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兰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加快兰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如果不抓住机遇进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层矛盾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加快兰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世界经济出现了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的最严重的衰退,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中国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兰州受到的不利影响也显而易见。据调查,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门类都不同程度得受到了影响,其中有36个行业影响明显,17个行业生产下滑,至2008年12月底已有63家企业陷入困境、被迫停产。(1)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和有色金属价格的暴跌,国家统计局2009年首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3%,其中,对甘肃有较大影响的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业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7.2%和24.6%。(2)导致甘肃、兰州的一些国有大型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下滑,赢利点降低甚至亏损,支撑兰州经济的石化产业深受影响,主要服务于石化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同步下滑。2008年我市经济发展的轨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去年前三个季度我市的GDP增长水平,始终保持在12.41%~12.5%之间,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后三个季度增长乏力,逐月下滑,GDP的增长只达到11.4%左右,比预计目标少了1.1%。2009年一月份兰州国税收入大幅下滑,一月份入库收入51339万元,同比减收19211万元,降幅30%,比全省一月份降幅高5.35%。(3)兰州的经济并非外向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又比全国慢半拍,金融危机的影响至少也应慢半拍,但实际上经济下行反应敏感度高、损失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由兰州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决定的。因此,加快建设兰州现代产业体系,是使兰州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社会管理科学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建设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机遇

金融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兰州的产业体系,也给我们带来了赶上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实现后发优势的历史机遇。

——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的机遇我国已实施了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一些产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同时,另一些产业将受到鼓励。目前,国务院制定两大规划: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和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我们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科学规划国家鼓励的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支持。

——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调整的机遇东部沿海地区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开始纷纷调整结构,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其他类型产业,我们可以及时调整结构,搞好园区建设,积极迎接这些产业的梯度转移。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已经看好兰州这片热土,开始向兰州的工业园区转移产业。

——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有利条件的机遇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持续进行,经济增长的内部潜力不断被挖掘出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三次产业在调整优化中保持协调发展。

经济自主增长机制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投资日益多元化.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同步发展;投资结构日益优化,第三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三产比重持续稳步提高;消费扩张和结构升级的持续进行,有力地支撑着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稳定增长的保障更强。兰州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已经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转变等都有利于经济保持长期的稳定增长。

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市工业发展。由于灾后重建和国内市场对基础原材料的强劲需求,未来我市石化、有色冶金、电力、建材等产业将快速增长。PPI的不断走高及国家为刺激经济4万亿元的拉动内需计划等,都有利于缓解我市重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压力

项目建设取得成效,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65亿元,安排重点项目106项。

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现,工业增长强劲。兰州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54.45亿元,增长16.63%,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上半年大中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02%,增加值总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3.75亿元,同比增长19.52%,高出兰州市平均增速2.21个百分点,对兰州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4.85%。

——兰州经济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机遇兰州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迅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工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必然发生极大的变化。首先,经济结构必然进入一个调整期,产业体系要求由低一级产业层级向高一级产业层级递进;其次,由于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节能减排压力的不断加大,工业结构必然要向新型工业、低能耗、低排放、低投入、高产出的工业演进;第三,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的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到2008年达到了50.57%,三次产业间结构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格局已由“二、三、一”的顺序转变为“三、二、一”产业发展阶段。

兰州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如果不抓住机遇进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层矛盾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二、建设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意义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推动兰州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省会城市、经济区域中心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作用、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形成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实现协调发展、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顺应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正确应对全球产业、资本、技术转移和区域合作进程不断加快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兰州的地缘区位优势和经济中心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合作基础和实力,从而强化与东部沿海地区、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西部地区以及省内各城市甚至港澳台的经济联系,全方位推进区域经济交流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利于强化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和服务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生多赢的区域协作发展格局。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化解兰州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经济发展中资本、资源、环境制约及体制性障碍,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快形成适度高级化、渐次集约化、园区集约化的产业体系;有利于加快构筑区域交通航运中心、新型工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实现建设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城市的具体举措。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具体贯彻落实“1355总体思路”的必然选择。“1355”总体发展思路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实现兰州全面振兴和崛起,提出兰州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富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市场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服务西部经济、面向中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并且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发展路径,这些都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对“1355”的总体发展思路贯彻和落实。

