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畜牧业发展调控机制研究述评

国内畜牧业发展调控机制研究述评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2 国内畜牧业发展调控机制研究述评2007年猪肉价格高涨,并引起关联品价格上涨。学者们对生猪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也分别从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周期、养殖规模和疫病方面进行了分析。类似母猪保险之类的措施可能有利于分散外部冲击,从而稳定生猪市场。在早期,生猪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周期为3~5年,而近期价格波动期缩短为1~2年。

1.2.2 国内畜牧业发展调控机制研究述评

2007年猪肉价格高涨,并引起关联品价格上涨。王伟,邓蓉(2000)指出畜产品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替代性,一种产品价格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畜产品价格提高,表现为主导畜产品价格变动会影响非主导畜产品价格,而主导畜产品的价格既受家畜自身生物规律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其他畜产品价格影响,并指出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是以猪肉为主导畜产品的。

学者们对生猪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也分别从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周期、养殖规模和疫病方面进行了分析。

王家圣(2006)认为2005年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过于求,之前的猪肉价格上涨刺激了生猪养殖,进而引发猪肉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养猪专业户、规模化猪场的巨大损失,提出除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外,为稳定相关产业发展,强调行业协会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荆继忠(2007)通过对2007年数据的分析,提出生猪价格上涨有利于提高养猪人发展生产的信心,但是会抑制消费需求,并引发下一轮价格波动。陈欣天,章恒(2009)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的行政垄断对于猪肉价格的波动产生间接的影响,并十分明显。吴礼龙,曹峰,李娜(2009)等分析了在猪肉价格大幅波动时,生猪产业供应链上成员:生猪养殖户、生猪屠宰与销售商、饲料厂商、饲料原料供应商等的生存状况,以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了构建预警系统和出台价格保护机制等措施。

吕杰,綦颖等(2007)认为生猪价格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根本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影响供求关系变化的因素是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成因,并对内部传导机制下的生猪生产者行为、养殖基础设施薄弱、良种化程度低和饲养技术落后方面进行了分析。

胡凯等(2007)指出,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养户是我国现阶段养殖户的主体,占65%左右,由于受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影响,生猪饲养主要以散养户为主,以散养户为主的养殖结构使我国生猪养殖供应链的效率低下,未来的生猪养殖结构将会以专业户组成的合作社及适度规模猪场为主体,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将得到提高,利益分配更加合理。同时,刘玉满(2007)也提出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可以肯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畜牧业生产也必然会向规模化方向迈进。但是可以有不同的实现途径,例如培育家庭农场、建设规模化饲养小区、发展大规模的商业化大农场等,并强调我国应以家庭农场为中心发展现代畜牧业。

窦爱丽,赵蕾等(2007)指出2006年的猪高热病导致生猪存栏量大幅减少,随即又传至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疫病对存栏的影响远超上半年亏损期散养户淘汰母猪对存栏的影响,两者前后作用导致2006年年底生猪存栏量降至历史罕见水平。进入2007年,猪高热再次导致存栏量继续再创新低,供求矛盾突出,各地猪价纷纷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目前,对我国现阶段生猪养殖主体,即散养户的羊群行为偏差引起价格异常波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但是对于羊群行为在农村经济中的存在性问题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论述。司徒珑瑜(2003)指出羊群效应是股票市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这种现象却很突出。他分别从农村技术引进、农业资源盲目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阐述了该效应的存在,并从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和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等方面分析了该现象的成因。关于羊群效应,孙培源等(2004)指出市场参与者对他人行为明显的模仿和跟从行为是真羊群行为,与真羊群行为相对应,伪羊群行为是指群体中的成员面临相同的决策问题,拥有相同的信息而采取了相似的行为。两者表现出来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有意识的模仿,而后者是无意中做出相同的决策,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现实中这两种行为是难以区分的。

宁攸凉和乔娟(2010)对生猪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及导致生猪价格波动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毛学峰,曾寅初(2008)使用1995~2008年月度价格资料对生猪价格周期展开讨论,发现生猪价格存在显著的周期性波动,周期大约为35~45个月,而仔猪价格波动特征与其有一定差别。此外,生猪价格周期往往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外部冲击加剧了供需矛盾,对生猪价格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母猪保险之类的措施可能有利于分散外部冲击,从而稳定生猪市场。并利用猪粮比来分析生猪生产盈利情况对生猪价格周期进行了印证,这给识别生猪价格周期提供了帮助。王明利,李威夷(2010)根据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的数据特征,运用Beveridge和Nelson提出的趋势周期分解技术,将1995~2009年生猪和猪肉价格月度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周期成分和随机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方差比度量随机冲击对生猪市场产生的持久性效应。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生猪和猪肉价格中存在稳定增长的确定性趋势,总体上外部冲击对价格产生负面效应,生猪和猪肉价格共经历了5个完整周期,平均周期长度30个月,并于2009年下半年进入第6轮周期的下行期;生猪和猪肉价格的长期波动中有90%源于随机冲击。各位学者的分析没有将猪肉价格的季节性变动纳入分析范畴。

