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校的选址

学校的选址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选址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着关于高考移民或为了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而搬家的故事,对此我们已有颇多见闻。在中国,尽管没有如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但是社会交往却是重视“圈子”的,讲究门当户对。中国的事情往往是进圈子很难,考大学是严进宽出,选拔干部同样如此,进了门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坐上了铁交椅。

学校的选址

在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着关于高考移民或为了孩子上一所好学校而搬家的故事,对此我们已有颇多见闻。这说明,学校的价值与区位空间有关,因为不同的区位空间所表现的成绩和生源构成不同。图6.3反映的是纽约曼哈顿小学成绩的空间分布情况。

中国高考移民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海南等教育欠发达地区,或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比例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其实是居民的一种理性选址。我国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加上户籍制度的作用,存在着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同等水平的两地考生,只因属地不同,一地的考生可以上名牌大学,而另一地的考生也许只能上专科学校。

img35

图6.3 曼哈顿小学四年级阅读成绩分布图(段进,1999)

学校教育比较特殊,是因为,现代社会劳动者所接受教育的差异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机会。人人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已成为社会公平的前提。一个只受过低劣教育的人,几乎没有机会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因而今后贫困的几率很大。教育为何会产生如此重要的功能?学校的产出是什么?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如何发生的?无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开掘人的德智体美的技能。其中智育是读写、数学以及逻辑的基本认知技能的训练,这些技能是就业和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德育培养人的社会技能,以便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人学习如何互相交流与合作;体育和美育则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富于情趣,身心健康。

学校教育活动的产出难以衡量,这不同于社会的其他生产活动。一般常用的测试方法,偏重于测量认知技能,通常是考核或比较学习成绩而轻视其他,由于其他技能无法准确地进行度量,应试教育便大行其道。当然,MBA教育摸索了一套事后的反馈办法,即根据毕业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和市场评价的结果——年收入来排名。但无论如何,学校对人的影响只是全部人生知识和经验的一部分,而且其中的成效还难以度量。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那样费力去挑选学校呢?其实,人们挑选学校所参考的指标虽然形式上有分数等限制,但区域内居民的素质和财政的资助状况仍然是其权衡的重要因素。有研究(O’Sullivan,2000)发现,决定教育质量(学习成绩)的生产函数,包括了家庭环境、同龄人特征以及教师的影响等,而这一切都与学校的区位有关。家境好又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为孩子提供了更优越的家庭环境,鼓励其看书,与其交流思想,参与设计职业规划,家长的建议和经验会对子女有帮助。所谓同龄人效应,表现为如果一个孩子周围都是聪明好学的伙伴,那么他就会学到更多。聪明的孩子具有外部性,好学的同龄人能相互促进,因为有了合作和竞争的学习氛围,就连成绩差的同学也能从中受益。而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能因材施教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学得更多而且更加有效。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有那么多人自己想上或者想让孩子上名牌学校,其实不光是图虚荣瞎折腾,深刻的内涵更在于编织有用的社会关系网。人的社会分层事实上存在一种“等高线”现象。在中国,尽管没有如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但是社会交往却是重视“圈子”的,讲究门当户对。这背后是寻求同质性,价值观相同,利益交流也相当,内部能够平衡和持续下去,甚至可以互为担保。但是阶层的门槛,也时常被底层的优秀分子以“学而优则仕”所打破。中国的事情往往是进圈子很难,考大学是严进宽出,选拔干部同样如此,进了门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坐上了铁交椅。中国的名校毕业生都有一个体验,经常在各种重要场合碰到校友,并且一聊起来还发现有共同的朋友,于是免不了感叹一声“这世界真小”。其实并非这世界小,而是这圈子小。

因此,家庭进行学校选址,为孩子选择不同的学校,权衡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房价或者税费的不同组合,都是为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和同龄人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