三、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框架设计与发展对策

依托兰州的比较优势、地域特点和发展趋势,选准重点领域,夯实基础领域,改造提升级传统领域,全面建设兰州现代产业体系。

(一)振兴重点领域

1.石化装备制造业

2007年12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06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在通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相关数据的测算,甘肃省的竞争力指数有了较大提高,为77.43,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排第五,仅低于重庆83.62,四川80.86,贵州79.65,比处于第四、指数为77.97的陕西只低0.54,甚至高于中部的省份和东北的吉林、黑龙江。甘肃的装备制造业更是普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通用设备制造业甘肃是80.31,全国的平均水平是80.03;专用设备制造业甘肃是84.01,全国的平均水平是81.7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1.15,可以看出甘肃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而兰州市的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占全省的47%,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电工电气、仪器仪表等为主体,门类较齐全、基础较雄厚、竞争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尤其是以石油化工机械及相关配套产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是最具竞争力的。

兰州装备制造业,以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总体布局和工业投入为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到2005年底,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55家,占全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销售收入64.9亿元,约占全省的45%,从业人员5.3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从业人员的9.4%,形成了石化装备、通用机械、仪器仪表等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其中大型石化装备业在全国优势明显,如:大型干燥机系列、真空设备系列、重力掺混设备系列、迷宫密封压缩机、大型板壳式换热器、系列湿式空冷器、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换热器、四合一叠合反应器、石化专用大型特殊阀门、炼油装置能量回收关键设备-烟机系列、乙烯装置系列废锅、大功率驱动电机等,兰石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换热器、四合一叠合反应器等产品,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机械厂制造的炼油催化装置能量回收系统关键设备-烟气轮机系列、石化专用大型特殊阀门产品以及兰州西牛公司制造的乙烯装置系列废热锅炉、兰州电机公司生产的大型驱动电机等石化重大技术装备的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今国内或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其中,以烟气轮机系列为代表的石化机械装备在国内市场居于优势较为明显的主导地位。因此不难看出,我市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或先进地位,这些企业的群体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优先发展石化装备制造业创造了条件。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兰州的装备制造业除存在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共性问题外,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大型石化装备将受到交通运输的限制。二是加工装备落后,生产能力小。三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政策、地区收入的差距,人才流失已成为企业创新发展需要面临解决的重大课题。四是投资发展环境仍待改善,一些企业已开始向发达地区转移,或将有发展前途的优势产品转嫁外地,对兰州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将带来严重影响。

装备制造业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产业聚集高度集中、产业链长、流动资金用量大、投资风险高、占国民经济比重大等特点,扶持、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长期予以保障。为了保持兰州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优势,省、市政府必须制订更为有效、适宜的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

2.现代石化业

石化业是兰州乃至甘肃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兰州石化产业的规模大大提升,陆续实施了70万吨大乙烯装置项目、千万吨级炼油项目、30万吨合成氨项目、20万吨丁腈橡胶项目、10万吨丁苯橡胶项目、20万吨甲醇项目等100多项重大项目的技改和新装置的扩建,使兰州的石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甘肃的工业之首,占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8.33%(2007年)。(4)兰州石化不仅是西北最大的石油炼化企业,也因此成为我国的重要石化产业基地。但随着其他省市大型石化项目的陆续投产,我国石化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使得具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兰州石化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当前,石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是基地化、集约化、大型化,石化产品也逐步趋于专业化、精细化和系列化。从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要想在迅速发展的石化产业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对兰州的石化产业发展实施中石化和地方政府联动、中央和企业联动,统一规划和集中布局,依托现有基地,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最大限度地将初级产品转化为终端产品,整体提升石化产业的价值增值税平和综合竞争力。

2009年9月,《兰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讨论稿)通过了专家评审。依据该规划,通过三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及今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将把兰州建设成为西部石化产品物流、能源战略储备中心,2000万吨炼量石化基地等多个中心合一的石化战略基地。该方案分析了我市石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省上出台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是兰州石化行业振兴的有力政策支撑;具有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石化初级产品和基本化工原料资源为石化工业的延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兰州处于西能东送的咽喉要道,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市2009—2011年石化产业总量发展目标:到2011年,我市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10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50%,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50亿元。三年之内,全市炼油加工能力将达到每年1500万吨,乙烯每年100万吨,重点发展原油深加工、乙烯下游树脂、橡胶、精细化工产业。投资发展目标中,三年规划新建项目40项,总投资约360亿元,达产后新增销售收入600亿元。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到2011年末,市重点石化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将下降12%以上,污水、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减少6%以上。

该规划还提出了振兴兰州石化产业的具体路径,即:加快构建石化4大产业园区(基地),延伸6大产业链,做大做强6大优势产品,实施40个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做大主导产品规模,提升石化产品本地加工增值转化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其中,将构建兰州高新区西固石化园、兰州高新区永登(空港)工业园、兰州经济开发区沙井驿工业园和西固石化城新城工业集聚区这四大石化园区;延伸原油—石油炼制—清洁油品和润滑油产品链等石化六大产业链;做大做强原油加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新材料、有机化工产品、石油化工原辅材料及助剂等传统六大优势产品;实施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下游产品搞通改造重点项目14项、中国蓝星及兰州地方石化企业引进技术新建项目24项、依托兰州石化公司及中石油西北地区石化原材料延伸下游产业链重点招商项目22项等共40个重大项目。(5)