段海波,薛英俊(2010)通过对1985~2008年的生猪价格变动周期进行分析,发现猪肉价格变动周期呈现出不断缩短的特征。在早期,生猪市场价格的正常波动周期为3~5年,而近期价格波动期缩短为1~2年。认为这一特征将使得生猪市场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也会使得国家对生猪市场的调控和干预成为一种常态。王洪丽,王军,郭庆海(2010)针对吉林省这一饲料资源充足,具有较大发展养猪业优势的省份生猪价格波动周期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周期渐短,波动幅度加大。从2000年1月到2009年10月的数据来看,盈利期远长于亏损期,扩张期稍长于收缩期,表明价格一旦发生衰退以后就会很快进入萧条期,滑坡会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该省猪肉市场价格滑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然性。

辛贤和谭向勇(1999)通过估算猪肉需求价格弹性、生猪生产价格弹性和营销企业的替代弹性,测定多种不同因素对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刘少伯,葛翔,刘诺,石有龙等(2008)针对粮油涨价所引起猪肉、活猪价格的上扬,评估了对养猪和饲料行业的冲击,并进行了有关畜牧生产、市场价格、企业经营和增加农民收入对策的研究。

孙德林(2005)利用增长率指标对猪肉价格波动周期进行了测算,测算猪肉价格的平均周期和平均落差。并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分析猪肉价格波动的相关因素。张正,吕杰,姜楠(2006)通过对我国近年来禽肉价格的波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导致禽肉价格剧烈波动的各种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应用对数线性模型测算出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

张峭,王川,王克(2010)提出了利用VaR度量农产品现货市场风险的定量方法,并以我国鸡蛋、活鸡、牛肉、羊肉和猪肉五种畜产品的市场风险度量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杨朝英(2009)利用2000~2008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猪批发价格月度数据,采用共聚合检验以及δ收敛检验,评价了中国相邻省份的生猪市场整合程度以及全国整体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演变趋势。吴迎新,邹建,黄华康等(2008)根据肉价周期性波动的相关资料,分析了肉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以及对供求各方面的不同影响。

马骥,刘馨远,朱宁等(2010)指出猪肉在农村居民家庭动物性食品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年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并阐述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蛋品、奶类和水产品的消费呈现增长。陈秀凤,秦富等(2006)以经济学中“家庭构成”理论为基础,利用调查的样本数据,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省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各类食物的消费弹性进行了估计,量化了价格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李宁(2009)报道,2008年5月,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启用了“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运用“肉猪价差”、“粮粕系数”、“猪粮比价”、“猪料比价”等指标,进行本地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报告,指导养猪场(户)在最佳的淘汰、补栏时机到来时先于市场改变补栏、存栏,规避市场风险。关于猪肉或者生猪价格异常变动的定义尚不清楚。

彭涛,卢凤君,李晓红,刘晓峰(2009)等发表论文,虽然没有就生猪或者猪肉价格的异常进行定义,但提出生猪价格的非正常波动对生猪产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一是使生猪养殖主体收益产生剧烈波动,导致大批新进入者退出,产生大量的生猪养殖经验资本和无形资产沉没,使生猪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损害;二是导致存栏母猪、仔猪和育肥猪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引发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不协同现象发生,导致母猪、仔猪和育肥猪供应大起大落;三是导致同一生产环节生猪养殖主体在生猪价格波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主体效应、动机和行为差异,进一步加大生猪供给数量和质量结构的不合理程度。

关于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研究,只有王莉(1995)发表论文《商品需求量变动中的Hicks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尚停留在理论阶段。由于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比较苛刻,相关的实证研究还没有报道。该研究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在原理论的基础上,修改了部分理论假设,对猪肉价格变动对其他畜产品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行了分析,在该理论的实证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分析对城镇不同收入人群,尤其是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政府在猪肉价格变动时,选择适当的时机对低收入人群采取相应的补贴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