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考十九大报告知识整合

公考十九大报告知识整合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3 结构方程模型7.3.1 因子分析本研究首先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检验统计量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行列式计算得到,且近似服从卡方分布。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7.3 结构方程模型

7.3.1 因子分析

本研究首先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可以帮助判断同一变量的不同题项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是否可以合并为几个较少的因子,以简化数据的基本结构[188]

1.因子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验,本研究采用KMO样本充足度测量值(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和巴特莱球体检验来检验。当KMO值小于0.6时,数据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在0.6与0.7之间,则说明数据勉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7时,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大于0.8时,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而当KMO值大于0.9时,数据就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189][190]

巴特莱特球体检验以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给出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单位阵,即相关系数矩阵为对角阵且主对角线元素均为1。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检验统计量根据相关系数矩阵的行列式计算得到,且近似服从卡方分布。如果该统计量的观测值比较大,且对应的概率p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α,应拒绝零假设,即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能是单位矩阵,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反之,如果该统计量的观测值比较小,且对应的概率p大于给定的显著水平α,则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无显著差异,原有变量不适合作因子分析[191][192]

从表7-3可以看出,学习能力、外部合作能力、知识特质、内部协调能力、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与制度、信息技术、知识获取等子量表的KMO值均介于0.7和0.8之间,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其余三个变量子量表的KMO值在0.6与0.7之间。各子量表的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均为0.000,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做因子分析。

表7-3      各子量表KMO样本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结果

续表

img42

续表

2.因子提取

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来进行因子提取,此方法认为变量是因子的线性组合,第一方差为最大方差,后续方差依次递减。

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子量表具有单维度的特点,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5,如表7-4所示。

表7-4      描述性统计及因子载荷系数

img44

续表

续表

7.3.2 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后,为进一步了解问卷可靠性与有效性,需要做信度检验。信度(Reliability)就是研究的可靠性,反映了测度量表在测量时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信度所关注的是研究结果的一致性(Consistency)、稳定性(Stability)和可复制性(Replicability)。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不论其重复多少次,或者研究过程由谁操作,所得到的结果是准确的、稳定的,经得起重复研究的检验。因此,内部一致性分析是测度量表信度的方法之一[193]。本研究以Cronbach α系数为评判标准,α的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内部各题项之间的关系越大,即该因素的内部一致性越高。一般来说,如果Cronbach α系数大于等于0.9,则认为问卷内在信度很高,问卷设计很好;如果Cronbach α系数大于等于0.8而小于0.9,则认为问卷内在信度可接受,问卷设计较好;如果Cronbach α系数大于等于0.7而小于0.8,则认为问卷内在信度不太高,问卷设计存在一定问题但仍有参考价值;如果Cronbach α系数小于0.7,则认为问卷内在信度很低,问卷应重新设计。从检验结果看,可以认为本问卷的内在信度较高,问卷设计可以接受。问卷各部分内容调查信度检验具体如表7-5。

表7-5      各因子子量表的信度检验

img47

续表

续表

2.效度检验

在问卷调查结束以后,为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需要对问卷采取调查效度检验。一般而言,效度包括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和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194]。本文采用内容效度,即测量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表示了所要测定的特征范畴进行调查问卷效度检验。研究模型中用来测量各影响因素子量表都是根据文献探讨、前人研究结果、实际检验等建立假设性理论而建构,并且结合实地调研进行修正后确定的,可以初步认为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本文采用内容效度比(Content Validity Ratio,简称CVR)指标进行内容效度的进一步衡量[195]。CVR的计算方法如下:CVR=(ne-N/2)/(N/2)。其中,ne为持肯定评判意见的人数,N为评判者总人数。在实际考察内容效度时,我们向30位具有多年经验的企业技术部门高管征询其对问卷中的各项问题是否能够涵盖所要调查要素的意见。经过征询,对调查问卷持肯定评判意见的人数27人,即本次调查的CVR为0.75,一般认为CVR在0.7以上就属于高效度,可知本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较好,所得数据可靠有效,可以据此进行下一步分析。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高程度的内容效度。

7.3.3 相关分析

在采用结构方程进行模型检验之前,首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模型中的研究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分析虽然不能直接检验第五章和第七章提出的假设,但能从直观的角度考察哪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作用路径,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基础。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检验。

1.学习能力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学习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6      学习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由表7-6可知学习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代工企业的学习主动性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代工企业的知识辨识能力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丰富的知识渠道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完善的知识获取机制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获取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学习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7      学习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由表7-7可知学习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代工企业的学习主动性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代工企业的知识辨识能力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丰富的知识渠道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完善的知识获取机制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传播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学习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8      学习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img52

续表

由表7-8可知学习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代工企业的学习主动性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代工企业的知识辨识能力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丰富的知识渠道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完善的知识获取机制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学习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整合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9      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续表

img55

由表7-9可知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代工企业评估、选择合作伙伴的能力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代工企业发展与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能力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代工企业经常征询并理解合作伙伴的意见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充足流畅的沟通渠道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外部合作能力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获取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10      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续表

