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1.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国内与国外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出发点存在较大不同。这些类型与模式的提出对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

5.1.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现状

国内与国外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出发点存在较大不同。国外多是基于社会学和旅游学的内生视角,更侧重于乡村旅游者、居民态度、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1]国内研究侧重于乡村旅游开发的案例分析,多是基于政府管理者与旅游开发者的外生视角,相当多内容集中于对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的划分(分类角度包括空间区位[12]、所依托资源[13]、社区依存性[14]文化参与形式[15]等多方面)、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分类视角包括参与开发者[16]、依托资源[17]、混杂分类[18]、与市场对应[19]、有无门票[20]等多方面)。这些类型与模式的提出对目前乡村旅游开发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进展。其中,如池静等[21]提出的地方政府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三类开发模式,郑群明等[22]提出的“公司+农户”、“公司+社区+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农户”、股份制、个体农庄等多种模式,对开发实践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然而,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受到外生化的研究视角的限制,而没有基于乡村社区自我发展的内生视角,致使研究中对乡村旅游类型和开发模式类型并未做出实质区分,很多研究中两者是等同的。某种程度上,现有研究只是告诉我们开发模式“是什么”,但并未给出开发模式“为什么”的原因,整体性的理论构思不足。这或许是为什么实践中开发模式提了很多,但发展中的老问题却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研究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论述较多,可概括为:思想认识落后、基础设施滞后、管理体制混乱、社区参与不足、开发资金短缺、利益分配失调、文化传承欠缺、经营人才匮乏、统筹规划失效、产品形式单一、品牌定位趋同、服务水平低劣等。显然,现有研究对开发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聚焦与提炼不足,并不利于指导乡村旅游开发。农户自主开发经营往往因为组织化程度过低、结构松散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公司化运营导致收益外流,漏损严重,农民无法从中获益;而“公司+农户”模式往往难以兼顾公司与农户间权责和利益分成等等方面,现有研究对众多共性问题的把握尚较为匮乏。

同时,国内众多学者对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23],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旅游资源保护与评述[24]、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25]、旅游客源及客流分布[26]、旅游地居民态度与感知[27]、土地利用[28]、相关旅游产品开发与完善[29]、开发模式与运营管理[30]等。

综观皖南古村落旅游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整体而言对皖南古村落群区域整体的系统化研究较为欠缺,通常以单一村落为对象的案例研究为主,而案例研究又高度集中于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对其他皖南古村落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研究内容的严重失衡又进一步强化了古村落群之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皖南古村落群作为承载徽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形资源,是一个系统而互相辉映的整体;因而,增强对除西递、宏村外的其他徽文化古村落的研究力度,在现阶段对于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其次,在徽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上,现有研究对其地位、内涵和丰富的外在表现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对徽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却鲜有涉及。而正是对该问题的忽视,导致了古村落旅游产品定位失当,致使游客重游意愿低下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薄弱。

根据2004年、2009年两次对古村落游客的访谈表明,国内游客对徽文化的认知层次较为肤浅,兴趣并不浓厚,特别当与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古镇进行比较时,游客明显偏好于周庄商业古镇的世俗文化和小桥流水的温馨浪漫,而受威慑于徽州古村落凝重的宗族文化。[31]相比之下,欧美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徽文化表示了更强烈的兴趣,并对古村落故地重游表示了憧憬与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