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识教育给社会实践带来的机遇及面临的问题

通识教育给社会实践带来的机遇及面临的问题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眼下,随着招生规模、特别是热门的经济类各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经济学院在社会实践规范管理上相对显现出人手不够、原有的实践基地数量也不够、学校下拨的实践经费相对捉襟见肘、指导教师大量缺乏等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导致社会实践教学质量下滑。

二、通识教育给社会实践带来的机遇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专业教育”观念的深入并被广泛接受,2002年复旦大学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即全校课程被划分为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板块,形成了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校通识教育教学法的摸索并推广,给予经济类各专业本科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重新认识了社会实践环节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地位

(1)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堂。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单靠本专业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就能解决的,一定要通过实践环境的锻炼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2)社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试验场。现代经济学作为一门主流的社会科学在学生成材过程中要求理性看待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找到公共政策的最优路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在掌握课堂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一定要到实际中去运用和验证,才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锻炼科研能力及独立工作和实际操作的本领,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增长提升能力和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3)社会实践是沟通学生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到实际工作中去接受检验和进行验证,而社会上又存在大量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急需要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会寻找信息、寻找机会及培养就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有同学将其作为择业和就业的一次演习或提前加入。当然。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能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进一步转变做法,放手让学生自行联系单位来承担社会实践课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是由院、系领导和带队老师联系实践单位并组织指导学生承担单位需求的经济调查课题,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基于学生也有自找实践单位的需求,经济学院制定《学生社会实践协议》,以书面形式规范产、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协议书在经济学院网上公布,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单位商量签订和落实协议。这种做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受到学生们的拥护,同时也得到有关接受单位的支持。

(二)随着通识教育教学的深入,社会实践环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社会实践保障不到位

社会实践保障主要包括实践基地、实践经费、指导教师等,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必要的条件保障。但眼下,随着招生规模、特别是热门的经济类各专业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经济学院在社会实践规范管理上相对显现出人手不够、原有的实践基地数量也不够、学校下拨的实践经费相对捉襟见肘、指导教师大量缺乏等等问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导致社会实践教学质量下滑。

2.社会实践管理不力

社会实践管理体现在整个过程中,现在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现在经济学院无专人负责联系社会实践单位,让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单位后,造成有的学生联系不到单位而无法进行社会实践;热门专业往往学生多、老师少,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投入的精力、时间不足,显得指导不力;由于管理松懈,导致学生对社会经济调查研究论文的撰写应付了事:东拼西凑者有之,网上下载者有之,在线雇枪手者有之,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