由表7-10可知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代工企业评估、选择合作伙伴的能力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代工企业发展与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能力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代工企业经常征询并理解合作伙伴的意见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充足流畅的沟通渠道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外部合作能力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传播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11      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续表

img59

由表7-11可知外部合作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代工企业评估、选择合作伙伴的能力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代工企业发展与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能力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代工企业经常征询并理解合作伙伴的意见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充足流畅的沟通渠道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外部合作能力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整合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知识特质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知识特质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12      知识特质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续表

由表7-12可知知识特质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知识缄默性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无显著相关关系;

②知识复杂性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无显著相关关系;

③知识专属性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的获取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有正相关关系。

综上来看,知识特质与知识获取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假设H13没有获得支持。

(2)知识特质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13      知识特质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由表7-13可知知识特质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知识缄默性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无显著相关关系;

②知识复杂性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无显著相关关系;

③知识专属性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无显著相关关系。

综上来看,知识特质与知识传播不存在显著相关,假设H14未获得支持。

(3)知识特质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14      知识特质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由表7-14可知知识特质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知识缄默性与内外知识整合、新旧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与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有显著正相关;

②知识复杂性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

③知识专属性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与新旧知识整合有显著正相关。

综上来看,知识特质与知识整合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假设H15未获得支持。

4.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15      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由表7-15可知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部门主管之间保持经常的沟通交流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部门间能够通力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提供跨职能领域的训练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进行跨职能部门间人员的轮岗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内部协调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获取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16      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续表

img66

由表7-16可知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部门主管之间保持经常的沟通交流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部门间能够通力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提供跨职能领域的训练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进行跨职能部门间人员的轮岗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内部协调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传播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17      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img67

续表

img68

由表7-17可知内部协调能力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部门主管之间保持经常的沟通交流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部门间能够通力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提供跨职能领域的训练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④进行跨职能部门间人员的轮岗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内部协调能力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整合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5.企业文化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企业文化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18      企业文化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img69

续表

由表7-18可知企业文化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授权和信任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无显著相关关系;

②员工参与决策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无显著相关关系;

③企业管理者的创业家精神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④企业管理者鼓励创新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无显著相关关系。

综上来看,企业文化与知识获取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假设H16并没有获得支持。

(2)企业文化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19      企业文化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img71

续表

由表7-19可知企业文化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授权和信任与员工跨职能轮岗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②员工参与决策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无显著相关关系;

③企业管理者的创业家精神与员工跨职能轮岗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④企业管理者鼓励创新与员工跨职能轮岗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综上来看,企业文化与知识传播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假设H17并没有获得支持。

(3)企业文化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20      企业文化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img73

由表7-20可知企业文化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授权和信任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

②员工参与决策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

③企业管理者的创业家精神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

④企业管理者鼓励创新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无显著相关关系,与新旧知识整合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综上来看,企业文化与知识整合几乎不存在显著相关,假设H18并没有获得支持。

6.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21      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由表7-21可知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较多地使用任务团队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奖励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职位晋升或职位轮调与产品研发知识、制造工艺知识和产品管理知识的获取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组织结构、制度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获取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22      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由表7-22可知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较多地使用任务团队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奖励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职位晋升或职位轮调与员工知识分享倾向、员工跨职能轮岗和知识分享机制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组织结构、制度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传播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23      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由表7-23可知组织结构、制度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较多地使用任务团队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奖励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对促进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职位晋升或职位轮调与内外知识整合、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以及新旧知识整合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组织结构、制度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整合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7.信息技术与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的相关分析

(1)信息技术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分析。

表7-24      信息技术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

续表

img78

由表7-24可知信息技术与知识获取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利用数据库、专家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来保存和检索知识与知识获取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群件等技术与知识获取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有效的使用以上各种信息技术与知识获取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获取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分析。

表7-25      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

由表7-25可知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利用数据库、专家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来保存和检索知识与知识传播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群件等技术与知识传播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有效的使用以上各种信息技术与知识传播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传播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信息技术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分析。

表7-26      信息技术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

由表7-26可知信息技术与知识整合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利用数据库、专家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来保存和检索知识与知识整合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使用视频会议系统、群件等技术与知识整合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有效的使用以上各种信息技术与知识整合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中的各项指标与知识整合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8.知识获取、传播和整合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分析

(1)知识获取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7-27      知识获取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关系

img81

由表7-27可知知识获取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产品研发设计知识取得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制造工艺知识取得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产品管理知识的取得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知识获取中的各项指标与技术能力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2)知识传播/分享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7-28      知识传播/分享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关系

由表7-28可知知识传播/分享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员工知识分享倾向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员工跨职能轮岗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知识分享机制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知识传播中的各项指标与技术能力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3)知识整合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7-29      知识整合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关系

img83

由表7-29可知知识整合与代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相关关系如下:

①组织内外知识整合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②部门间知识或个人间知识整合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③新旧知识整合与技术能力各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

综上所述,知识整合中的各项指标与技术能力中的各项指标分别在0.0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可以认为相关关系明显。

