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点模式和理论框架模式

创新点模式和理论框架模式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创新点模式和理论框架模式对于博士论文质量的评价,实际上可归纳为两种模式。创新点模式强调研究假设论证,只要假设被证实,人类知识库便在这个问题上增添了新知识,后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这属于创造知识。创新点只有和此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读者才能判断它对此论题的理论研究推进的程度,评定它的理论价值。

三、创新点模式和理论框架模式

对于博士论文质量的评价,实际上可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本书所强调的创新点模式,要求论文工作“聚焦”于几个创新点,正如张五常所说:“必须紧抓着这点‘贡献’作为主题,一层一层地解释。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反复的论证,一刀一刀深入地刻画。”另一种模式是目前有些管理、经济等社科期刊所有意无意倡导的,就某个论题(topic)提出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只要在逻辑上和理论推论过程合理便可成立。至于其中所含各种假设的论证则是别人和后人的事,甚至认为,这种论证是操作层面的事,只是处理一些具体的变量测度、数据处理等细琐工作,不如围绕概念进行理论推理来得“气魄”。

有的博士研究生说“我的论文写成后就是一本专著”。的确,以论文内容为基础扩展成一本专著是完全可能,也值得鼓励。但隐含着一种观念,以为达到专著水平就是高水平的论文,这都是误解,按照专著写作方法去撰写论文,并不合适。至少,专著中要叙述许多知识性的内容,而论文只是围绕创新点的论证,知识介绍性的内容要尽可能少。同时,从已出版的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著来看,其中大部分都是按理论框架模式撰写的。

在“理论框架模式”的思路引导下,凡涉及某个领域如公司治理、企业激励机制的论文,都要把本领域的各种理论和观点梳理一遍,并提出一套公司治理或激励机制的理论研究框架。这种做法本身无可非议,研究问题先要弄清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形成自己的思路,理出个框架,这都符合常理。问题是把它看作是论文工作结果。理论框架本身一般说来不能成为创新点,创新点要有研究假说加上科学论证,而理论框架势必追求全面地梳理本论题涉及的各种理论问题和相关的各种观点,当然,在评述中还要反映作者自己的观点。研究面一旦铺开,就很难有足够份量和深度的论证内容。而论证工作的内容,既是对研究假设科学性的验证,又最能反映研究生各种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所以,如果将研究生论文创新性的追求归结为建立某个论题的理论框架或体系,这对于研究生论文来说可说是目标定位不当,容易引导研究生去追求什么“全面而系统的”的理论体系,停留在广泛而抽象概念的思考,忽视了深入的论证工作。

有的研究生为了表述自己论文工作的价值,采用“全面、系统和全方位研究了××论题”的说法。实际上,任何论题如企业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都可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去研究,而且都有可能发现新知识,出论文。任何人更不是任何一种理论框架能把某个论题研究到全面系统和全方位的完备程度。理论框架模式导向下,容易按照这种不现实的目标去要求自己。

前面谈到,理论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假设形成的体系,一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中能够科学地论证几个研究假设就很不错了。研究生还处在锻炼研究基本功的阶段,通过假设论证工作这样一些研究基本功的训练,才能为今后创建理论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打下扎实基础。口气大,理论框架再多,没有论证和验证,知识库中并未增添新知识。

建立理论框架的做法并非说一定不能创新。但先要提出和论证该论题现有理论框架存在的问题,针对某种理论框架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并论证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如果只是提出个与现有文献不同的理论框架,没有对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不构成创新性的研究结果。任何一本教材,作者都会有与别人不同的思路和内容框架,但教材不能说是研究结果。至于建立原创性的理论框架,虽然是人们所期望的,但这对管理学科的研究生而言,一般来说是要求过高。

创新点模式强调研究假设论证,只要假设被证实,人类知识库便在这个问题上增添了新知识,后人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这属于创造知识。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人类思想史主要是靠“许许多多片面的深刻”推向前进,并非靠某些智者提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框架。自然科学中,DNA双螺旋模型和半导体发现这些“点”的突破,导致遗传学、电子学的发展,并非有人先给遗传学、电子学设计总体理论框架,然后再按此框架去探索DNA双螺旋模型和半导体。社会科学亦如此,并非先有了行为金融学、决策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先发现许多悖论,由“点”突破,逐渐形成一门理论(参阅本书p27~29)。

宋敏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2],除了“选题过于宽泛”,“不牢靠的政策建议”外,便是大胆假设后还缺乏“小心求证”。他说:“许多中国经济学论文在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情况下草率作出了结论,这是违背社会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我所接触到的许多国内经济学文章充满了新意,非常有创见,可是经不起仔细的推敲”,这些话很值得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思考。一篇博士论文如没有一个论点经过论证,即使提出了10个、20个有创意的新论点也不能成为合格的论文。反之,有科学论证内容支持的一两个新论点就可能是一篇有价值的博士论文。

创新点模式并非不重视理论体系。一篇论文的各个创新点都要在理论体系中找到有价值的位置。在论文的文献综述阶段,就是将现实的管理问题转换为研究问题,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构思有关此论题的研究理论框架或体系,进而阐明自己所要论证的几个研究假设亦即创新点在此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显示其理论价值。创新点只有和此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读者才能判断它对此论题的理论研究推进的程度,评定它的理论价值。当然,一篇论文的各创新点并非孤立,假设树就描述了各创新点应在主题证论体系中定位和它的理论价值。

许多大学博士论文的评审表中已列出由研究生自己总结的“创新点”一栏(一般是3~5点),由评审人评论,说明博士论文的水平主要应考查其创新点,这已趋于取得共识。然而,什么才算是创新点,从研究生自己总结的情况来看,理解很不相同。有的把研究过程中的思路或工作特色写成创新点,如“理论模型建构和实证结合”,“既有横剖数据又有纵贯时序资料”,“注重系统连续性和多视角的实证分析”;有的只说做了哪方面的工作,而不说做出了什么,如“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并提出有现实意义的政策建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职业人才的能力构成”等等。创新点就是要概括出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出了什么原本人们还不清楚或有误解的结果。从contribution这个词表达的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即对“创新知识”作出贡献之处,对人类知识库增砖添瓦的贡献,尽管有大小之分,但毕究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摘要”一节还要讨论创新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