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可译成“自由教育”、“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等。它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通识教育的著作,成为二战后各类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境界。

一、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大力提倡的“Liberal Education”,可译成“自由教育”、“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等。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该接受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而不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

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The Yale Report),报告中提出了“General Education”一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耶鲁报告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维护古典语文教育,排斥现代语文及职业性实用学科,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英国红衣主教纽曼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指出自由教育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功用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大学应该传授完整的知识。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美国哈佛大学于1945年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这一报告提出来的。它是迄今为止第一部系统论述通识教育的著作,成为二战后各类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指出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克服过分专门化倾向,加强学生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使人能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种“通识教育”,可以赋予人们在生活中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等,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该报告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两部分。普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二者虽然有区别,但不能完全对立和割裂开来。普通教育的学习内容包括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基本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具有有效地进行思维、交流以及做出理智的判断和鉴别价值的能力。报告认为,在有利于造就自由(相对于身心褊狭)的人这一根本含义上,普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自由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1979年哈佛大学通过了被人称为“震动美国学术大厅”的教学改革方案,即《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该报告通过界定什么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而提出了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清楚和有效地进行思考;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正确地评价我们取得的应用知识、认识宇宙、认识社会和认识我们自身的方法;对道德和伦理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不但了解本国文化,也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至此,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一直流传下来的自由教育在美国发展成了意义更广、也更完善的普通教育或通识教育。通过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追述可以看到: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人”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观、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境界。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它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其终极目的指向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