9.相关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见表7-30。

表7-30      代工企业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发展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img84

7.3.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初始模型的确立

本研究应用结构方程(SEM)来验证技术学习与技术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作用模型。SEM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和肯证式因素分析而形成的一种数据分析工具[195]。SEM可以为每个估计的参数值的适合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以及如果该参数在自由估计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显著性改变和模型整体适合度的变化,其中包括了对能够解释若干组观测变量协方差的潜变量的检验[196]。在目前的管理研究中,尤其是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的情况下,SEM是针对传统回归分析的弱点(变量观测性、多重共线性)而开发出来的并已得到承认的数据分析方法[197]。根据第五章的因素作用模型以及本章前文相关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将技术学习的影响因素作为潜变量中的外生变量,将知识获取、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潜变量中的内生变量。结构方程初始模型见图7-3。

图7-3 初始SEM模型路径图

2.初始SEM检验与修正

模型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模型拟合性,即模型输出的各种拟合指标需要满足要求。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主要有三类:绝对拟合优度指标(χ2、χ2/df、GFI、AGFI、RMSEA)、增量拟合优度指标(TLI、CFI、IFI)、简约拟合优度指标(PNFI、PGFI)。经过AMOS17.0的第一次Calculate Estimates计算过程,可以得到SEM模型估计的各个指标,如表7-31。

从表7-31可以看出,只有少量指标显示可以接受初始模型,大部分指标显示拒绝初始模型。因此,初始模型的整体可接受度不高,需要对初始SEM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使之更符合数据所反映的变量关系。

表7-31      初始SEM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

AMOS软件不仅给出了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时还给出了修改指标(Modification Indices)[198],若干变量的修改指标比较大,说明原来假设的模型没有考虑到这几个变量的强相关关系,使得路径分析的条件无法达到,需要对模型作出修改,以承认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调整结构方程模型。一方面,增加残差间的协方差关系,一般而言,若当α=0.05水平时,对MI>3.84以上的参数路径进行修改是适当的;另一方面,根据初始模型检验中的路径系数检验结果,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自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对模型进行微调。AMOS的模型调整不是一次或是两次就能够完全实现的,每次经过AMOS计算之后的模型,AMOS在其计算结果中都会给出相应的调整参考,根据AMOS的这种功能,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消除路径的偏差,最终得到能够跟数据拟合的模型。

根据AMOS运行结果中的修改指标,在初始模型中增加了如表7-32所示的残差间的协方差关系和变量间的路径关系。

表7-32      修改模型中增加的残差间协方差关系和变量路径关系

3.修正SEM评估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评估标准很多,较完整的评估一般需要三个方面的评估内容:模型总体拟合(Overall Model Fit)、基本拟合标准(Preliminary Fit Criteria)、模型内在结构拟合(Fit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del)[198]

(1)模型的整体拟合评估。

模型的整体拟合情况反应模型结构与样本数据的拟合程度。

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指标主要包括三类:绝对拟合优度指标(χ2、χ2/df.、GFI、AGFI、RMSEA)、增量拟合优度指标(TLI、CFI、IFI)、简约拟合优度指标(PNFI、PGFI)。

绝对拟合优度指标是指通过将设定模型与饱和模型比较来反映模型拟合效果的指标。如表7-33所示,修正SEM的χ2值为621.550,在自由度为477条件下的显著性概率为0.25,大于0.05的水平;χ2/ d.f.值为1.303,小于2;RMSEA值为0.050,小于0.1。虽然GFI和AGFI的指标值略低于推荐标准,但是根据Bagozzi和Yi的观点,当SEM模型比较复杂时,在其他指数已经达到标准的情况下,个别拟合指标与标准略有差距是可以接受的,在实际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表明模型的绝对拟合效果总体符合标准。

增量拟合优度指标是通过将设定模型与基准模型比较以反映设定模型拟合情况改进程度的指标。从表7-33可以看出,反映修正模型增量拟合情况的TL1指标值为0.952、CF1指标值为0.968、IF1指标值为0.972,均大于推荐标准0.90,表明修正SEM的增量拟合优度良好。

简约拟合优度指标惩罚参数多的模型,模型参数越多,简约拟合优度指标与理想值相差越大。从表7-33可以看出,反映修正SEM的简约拟合优度指标PNFI和PGFI分别为0.651和0.568,均大于推荐标准值0.5,这表明修正模型的简约拟合优度良好。

表7-33      修正SEM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

接受程度:**完全可接受*处于可接受的边缘

(2)模型的基本拟合评估。

模型的基本拟合标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测量误差(S.E.)不能有负值,因子载荷适中,且达到显著性水平。从表7-33测度模型的参数估计可以看出,所有参数的标准化估计值适中,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都大于零,表明模型满足基本拟合标准。

(3)模型内在结构拟合评估。

模型的内在结构拟合检验主要考察模型中显变量是否能合适地反映对应的潜变量以及理论模型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通过前面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相关分析,证明模型的内在拟合优度良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