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理论框架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理论框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理论框架乡村旅游发展如同企业成长一样,在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利润分配模式与之相匹配。不同的盈利模式衍生出不同的旅游发展类型,反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属性;不同经营模式、利润模式整合为旅游开发模式,反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能力属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发展类型和旅游开发模式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资源与能力的相匹配。

5.1.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理论框架

乡村旅游发展如同企业成长一样,在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利润分配模式与之相匹配。所谓盈利模式,是指如何获取项目的持续现金流与利润;所谓经营模式,是指在开发中如何处理产权问题,谁主导运营管理,如何组织经营;所谓分配模式,是指利润如何分配及用于再开发。三者关系如图5-1-1所示。

不同的盈利模式衍生出不同的旅游发展类型,反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资源属性;不同经营模式、利润模式整合为旅游开发模式,反映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能力属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旅游发展类型和旅游开发模式需要进行多样化的资源与能力的相匹配。

图5-1-1 内生视角匹配模式框架示意

准确定位盈利模式是确定开发管理模式的前提,盈利模式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类型。根据旅游经营收入与物业开发收入占比的不同,盈利模式可划分为四类,依次为:①观光性收入为主:村落通票模式;②观光性+物业收入:“1+X”的门票抵消费模式,物业收入比例较大;③休闲性收入为主:免门票,游客主动参与;④休闲性+物业收入:免门票,游客主动参与,物业收入比例适中。

开发模式界定离不开对产权的界定,否则就无从谈起经营管理、利润分配等一系列问题。现有乡村旅游研究对产权问题往往避重就轻,一带而过。一方面是由于乡村产权归属错综复杂(如土地产权、文物产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另一方面则由于产权问题并不是困扰旅游经营开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局限于产权归属问题,农民同样会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因此,从减少旅游漏损、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来剖析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更具有实际意义。这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发展比率:①就业比率:本地村民在旅游产业中的就业率;②成本比率:旅游经营成本来自于当地的比例;③利润比率:旅游经营利润用之于当地再开发的比例。根据三个比率的不同组合,可确定三类典型开发模式,即“以组织自谋发展”的内生式发展模式、“求利润启动发展”的BOT模式、“让土地交换发展”的外源式土地流转模式。其中,BOT模式为外源式发展到内生式发展的中间过渡模式,同时三类模式各有不同的变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