物流辅基地的对接服务,同时为城市“两核”提供较大规模的物流综合服务。

建设10大制造业产业集聚基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整整合昌北、昌南、昌东、英雄、桑海、小蓝、凤凰山、进贤、长堎、民营等工业园区,理顺管理体制,统筹资源配置,明确产业分工,按照突出转变发展模式、突出自主创新、突出质量和品牌、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突出经济效益、突出配套服务的要求,依托制造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光伏产业、节能照明(LED)产业、航空产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基地;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家电制造业基地、昌东纺织服装基地、昌南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基地、小蓝医疗器械基地、进贤文化用品基地,向塘机械制造基地、安义建筑建材基地、桑海医药基地、长堎食品加工基地等10大产业集聚基地。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全面实施为契机,制订和完善重点产业领域发展规划。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出台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相配套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和绩效考核等政策措施。超前规划和培育城市战略产业,继续强化工业领域汽车、石化、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壮大数控机床和生物医药产业,逐步将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南昌未来的支柱产业。在做好新一轮功能规划的基础上,要突出加快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南昌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引擎。

(二)促进产业主体的改革发展。

大力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整体改制、整体上市。加大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力度,集中发展核心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与中央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参与市属国企重组改制,对于支柱性和战略性产业中的市属国有企业,可探索由非公有制企业先行参股,待条件成熟时可逐步控股;对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方式参与建设和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创造公平竞争和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系,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和各类非公有经济发展。

(三)推动产业区域合作。

积极主动参与周边城市实施一体化政策措施,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水资源保护、高速公路收费、机动车辆异地处理、公交跨市经营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增强南昌在江西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选择一批主攻产业聚集区、产业龙头项目列入江西现代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发挥南昌高端产业在区域中的带动辐射作用。发挥南昌在全省现代流通大商圈建设中的引擎作用,完善南昌空港、铁路、航道、高速公路和信息枢纽港建设。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加强教育、医疗、体育事业对周边区域的服务和联动发展。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光电显示、新型能源、软件服务等高技术领域为产业招商重点,在相关区域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并在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带动效应。

(四)完善产业政策导向。

制定和实施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从产业布局、财政税收、融资担保、人才服务、产业基地建设、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许可贸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对符合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运用贷款贴息、研发补助、租金补贴及引导担保机构进行融资担保等方式给予扶持。对服务业中技术先进的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循环经济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促进现代产业健康发展。

(五)强化产业人才保障。

以培养、吸引和留住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为目的,在住房、户籍、科研、奖励、医疗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吸引环境,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六)确保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明确向重点产业行业、大项目、大基地倾斜。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工业产业园;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推进“三旧”改造,通过“退二进三”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土地承载空间。强化高端制造业项目跟踪推进服务机制。制定低效和闲置产业用地加快流转奖惩结合的管理办法,鼓励低效和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七)创新产业投融资机制。

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交通、城建、水务、燃气、地铁、垃圾处理、新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和运作主体,进一步拓宽城市建设投融资渠道,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公共服务业建设。积极推动股权投资市场发展,促进产业与资本的有效结合。

(八)推进产业劳动力结构升级

加快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各大传统产业集聚区“腾笼换鸟”步伐,推进不适宜在南昌发展的企业向外有序转移。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力争到2012年,全社会非农就业比重达到80%以上。

(九)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成立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联动协同;组织制订现代产业发展规划,科学有序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七、建设南昌现代产业体系工程项目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谋划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下更大工夫,抓紧推进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项目和占据先进技术制高点、主导未来市场新增长极的高技术项目以及支撑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5年计划总投资约2000亿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农业和水利、现代能源等领域项目。

(一)传统产业振兴工程。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节能汽车、航空制造、粮食、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产业基地。建设总部经济、产品制造、研究院、技术与创新中心、专业市场等项目。

(二)新能源及新光伏产业工程。

打造世界重要的新能源和新光伏产业基地。建设光伏、半导体照明、新能源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

(三)金融物流工程。打造辐射中部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国内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金融服务、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等项目。

(四)文化创意工程。打造华南地区创意经济集聚高地。建设创意产业园项目和文化、传媒、软件、信息服务、职业教育等项目。

(五)商贸旅游工程。打造全国绿色休闲之都。建设大型购物休闲中心、梅岭旅游度假区、五星级酒店和其他休闲基地等项目。

(六)现代农业工程。打造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创业园、农业产业园、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产品流通设施等项目。

(七)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城际轨道、高速铁路、交通枢纽站、高速、区域交通、能源、水利等项目。

【注释】

[1]程宇航,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