3.高科冶金业

冶金是兰州工业的基础行业和特色行业。但此次金融危机,兰州冶金行业是受影响最明显的行业之一,面临重新洗牌的压力,同时也是一次改造升级、调整振兴的机遇。要振兴就必须加大投入,积极进行技术改造,用高科技武装兰州的有色冶金业,着力打造高科技的冶金业。有关机构就此提出了《兰州市冶金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6)根据该方案,按三年时间,在冶金行业高起点实施33项大的技术改造项目和重大规模项目调整,预计总投资达286亿元,着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实施重大技术改造,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连海煤电冶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平安电解铝冶炼及加工基地;和平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及电池产业基地;金崖钢铁及延压产业循环经济基地等四大冶金有色产业基地,并使每个产业基地都能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逐步实现冶金有色金属产品由低端化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经过该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按照规划设计预计,到2012年兰州市冶金有色行业可实现总产值(按2009年不变价格)达371亿元,年均增速20%;可实现工业增加值73.5亿元,年均增速20%可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72.3亿元,年均增速20%。将使兰州的冶金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4.现代汽车业

现代汽车业是具有极强的产业辐射和产业带动的行业,把汽车产业作为建设兰州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发展领域,将对兰州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快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日前,相关部门制定的《兰州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就通过了专家的审定。(7)

兰州具备发展现代汽车业的产业基础,拥有与汽车产业关联的较高的石化、钢铁、有色冶金、装饰材料、新能源和与汽车产业相配套的装备制造业等诸多优势,随着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兰州汽车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据统计,全市列入国家车辆公告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有9家产品类型有轿车、客车、农用车、专用车,拥有4大类32各系列近120种产品。截至2008年底,全市汽车工业总资产13.46亿元,生产各类汽车2.85万辆,工业增加值3.6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13%。但是,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够、产品结构性矛盾突出、零部件配套不足、国有企业改制不到位、企业资金短缺等因素,严重地制约了兰州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汽车产业在兰州属于正在成长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配套能力,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按照加快推进兰州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要求,把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带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紧抓不放,要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力度,引进新能源汽车,积极开拓国内城乡及海外两个市场,促进汽车业较快发展,争取利用较短的时间,初步建立起兰州的汽车产业体系。

按照《兰州市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规划,重点实施“241”振兴工程,建设“两大基地”,打造本土汽车产业,即空港工业园区轿车及零部件配套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专用车生产及配套基地;发展轿车、客车、专用车、农用车等四大汽车产业支撑体系;培育“一个集群”,及汽车零部件及总成产业配套集群。按照规划,及时扩建和新上项目,以提高汽车产业的生产能力及配套水平;设立“兰州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不断扩大该项资金,助推兰州汽车产业上台阶、大发展;鼓励省内外民营资本的进入,与国内外的汽车制造企业建立沟通和密切联系机制,积极探索我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领域,促进汽车产业的重大项目落户兰州,形成多龙头企业并存、多拳头产品并进、配套体系共享的大产业格局,实现规模化经营,精心打造“兰州制造”品牌,并实现“品牌”变“名牌”的转变,实现兰州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夯实基础领域

1.现代服务业

所谓现代服务业是指依托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比传统服务业覆盖领域更广,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凸现了新经济的特征,即伴随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直接提供的服务,尤其是那些工业化后期大规模发展的移动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商务业、会展业、物流业,以及科技开发、教育培训等新兴行业,突出表现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服务业发展不但可以鼓励消费,同时也能够刺激投资。兰州应该着力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心的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职业技术培训业八个产业。从长期来看,兰州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就必须把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增长点,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低于两位数的水平,但对节能减排、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现代服务业的长期发展计,兰州市需要制定未来10年至30年服务业发展规划,使之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重要的是,要从市场开放入手,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的门槛,为金融、医疗、教育、商务服务以及资讯类产业的发展提高一个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2.新型能源业

