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制

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制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制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一般有四种:劳动者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或干中学、健康投资和劳动力迁移。尽管农村的人力资本流动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19世纪就已经产生,但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却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

一、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的内在机制

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一般有四种:劳动者所接受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或干中学、健康投资和劳动力迁移。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不同,能力也会不同,决定了不同劳动者从事不同的工作,其收入也会表现出明显差异。一般而言,是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所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也会相应提高,其收入也会逐步提高。

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来看,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即人力资本,劳动者所接受的正规教育投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而在职培训或干中学可以提升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医疗卫生投资可以改善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这些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各种非劳动能力,这些能力为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奠定了基础。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即劳动者劳动能力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特征的综合反映。它包括劳动者的分析力、计算力、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等[1],这些能力相互搭配逐步形成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决定着劳动者的职位和工作成绩,从而决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因此人力资本通过劳动者素质这座桥梁而与劳动者收入联系起来。人力资本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如图所示。

img42

图10-1 人力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分析

(一)不同形式的人力资本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劳动者素质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密切正相关,劳动者素质越高,其收入水平越高,而劳动者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发育和遗传因素,更重要的是由后天教育、培训、营养、卫生保健等因素所决定。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教育、培训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个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凝结了人力资本的个人就组成了特定的人力资本存量。这种存量水平主要是由教育和培训决定的,而教育和培训的获得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人力资本的存量大小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AdamSmith(1776)曾提出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可以被比喻为一台复杂的、昂贵的机器,凝结在个人身上的技能能够被雇主雇用,这种技能的水平越高,雇主雇用他时所付的“租金”越高,这种所谓的“租金”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因此,在人力资本投资上,期望的报酬就是整个工作期间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大的工作满意度,人力资本投资与预期收入是密切相关的。Blaug(1972)指出部门间、产业间、职业间教育和收入广泛联系的最简单解释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劳动者就愈加灵活和具有能动性,越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更能从工作经历和培训中获得利益,在问题的解决上就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尽管没有受到特殊技能的训练。

教育投资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最基础和最主要的投资方式,它在人力资本存量构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总体来说,一般教育对农民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首先,教育提高了农民的读、写、算基本技能,这些技能促进了农民对技术知识的吸收、传播及成本收益的计算,从而使得农民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其次,教育提高了农民的配置能力,改进了人的理性,使得农民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同时也改善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教育增加了人的好奇心,提高了人们对新思想、新机会和新方法的接受性,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使用,使农民对技术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敏和迅速,成为更有效的信息的获取者和处理者。

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等专业化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影响。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可以使劳动者掌握某一职业的一整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操作方法,为劳动者长期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基础,而技术培训则可以为劳动者提供转换岗位或提高技术水平的机会。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目前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重大历史转折,农民无论是继续从事农业,还是改变职业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都必须接受现代职业技术的训练。农民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还影响农村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农民素质越高,知识面就越宽,创造性地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以及农业专项技能就越强,这就能够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更加趋向于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和深加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劳动力流动

伴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动也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尽管农村的人力资本流动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19世纪就已经产生,但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动却与以往任何时期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呈现的时代特征不同、对农民自身发展和完善作用不同。这种流动带给农业和农村的影响极其深刻的,产生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农村人力资本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必然性来自于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流动时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从劳动力市场运行角度看,劳动力流动是一种机制,它可以纠正地区间就业不平衡,可以减少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与经济结构相联系的失业问题,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劳动力流动实质是劳动力的选择行为,流动目的在于选择更好的职位,追求更高的收入。第二,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被束缚的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内部分工的发展,从而使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诸多生产要素得以从农业部门分化出来获得重新配置的机会;另一方面,使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松动,各种制约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逐渐弱化,使农民获得了对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权,从而为农村劳动力进行“离土不离乡”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观念的全面更新,培养了他们求新、求强、敢于实践的主体意识,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增强了农民自身的应变能力,接触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改变农村劳动力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其捕捉经济机会的能力。

3.医疗卫生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除了上述的几种形式之外,还包括健康投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健康状况对劳动力的影响之大。就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多从事体力方面的劳动,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对其自己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整个家庭收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健康状况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健康状况是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进行接受教育培训、流动等其他各种人力资本投资,才有机会增加其收入。

第二,劳动者的健康投资愈多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而“健康时间”的增加,这样不但可以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并使其在有限的劳动时间内提供更为有效、质更高的具体劳动,从而有利于产出的增加,个人收入也随之增加。

第三,劳动者健康存量的增加,也使其用于治病的支出减少,从而使得收入相对增加。据调查发现,越贫困的家庭,对增加健康投入越少,用于看病的费用越多。

总之,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劳动者的资源配置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生产能力流动能力,有助于对知识、技术、技能的吸收、传播和使用。

(二)农民综合素质对能力的影响

1.信息获取能力

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时,如何从众多的信息当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同时能保证这些信息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收益。因此,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这是由于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条件。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信息解读能力。通常情况下,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与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成正比,劳动者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接受的培训越多,则认识能力、理解能力也越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农民如何从这些信息中识别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具有较高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劳动者则易于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识别、获取有用信息。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能拓宽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信息有多种渠道,人们可以从亲戚朋友处、职介所、劳务市场、人才市场、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就越多,从而获取的信息量也就越大。据调查发现,文化程度越低的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窄,寻找工作的渠道多倾向于其他人的介绍,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获取工作的渠道多倾向于劳务市场、报纸、人才市场等。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能降低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通常掌握信息是要付出成本的,当获知某一信息的成本高于该信息所带来的收益时,人们就会失去掌握该信息的兴趣。人力资本投资能降低农民获取信息的成本,人们会在各种可能的获取信息的方法中进行比较选择,从中选出成本最小的方式。根据调查,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倾向于通过亲戚朋友、职介所寻找获取工作的信息,即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首先选择从成本较高的渠道获取信息,而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的劳务人员倾向于从报纸、劳务市场寻找信息,这三种渠道相对亲戚朋友、职介所这两种渠道成本较低。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务人员获取信息的渠道则主要是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较之上述几种集道,则成本最低。

2.资源配置能力和流动能力

人们根据所拥有的信息,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土地、时间等资源配置,以期提高收入水平,但如果农民没有改变资源配置的能力,利用所获取的信息以改变资源配置方式来提高收入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所谓配置能力就是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资源最有效配置”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一定的信息水平下,资源配置是有效的,但随着获取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均衡状态被打破,在新信息条件下,原来的“最有效配置”逐渐变得低效或无效,资源的拥有者必然会重新配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使资源配量重新变为“最有效配置”,达到一种新的均衡状态。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资源不断地由不均衡复归均衡,资源的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产出水平不断上升。

一个人配置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遗传和环境这两大因素,但更多依赖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投资。配置能力作为一种与变化相联系的能力,它直接依赖于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不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是无法完成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人力资本对配置能力的影响主要从社会流动、产业流动和区域流动等几个方面来影响的,同时社会流动、产业流动和区域流动是配置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社会流动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人们在各种集团内部、各种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各种活动空间之间变动、转移的形式和过程。它可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又称为上下流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如从地位较低的阶层和职业集团转变为地位较高的阶层和职业集团;水平流动是由一种阶层、职业转移到社会地位相当的另一阶层、职业的横向流动。各种资料表明,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层次与其受的教育程度和教育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二,产业流动指劳动力因产业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转换所发生的劳动力重新配过程,它表现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分流到第二、三产业,也表现为传统部门就业比例的下降和现代部门就业比例的上升。在中国的现阶段,劳动力的产业流动主要表现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第三,区域流动是由区域间的不均衡所引起的。区域流动是指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重新配置过程。人口的区域流动更多地受将来的终生收入差异而非眼前的收入所驱动,而且对终生收入差异的敏感程度与受教育水平正相关。那些受过较多教育的劳动力,其流动能力更强,因此其流动过程的效率也较高。