兰州及周边水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资源极为丰富,完全具备打造成世界级的新型能源基地的基础条件。兰州水力资源丰富,黄河兰州段具备建设梯级水电站的河段多。兰州太阳能资源丰富,光照时间长,日照强度是东部等其他地区的1.8~2.4倍(8),太阳能利用技术成熟,甘肃省能源研究所是联合国能源机构指定的世界太阳能利用国际培训机构,在太阳能的研究、开发、应用及产业化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只需引进LDK光伏生产线,资源优势即可立即变现,且成倍乘性增长。远郊县区风力强劲,具有丰富的风能。这些资源都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小水电可开发量、陆地风能、陆地表面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都相当可观,具有发展新型能源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还有生物质能源也相当可观,农作物秸秆废弃量非常大,生物质能源也很丰富,如木质颗粒燃料就是一种可再生、清洁和成本稳定的燃料,可由农作物秸秆、竹、木加工剩余物及普通的废旧木料等可再生的物质制成,原料在兰州农村极为普遍,投资要求不高,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极为适合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兰州农村生产,而且销路不愁,北美和欧洲正在大量使用,生产供不应求。

3.金融服务业

资金历来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最主要的瓶颈之一。金融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属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兰州金融服务业已具备有一定的规模,证券业正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保险业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战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必须优化资本资源配置机制,活跃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投融资、担保、社会保障、信用监督体系。开放兰州金融市场,吸引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在兰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促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形成。

(三)发展新兴领域

1.生物制药业

兰州具有发展生物制药业的技术优势和传统优势。兰州集中了卫生部和农业部的生物科研基地和生物制药基地,全国有两大疫苗研究和生产基地,其中一个就在兰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物制药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支持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著名科研单位之一,尤其在食草动物疫病研究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自建所以来,共完成600多项研究课题,取得成果342项,获得各种科研奖项122项。未来几年,兰州兽医研究所将在兰州中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建设SPF实验动物基地、基因工程疫苗生产基地和口蹄疫高端疫苗生产基地等新的研发、生产基地。(9)兰州要依托这些国家在兰重点布局的科研机构和奇正藏药、扶正药业等新建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具有突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这个平台,专门规划一个“兰州经济开发区生物产业区”,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尽快建设、早日见效”的要求,积极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抓紧做好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对比较成熟的项目要早日启动实施,其他项目要同步跟进。在充分利用国家当前应对经济危机的机遇,和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把相关科研机构原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项目,争取提前启动,早日规划落地,发挥效益。

2.新型环保业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因此,已是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发达国家竞相投入资金,加大发展力度。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成为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从2007年开始,环保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政府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受益于此,中国环保行业继续高速增长,全国许多城市已经把环保产业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环保产业的增速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产业门类,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将由小变大,逐渐成为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技术档次的产业。产业内涵扩展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洁净技术、洁净产品、环境服务等方面,中国环保产业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环境产业”或“绿色产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年均15%~17%的增长,发展较快的城市甚至在25%~40%之间,环保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生态环境、核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建设以及环境能力建设。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 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

兰州的环保产业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萌发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环保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队伍,相继开发出了一定数量的污染治理技术和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技术水准的污染治理设备。截至2003年底,甘肃省从事环保的生产厂家和单位已有249家,从业人员1.74万人,年产值为11.1亿元,和1993年相比,年均增长速度在13%以上,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充分说明环保产业的巨大潜力。近年来,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已能生产成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高压静电除尘器、高效脱硫除尘设备等一批产品,特别是粉煤灰的利用技术已处在全国前列。但是,我们的环保产业在体制、管理、技术、生产、流通、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这些全国先进技术的效益发挥。和其他省相比,环保产业的发展较为缓慢,排名依然靠后。有关资料表明,浙江、江苏、山东、广东、辽宁、湖南、河南、福建、上海、河北的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超过50亿元,山东、广东、辽宁、湖南年收入总额在100~200亿元之间,浙江、江苏两省年收入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而甘肃作为一个治污大省,环保产业的年收入只有11.1亿元,排在倒数第6位。(10)

制约兰州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和政策引导。长期以来,环保产业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环保产业分布在各个系统、行业,隶属关系复杂,各自为政。缺少总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产品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市场比较混乱;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产业结构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以集体和民营较多,产品结构不合理,一方面过剩产品低价竞争,另一方面不能提供环境管理和市场急需产品,环境服务业跟不上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要求,较大的治理工程大多由外地队伍承担,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力量薄弱;三是技术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水平低。从事环保技术及设备开发和研究的机构数量很少,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率低,扶持机制不完善,致使环保产业投入不足,缺乏动力。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不畅是中小型环保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为了规范甘肃省的环保产业,要制定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生态资本”战略,选择支持环保骨干企业为龙头,采取联合、重组等多种形式组建产业大公司或集团,走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一体化的道路,以提高兰州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拿出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和产品,建立环保产业科技园区,以园区为基地带动环保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兰州环保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风险投资体系,使环保产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科技开发投资市场,逐渐形成环保产业的科技创新机构,使环保产业成为既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又创造显著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政策的实施,将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包括环保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无疑给甘肃、兰州的环保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外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出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创新机制,实现环保产业的大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3.都市现代农业