3.产品生产能力

根据人力资本特征,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四类(卡森,1982):第一,一般人力资本的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能力水平,劳动者对应的角色分工是一般劳动者。第二,具有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是指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力资本,劳动者对应的社会角色是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具有管理型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是指在给定资源约束条件下,各种资源的最佳配合、组合、协调的能力,如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的能力,求解“生产函数”最大值的能力劳动者对应的社会分工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第四,具有企业家型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应付市场不确定性能力,即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创业能力及抗风险能力,构建新生产函数的能力。其对应的社会分工是各类称得上“家”的人,如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

从人力资本的特征来看,农村劳动力属于一般劳动力。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知识技能水平的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可以由一般的劳动力向专业技术型转变,这为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条件。就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农村的生产多为重复性、经验性劳动,技术性较低的劳动,因此劳动者素质对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没有较大的影响。

(三)农民的能力对收入影响

一般而言,农民的收入可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农业收入是指农村所从事的农村生产活动而获得的收入,非农业收入是指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非农业劳动所获得的收入。由于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的非均衡,农民对自身的资本、劳动、土地等有限资源具有非常大的配置空间,以期达到收益最大化,因此农民的知识、技术储量越多,配置能力、流动能力越强,农民越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收入较高的行业。农民的这种非农化倾向是否能顺利实现取决于一个关键因素——综合素质,因为非农行业都要求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基本都在初中及以上水平。农民的能力对其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两个方面。

信息获取及理解能力又先于配置能力,西方经济理论认为劳动者都是经济人,具有有限理性,都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使自己的资源配置最大化,但这个最大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即假设资源、信息为一定的基础上的),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和获取信息的丰富,对已有资源的配置由原来的合理逐渐变得不合理,必然要不断地调整资源配置,以达到收益最大化。

假如某农民拥有一定的资本、劳动、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并期望获得一定的收益,那么农民进行配置资源的依据是农民所掌握信息。假如农民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认为生产某种农产品收益最大,那么,他必然会在多种可能的生产方案下选择种植该种农产品,并组织资源进行生产,以期获得收益的最大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农民所选取的生产方案事实上远非是最优的方案,随着掌握信息的不断增加,农民必然会不断调整资源配置,假定获取信息的成本忽略不计,随着获取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农民必然也会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不断改变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总体来说,收入与信息的变化关系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动态过程。

资源配置能力与个人收入密切相关。配置先于生产,配置能力应早于生产能力发挥作用。只有资源配置合理时,生产能力越高才会带来越多的收入,否则会难如人愿。由于收入的多样性,如何使收益最大化,仅靠生产能力是无法解决的,它必须依赖于配置能力的发挥。就农民的农业生产而言,生产什么比如何去生产显得更加重要,生产什么指的是配置能力和信息的获取,如何生产指的是生产能力。农业生产能力更多靠的是经验,在生产经验相近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则取决于农民所掌握的信息和配置能力,农民的收入水平更多取决于配置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农民的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际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同等数量的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引起的收入的增加。前者是量的增长,后者是质的提高。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配置能力所导致的农民收入的增长就是属于后者,是由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所导致的收入增长。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导致农民的流动能力、配置能力提高,则会使农民的社会升迁能力、产业流动能力、区域流动能力加强,这样农民会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社会层次,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流动,从报酬较低的产业向报酬较高的产业转移,从而使其收入进一步增加。

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智力和体力,提高农民素质,从而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配置能力、流动能力、生产能力,则农民的收入相应提高。现代生产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配置能力、流动能力、生产能力,这些能力是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必备的素质,是核心的能力。人力资本投资能减少劳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信息的解读能力,增加信息量;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劳动者的升迁流动能力、产业流动能力、区域流动能力,改变劳动者的社会层属、社会地位和职业;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改变劳动者的社会分工,变一般劳动者为技能型、管理型、企业家型劳动者。而农民的素质与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农民的素质提高,则农民的收入必然也会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从事非农工作的倾向越强,实现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非农收入也越高。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的就业倾向及就业能力,从而影响农民的收入结构,人力资本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大于对农业收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