所谓都市现代农业,是指处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施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具体体现,其意义在于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同时可以为疏散城市拥挤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创造条件。能够扩大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农村开放。还可以绿化、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近几年来,兰州市按照发展城市农业的工作思路,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力推进我市农业再上新台阶,使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全面进步,呈现稳定活跃的发展态势,已具备了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城市化同时带来的是建筑过密,空间和绿地过少,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直接危害到城乡居民的生存和发展。要改善城市环境就必须扩大绿地,而绿地不仅是市内的公园绿地,还包括城市范围内的农田、山林以及城市周边的绿化。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就不仅仅是改变兰州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问题,而且对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加快实现兰州城乡一体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可以直接吸纳大都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增加了城市工业在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方面对农业投入的驱动力,可以迅速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二是可以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开拓国内外市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水平。三是可以直接受大都市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采取与大都市相适应的农业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内部经营也普遍引入和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四是可以直接接受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高。五是可以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先进科技手段和科技人员指导,有利于发展高科技农业和生态高效农业,实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六是可以综合发挥农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都市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市民喜欢的优质农副产品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绿化、美化市容以及为城市居民旅游休闲重要基地的功能,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景观,建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各类农业公园和游乐场所,给城市添加了美丽的绿色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的基础设施优势,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

4.精致农业

精致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它是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进步,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它的基础是高投入和高科技,它的核心是高标准化和高质量,它的特点是精和特,它的最终目标是高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在生产方式上,要求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在生产形态上,要求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求应有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各环节实行标准化。

发展精致农业符合我市农业生产产业提升的迫切需要。随着兰州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口和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因而农业规模扩张会越来越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从长远看,土地密集型农业只能通过改善耕地质量及采取精致农艺措施来实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发展精致农业是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近年来越来越激烈。一方面是来自国内的竞争,随着农科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优高农业”发展较快,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会逐步加剧。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业将要在更广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给兰州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的精致农业,才有利于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精致农业是提高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省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这种收入结构短期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通过比较效益看,精致农业的发展空间比传统农业要大得多,要进一步提高我省农业的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户收入,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精致农业发展之路。

5.特色旅游业

特色旅游是按照不同国家、民族、文化、风俗、自然风光等特色为内容的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劳动者,社会就会增加5个就业机会。兰州历史悠久、地域独特,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特色旅游业前景广阔,但目前还缺乏大的手笔和好的思路。例如黄河风情线已成为兰州城市形象的著名品牌,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但看后都觉得整体印象不深,有专家设想若能把颇有影响力的“黄河母亲”移到更加开阔的黄河边,如八盘峡水库等地,异地建造“黄河母亲风情园”,似更有利;再如利用迁建雁滩蔬菜批发市场及其他市场的历史机遇,建造“黄河风情园”或打造出一个“民族风情村”,将大大提升黄河风情线的品牌效应。

要实施旅游业的政府主导战略,大力发展大旅游业,建立健全大旅游产业体系,使旅游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要超过30%,逐渐成为我市经济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产生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要逐年重新进行我市旅游发展规划,加大重点项目开发、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宣传推介促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树立“黄河之都、山水名城”的城市旅游形象。精心打造百里黄河风情为龙头的城市中心旅游区,树立旅游城市形象,实现旅游“旺市”目标。

6.农村第三产业

大力推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第三产业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能力的不断增强,农村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农村第三产业将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的支柱产业和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政府强力推进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农村乡镇物流基地(中心)为骨干,村级小超市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第三产业体系正在大力建设之中,农村工业消费物流、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三大市场体系”将“多网合一”、“一网多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放心店”等新型第三产业长足进入农村,农村生活服务业、农村中介服务业以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协会都将逐渐兴起,农村第三产业将是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新增长点和新亮点。

执笔人:牛铮超

【注释】

(1)西部商报,2009-1-12(A3).

(2)光明日报,2009-2-11-(7).

(3)兰州日报,2009-2-13(5).

(4)甘肃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58页.

(5)兰州日报,2009-9-21(5).

(6)兰州日报,2009-8-4(5).

(7)2011年兰州汽车产销超过8万辆,兰州日报,2009-8-31(5).

(8)加强战略合作,打造能源基地.兰州日报,2009-9-4(1).

(9)兰州日报,2009-7-29(1).

(10)中国环境报,2003-4-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